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张彦祥 | 页数: | |
| 定价: | 48 | 出版时间: | 2017-03-01 |
| ISBN号: | 9787536485426 | 印刷时间: | 2017-03-01 |
| 出版社: | 四川科技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章 教育的关键期一旦错过,终身难以弥补
1.12岁前的孩子*具可塑性
2.错过关键教育期的“狼孩”
3.树大自然直?那是骗人的
4.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叛逆?
5.从平凡到**,早期教育造就天才
6.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没有科学依据
第二章 抓住孩子大脑发育黄金期的教育,打造聪明大脑
1.睡眠对大脑发育有多重要
2.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聪明
3.提升智力从激发孩子数学潜能开始
4.多动手的孩子*聪明
5.在玩耍游戏中开发孩子的智力
6.快速阅读有助于智力开发
7.想象力关系着孩子智力的发展
8.电视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第三章 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1.3~12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2.培养乐观宝宝的“关键年龄”
3.面对输赢,如何给孩子一颗平常心
4.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比你想象的还重要
5.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6.不替孩子道歉,让孩子学会承担
7.教孩子关心他人,有人情味的孩子受欢迎
8.不要急:孩子,你慢慢来
9.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第四章 孩子专注力训练的*时间
1.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你破坏的
2.认识孩子注意力发展的规律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4.低年级的孩子上课爱走神,怎么办?
5.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6.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7.如何让孩子一时的兴趣*持久
8.为孩子创造利于专注的环境
第五章 培养孩子高情商的黄金期,不容错过
1.缺乏自控力,孩子再聪明也没用
2.3~12岁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期
3.教孩子控制情绪,自己首先要有平稳的情绪
4.孩子哭闹,到底要不要理睬
5.及时沟通,鼓励孩子倾诉内心的苦闷
6.教孩子正确发泄不良情绪
7.正确引导,防孩子成“电子控”
8.孩子无理取闹,不可轻易妥协
第六章 孩子的财商教育,从3岁开始
1.3岁,教孩子认识钱
2.4岁,去超市前约定只买一样物品
3.5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
4.6岁,学习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5.7岁,合理消费,不乱花钱
6.8岁,利用零花钱,学习理财
7.10岁,协助孩子设定明确的存钱目标
第七章 孩子惊人的语言天赋,不容浪费
1.会表达,孩子*易成功
2.坚持每天读故事给孩子听
3.丰富孩子词汇的方法
4.鼓励孩子主动表达
5.学会与孩子聊天
第八章 儿童的阅读饥饿期,要牢牢抓住
1.阅读,让孩子拥有*辽阔的人生
2.分享,让孩子*爱阅读
3.如何帮孩子选书
4.电子阅读代替不了子阅读
5.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比开书单*重要
6.鼓励孩子一边读一边提出疑问
第九章 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再不知道就晚了
1.“妈妈,我怕”,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原因
2.孩子脆弱,家长有责任
3.见人就躲,是不是患了社交恐惧症
4.“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5.儿童“恋物癖”,源自安全感缺失
6.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表现
7.9岁孩子患了抑郁症
8.孩子说谎,父母有责任
9.为什么孩子“爱”告状
10.孩子为什么会疯狂追星
第十章 12岁前的社交能力,影响孩子一生
1.礼貌是教养的象征,*是**的通行证
2.正确对待孩子迷恋社交网络
3.你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别人
4.引导孩子的“自私”,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
5.教孩子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
6.让孩子爱上邀客和串门
7.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
8.孩子的好朋友说不和他玩了,如何开导
第十一章 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孩子12岁之前养成
1.停止“威逼利诱”,让孩子为自己学习
2.在一二年级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3.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怎么办
4.鼓励独立思考,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5.小学阶段的学习*重要是养成反思的习惯重要
6.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帮孩子整理书包
第十二章 伤什么都不能伤了孩子的心
1.朋友圈给娃拉票的,别再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了
2.二胎时代,千万别伤了老大的心
2.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抵不上每天高质量的陪伴
3.乐罚孩子又不失效果的方法
4.别动不动就用物质奖励
5.粗暴教育打造出的“听话”孩子容易患心病
6.夸孩子聪明不如夸用功
7.软暴力的对孩子的伤害,一点也不比打骂小
......
精 彩 页: 此后龙应台多次劝朋友带女儿去学些东西,如艺术之类的。朋友却总找出很多理由来搪塞。龙应台感慨地说道:“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女儿。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孩子*终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教育黄金期,就是3~12岁。这个时候,孩子单纯、童稚,**依赖父母去认识这个世界,这正是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好时期。同时,孩子自身的智力、心理都在以几何倍数增强,此时,教育越全面,孩子成长越顺利。
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是*具可塑性的,因为孩子的智力和性格发展到12岁就基本定性了,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同时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好的,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记得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带班当班主任。
班里有一个学生叫琪雅。琪雅的妈妈在**天报名时就对我说,琪雅这孩子胆小,她爸爸又常年在国外,自己工作也忙,拜托我多多费心。
琪雅胆小,开学的**天我就领教了。**节是班会,我让每个学生站起来介绍一下自己,唯有她盯着自己的脚尖,忍不住抽泣。
后来和她妈妈沟通,她说琪雅从小就很胆小,每天送她去幼儿园,她都不敢抬头和老师打招呼,上了3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是她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
一般的孩子喜欢被表扬,一夸就高高地举起手要求发言,但琪雅不同,无论多少鼓励,到了她那就像遇到了铜墙铁壁,自动无声落地。
*开始各科老师都会主动请琪雅发言,但每次琪雅都支支吾吾半天,脸憋得通红,声音小得比蚊子嗡嗡声大不了多少,后来老师们叫她发言的次数逐渐就变少了。
不过,我发现琪雅对此好像松了一口气,她貌似很享受这种不被关注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除了鼓励,我并没想到*好的办法让琪雅自信。虽然每次家长会,我都会和琪雅的妈妈聊很多。
后来,偶然和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聊天,从她口中我得知琪雅的妈妈早就和琪雅的爸爸离婚,只是觉得琪雅还小,就骗她说爸爸在国外。
我忽然心中一紧,说不定琪雅早就察觉爸爸妈妈已经分开,她的不自信是不是和爸爸的离开有关?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去琪雅家做了一次家访,委婉地和琪雅的妈妈聊起了琪雅的爸爸。
妈妈认为琪雅并没有和爸爸在一起多久,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感情,所以妈妈从不在琪雅面前谈起她的爸爸,*主要也不知道怎么谈起他——那个在出了国就抛弃了她们的男人。
和琪雅的妈妈聊了很多,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别看孩子很小,但她已经能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比如,琪雅会知道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为什么自己没有?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两个人爱,而自己却只有妈妈。此外,妈妈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琪雅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己*加与众不同,所以会在都有爸爸的群体里感到失落和自卑。
琪雅的妈妈对我的说法半信半疑,说会找个时间和琪雅谈一谈她的爸爸。
后来,琪雅的妈妈开诚布公地跟她谈了关于她的爸爸的事情,并承诺会给孩子*多的爱,琪雅虽然很难过,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诚恳,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P2-3) 内容提要: 张彦祥著的《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有效的教育并不难,有效的教育往往是简单的。
作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以老师的立场和家长的角度,对家长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家长朋友提供出许多学校和家庭协作的可操方法。
本书采用真实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均为自己女儿和学生,作者是一位父*是一位老师,看他如何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展示儿童教育生活新篇章。
......
作者简介: 张彦祥,现为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德育副校长,昌平区德育专家室核心成员。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和卓有成效的教育经验,成绩突出,效果显著,深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曾发表多篇论文,多次获得北京市、区级论文评审一等奖,多次被评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请勿用券】》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育儿的智慧:从心智发展到习惯养成,构建孩子成长的坚实地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深度聚焦于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教育实践与亲子关系构建的综合性指南。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他们的成长并非遵循单一的刻板模板,而是一个需要父母细致观察、科学引导、并充满爱与尊重的过程。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育儿框架,帮助父母穿越信息洪流,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路径。 第一部分:理解成长的基石——心智发展与早期认知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父母深入了解0到12岁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规律。这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基于大量前沿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用解读。 一、 早期大脑的蓝图构建(0-6岁): 我们将详细剖析关键的“敏感期”现象,这不是要求父母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指导家长如何识别并顺应这些时期——比如语言爆发期、秩序感建立期、以及运动技能飞速发展的阶段。重点在于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互动环境(而非昂贵的教具)来刺激神经元连接,为未来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会探讨“玩中学”的真正含义,区分“被动娱乐”与“主动探索”之间的界限,强调环境创设的重要性,让家成为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 二、 抽象思维的萌芽与逻辑建立(7-12岁):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模式开始发生质的飞跃。本部分深入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将分析孩子如何从具象思维过渡到初步的逻辑推理,以及父母如何通过提问的艺术、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针对数学思维、空间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家庭训练方法,它们都建立在激发孩子内在好奇心的前提之上。 第二部分:情感的沃土——情绪管理与社会性培养 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的培养。一个高智商但情绪失控的孩子,其未来发展潜力往往受限。本部分着重于情商(EQ)的培养,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 情绪的命名与接纳: 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情绪急救包”,教导父母如何区分“安抚”与“共情”,如何帮助孩子在愤怒、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爆发时,安全地度过风暴期。重点阐述“情绪银行”的概念,即父母需要预先存储多少积极互动,才能在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有足够的“信用额度”进行有效沟通。 二、 社交能力的阶梯式培养: 从幼儿园的小团体到小学的合作任务,社交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本书详细分解了同理心、冲突解决、界限设定等关键社交技能。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角色扮演场景和对话脚本,指导父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模拟真实的社交挑战,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协商与合作。 第三部分:习惯的力量——自律、专注力与终身学习的内驱力 好习惯是决定一个人成就上限的隐形力量。本书拒绝采用惩罚性的、外部驱动的习惯养成模式,而是致力于挖掘孩子内在的自驱力。 一、 专注力与“心流”的培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专注力已成为稀缺资源。我们探讨了孩子专注力衰退的生理与环境因素,并提供了“环境优化法”、“任务分解法”和“番茄钟变体”等多种提升专注力的技巧。核心在于教会孩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深度工作的乐趣,从而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二、 时间管理与责任感的建立: 本部分特别针对小学生设计了一套“我的任务我负责”的流程。这不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作业安排,而是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我们倡导“后果承担教育”,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体验到选择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感和时间观念,而非仅仅为了取悦父母而行动。 第四部分:家庭教育的艺术——亲子关系的重塑与沟通的桥梁 任何有效的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和谐、尊重、平等的亲子关系之上。本书将亲子关系视为家庭教育系统的核心引擎。 一、 从“控制”到“赋能”的转变: 我们指导父母如何放下“全知全能”的姿态,转向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通过“有效授权”的技巧,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决定,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二、 倾听的深度与反馈的技巧: 沟通是双向的。本书提供了大量打破僵局的沟通模式,例如“三明治反馈法”在教育情境中的变体应用,以及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式对话。我们将帮助父母识别那些看似在沟通,实则在评判或说教的无效模式,真正学会倾听孩子“言外之意”的需求。 结语: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非一蹴而就的交易。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父母减轻焦虑,认识到“完美父母”的不存在,而“足够好的父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港湾。我们鼓励家长拥抱教育中的不确定性,将每一次失误视为深化理解、修正路径的机会,陪伴孩子,以更放松、更智慧的心态,迎接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孩子长期发展、希望建立科学、充满爱意与尊重教育体系的家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阅读。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诀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领您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的伴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