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是该套书之一。
官制是指**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 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 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黄金台”,汉代的 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三省六 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 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 历**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 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 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 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 勾勒了中国古代**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 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 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
**章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
**节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
官与官制的联系
官制的内容与系统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线索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
记载官制的典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制的滥觞
禅让制与官制、用人制度的联系
原始社会的官制萌芽
夏商官制的端倪
西周官制的变化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节 中枢机构官制的发展
宰相制度的确立
尚书的出现
被誉为凤凰池的中书
三省分权
废宰相建内阁
军机处的设立
第二节 中央政务机构官制的发层
三公九卿制的形成
隋唐时期的六部
两宋创立的二府
明清中央政务重归六部
寺、监、台、院的演变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制
**节 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地方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郡县制的确立
三级制的产生与道、路的设置
行省制度的问世与发展
第二节 地方官制的演变
郡守与刺史
唐代的节 度使
两宋文臣知州
行省制度下的官制
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其他官制
**节 监察与军事官制
中央监察官的变迁
明代的特务:厂卫
中国古代的“尉”
中国古代将军的称号
清代的八旗与绿营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官制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
两汉的民族与边疆官制
唐代的都护府
辽代的北面官与南面官
明清的少数民族官制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其他官制
太子的属官
宦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历**的宦官专权
唐代的谏官制度
翰林学士
第五章 官吏的选举和任用
**节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举
世卿世禄的衰落
秦的选官制度
两汉的察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吏的任用
官吏的任用原则
唐代官吏的见习
官吏的官品与爵位
官吏的考课
官吏的调动与奖惩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官吏与官场
**节 中国古代官吏的生活
官吏的俸禄
唐代的“机关食堂”
官吏的休假
官吏的退休
官吏的谥号与别号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官场百态
古代回避制度
习以为常的卖官鬻爵
官场陋习:“公宴”
中国古代的朋党
参考书目
我最近读完的这套《中国古代官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给我的感受是,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骨架与肌理。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对其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它没有止步于官僚体系的简单介绍,而是将官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民俗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朝代官制演变时,所展现出的历史洞察力,以及其对官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念的深刻解读。书中关于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以及晋升制度的详尽阐述,都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运行的逻辑。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这些制度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甚至是民间艺术和习俗相结合,展现了官制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影响。例如,关于某种特定的节日习俗如何与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或者某项经济政策如何通过民间组织得以贯彻执行,这些都让我觉得历史研究可以如此贴近生活。这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述清晰,而且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读起来非常吸引人。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历史脉络的著作,《中国古代官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这本书最令我着迷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官制和民俗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络。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制度,最终是要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讲解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制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我读到关于不同地区民俗习惯如何受到当地官员的管理和影响,例如,某些祭祀活动是否被官方认可,如何进行规范;又或者,地方官如何利用民间的节日来宣扬教化,凝聚人心。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帝王将相,而是活生生的人民生活。作者在论述民俗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时,也显得尤为老道,例如,某些农业节令的习俗如何与当时的赋税制度相结合,如何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这些都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经济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人性化,阅读起来不费力,而且知识点密集,但表达方式却相当平易近人。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中国古代官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真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要了解其政治制度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古代官僚体系的枯燥讲解,而是将官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朝代官制中“人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这种辩证关系如何体现在民俗文化和经济活动之中。书中关于地方官员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管理民众,以及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如何被纳入官方的管理体系,都让我耳目一新。我曾阅读过一些侧重于纯粹的政治制度史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官制与民俗文化的交融之处挖掘得淋漓尽致。例如,关于某些节日习俗如何体现等级观念,或者如何影响地方经济的流通,作者都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逻辑也十分清晰,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感觉,让我能够逐渐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评分自从我拿到这套《中国古代官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以来,我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社会的运行,离不开对其政治制度的深入洞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官职名称和层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官职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制度,作者详细阐述了“回避制度”、“丁忧制度”等规定,分析了这些制度在防止地方势力坐大、维护中央权威方面的作用。同时,书中对各地风俗习惯如何影响官僚行为,以及官僚制度如何反过来塑造民俗文化,也做了引人入胜的论述。例如,关于节庆习俗在维系社会秩序、传递政治信息方面的功能,以及官员在其中的角色扮演,都让我对“民俗”不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而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社会现实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线索也很连贯,即使是复杂的历史概念,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容易理解。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以吏为师”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官僚队伍在知识传承和意识形态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官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简直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非常好奇,尤其是在官方体系是如何塑造普通百姓生活方面。这本书的开篇就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职设置,从宰相到地方官吏,每一个层级的权力与职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朝代官制演变的细致梳理,比如汉代的察举制如何逐渐被科举制取代,以及科举制在选拔人才、维护统治方面的深远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官僚体系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官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当我读到关于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如何通过官僚体系执行,又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时,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那些关于税收、徭役、土地分配的细节,都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严谨又不失生动,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