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青年
  • 成长
  • 朱光潜
  • 散文
  • 文学
  • 教育
  • 思考
  • 启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南叶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7253
商品编码:2494452981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名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类别:    思想修养-青年读物

ISBN:    

 9787535497253

作者:    朱光潜著

出版日期:    2018年1月第1版   

开本:    16

定价:    25

印张    13.25

装帧    平

页码    212

 

内容介绍

 

本书包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分别写于朱光潜的青年和中年时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修身、谈社会运动、谈爱恋,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培养能力,要有理想,勿随了世俗贪图近利。《谈修养》是作者十年后,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故多了一些思考体验而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病征进行了深刻剖析和谆谆引导。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切,如沐春风。


 

 

目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序 / 3

一谈读书 / 5

二谈动 / 10

三谈静 / 13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 16

五谈十字街头 / 20

六谈多元宇宙 / 24

七谈升学与选课 / 28

八谈作文 / 33

九谈情与理 / 37

十谈摆脱 / 44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 48

十二谈人生与我 / 52

附录一无言之美 / 56

附录二悼夏孟刚 / 65

代跋“再说一句话” / 69

朱光潜谈修养

自序 / 73

一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给现代中国青年 / 76

二谈立志 / 81

三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 / 86

四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 93

五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 100

六谈处群(上)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 / 106

七谈处群(中)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 111

八谈处群(下)

——处群的训练 / 116

九谈恻隐之心 / 123

十谈羞恶之心 / 129

十一谈冷静 / 134

十二谈学问 / 141

十三谈读书 / 147

十四谈英雄崇拜 / 152

十五谈交友 / 157

十六谈性爱问题 / 162

十七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 168

十八谈休息 / 173

十九谈消遣 / 178

二十谈体育 / 183

二十一谈价值意识 / 188

二十二谈美感教育 / 194

名师引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202

 

在线试读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就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Jules Verne: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和《海底二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Defoe:Robinson Crusoe),大仲马的《三剑客》(A.Dumas:Three Musketeers),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Hawthorne:Wonder Book and Tangle Wood Tales),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Kingsley:Heroes),法布尔的《鸟兽故事》(Fabre:Story Book of Birds and Beasts),安徒生的《童话》(Andersen:Fairy Tales),骚塞的《纳尔逊传》(Southey:Life of Nelson),房龙的《人类故事》(Vanloon:The Story of Mankind)之类。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欢喜济慈(Keats)、雪莱(Shelley)、柯尔律治(Coleridge)、布朗宁(Browning)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Shakespeare:Hamlet)、《李尔王》(King Lear)和《奥瑟罗》(Othello)、歌德的《浮士德》(Goethe:Faust),易卜生(Ibsen)的戏剧集、屠格涅夫(Turgenev)的《地》(Virgin Soil)和《父与子》(Fathers and Children)、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Dostoyevsky:Crime and Punishment)、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Flaubert:Madame Bovary)、莫泊桑(Maupassant)的小说集、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再会!

你的朋友孟实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迷茫与探索中寻觅生命的芬芳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青年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阶段。它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可能,却也常常笼罩着迷雾,让人在方向的抉择、价值的追寻中感到困惑与不安。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这样一盏照亮青年心灵的明灯,它以一种温润而深刻的笔触,引导读者穿越青春的迷茫,探寻生命的真谛,唤醒内在的潜能,最终抵达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 本书并非是一部枯燥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长者,一位智者,与青年朋友进行的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信件的结构,本身就寓含着一种亲切与循循善诱的意味。每一封信,都如同一次心灵的拜访,一次思想的启迪。朱光潜先生深知青年人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求学的压力、人际的烦恼、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他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以一种理解与共情的心态,层层剥茧,为青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深刻而实用的思考角度。 第一封信:论“人生是件什么事” 这大概是所有青年人心中最根本的疑问之一。人生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吃饭、睡觉、工作、然后走向终结吗?还是有更深远的意义?朱光潜先生在这里引导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宏观地审视人生的价值。他鼓励我们思考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他或许会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是天赋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和体悟的。它不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宝藏,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雕琢的艺术品。 第二封信:论“怎样才算是不自欺” “不自欺”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我们常常会用各种借口来欺骗自己,为自己的不足开脱,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朱光潜先生在这里深刻地剖析了“自欺”的根源,以及它对个人成长的阻碍。他引导我们认识到真诚的重要性,学会诚实地面对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改进。这种内在的诚实,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基石,是获得内心宁静的源泉。 第三封信:论“怎样才算是不糊涂” 青年时期,信息爆炸,观念多元,极易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失去判断力。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不随波逐流?朱光潜先生会引导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会告诉我们,真正的“不糊涂”并非是固步自封,而是拥有开放的心态,同时又能保持批判性思维,在各种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清晰的道路。 第四封信:论“怎样才算是不寂寞” 寂寞,是许多青年时期难以言说的痛。也许身处人群,内心却感到孤独;也许拥有许多朋友,却依然感到不被理解。朱光潜先生在这里探讨了“寂寞”的本质,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驱散内心的孤寂。他可能会建议我们,与其向外寻求慰藉,不如向内探索,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与自己相处,从而在独处中找到乐趣,在内心深处获得充实。 第五封信:论“治学方法”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学习,有效的治学方法都至关重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治学建议。他或许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更会强调“会读书”,如何带着问题去读,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他也会引导我们认识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深远意义。 第六封信:论“读书方法” 与治学方法相呼应,朱光潜先生会具体地探讨“读书方法”。他会告诉我们,读书并非只是简单地从头看到尾,而是要掌握精读、泛读、跳读等多种技巧,学会如何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他会鼓励我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真正地从书本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七封信:论“怎样做个好学生” “好学生”的标准,并不仅仅是成绩的优异。朱光潜先生或许会更深入地探讨,一个“好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例如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知识的热爱。他会引导我们认识到,成为一个“好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是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第八封信:论“对于社会的服务”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如何看待并实践“社会服务”是每个青年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朱光潜先生会引导我们理解,社会服务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会鼓励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去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种积极的社会参与,不仅能丰富个人的人生体验,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九封信:论“怎样才算是有道德” 道德,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在青年时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尤为重要。朱光潜先生或许会探讨道德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的操守。他会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鼓励我们培养同情心、责任感、诚实守信等品质,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第十封信:论“怎样才算是有文学趣味”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也是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窗口。朱光潜先生会引导我们认识到文学的魅力,以及培养文学趣味的重要性。他或许会鼓励我们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会欣赏其中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拥有文学趣味,能够让我们更加细腻地感受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 第十一封信:论“怎样才算是有艺术趣味” 与文学相似,艺术也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朱光潜先生会引导我们打开感官,去感受绘画、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他会告诉我们,艺术的趣味并非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艺术趣味,能够让我们更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十二封信:论“怎样才是好人生” 在前面十一封信的铺垫下,这最后一封信将为我们描绘“好人生”的图景。朱光潜先生或许会告诉我们,“好人生”并非是事事如意、没有烦恼,而是指一种积极向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它关乎内心的平和,关乎精神的富足,关乎对生活的热爱,关乎对生命的尊重。他会鼓励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好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所探讨的主题,贯穿了青年人一生的成长轨迹。朱光潜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青年人躁动不安的心灵,又如同一缕阳光,驱散着他们心中的迷雾。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样”的书,而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思考”的书。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更能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不断探索的精神,为我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而美好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及灵魂的书。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人生的透彻理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青年人成长的精神地图。他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青年读者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诲。他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对生命、对艺术、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启示。他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何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和责任。这本书仿佛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懈怠时给予鞭策,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成熟和独立。

评分

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是一束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照亮了迷茫的我们。初翻开时,我并没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不过是又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充斥着大道理和空洞的词汇。然而,事实却截然不同。朱光潜先生以一种极其温和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缓缓道来。他的文字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蹲下身来,与我们这些晚辈平等对话。每一封信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灵魂交流,触及的都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困惑: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关于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关于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尤其欣赏他分析问题时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对个体心智的细腻洞察,又有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他不像某些作者那样一味地催促我们“努力”、“奋斗”,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何而活”、“如何去活”。这种引导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他对生命、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的长期思考和感悟。读完后,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内心深处被触动了某个开关,对人生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也更加充满了前行的勇气和方向感。

评分

捧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仿佛走进了一座心灵的殿堂,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场场意味深长的对话。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他并没有直接给青年人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启发性的诘问和论述,引导我们主动去探索、去思考。书中那些关于“认识你自己”、“学会生活”、“培养趣味”的篇章,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他教会我们如何从表象看到本质,如何超越物质的束缚去追求精神的丰盈。我常常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朴实却意味深长的句子,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塑造。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过程。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这本书如同一股宁静的力量,让我们有机会慢下来,审视内心,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评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过去的珍贵礼物,里面承载着一位智者对后来者的殷切期盼和悉心指引。朱光潜先生的文笔,优雅而从容,仿佛在娓娓道来一段段人生哲理。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他谈论的,是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寻觅内心的宁静。我尤其被他关于“生活”的论述所打动。他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生存”,更是教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这种对生活的诗意解读,让我对平凡的日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青年时代的迷茫和困惑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内心的声音,愿意去探索和学习,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评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度的心灵洗礼。朱光潜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积压的浮躁与困惑。他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领我审视自己的内心,探寻生命的真谛。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他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宏大的概念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并非遥不可及,生活亦充满诗意。他鼓励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培养对美的感知力,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教会我如何“慢”下来,如何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目的地。这种对生活节奏的调整,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有动力去探索未知的远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在于内心的丰盈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