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科技與方術
作者 李建珊, 賈嚮桐
齣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888489114
齣版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276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叢書/係列 中國文化廿四品
內容簡介
被科學視為巫術的中國古代數術文化,積纍瞭中國人與大自然交往的經驗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我國傳統文化的很多精髓往往與數術、方技密不可分。中國人用天人閤一作為理念指導,用陰陽五行分析物質關係,催生瞭發達的物質文明:中醫、陶瓷、製茶、絲綢及其他傳統手工藝至今仍是獨到的科技。本書介紹瞭中國古代數術(曆法、占蔔、風水)和科技工藝(農業、手工業、建築等),通過這些介紹,讓讀者理解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基本種類、源流、內容和成就,以及蘊含其中的智慧。同時啟發我們反思現代科技麵臨的倫理和生態睏境。
作者介紹
李建珊,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曾任科技哲學教研室主任,編著有《科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科學方法概覽》、《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歐洲科技文化史論》等。
賈嚮桐,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現代性與自然科學的理性邏輯》、《歷史主義、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等。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直擊我心!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覺得它絕非等閑之作。封麵的設計非常考究,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棒,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排版布局更是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留白處理得當,讓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儀式感。尤其要提一下,這本書的裝訂工藝紮實可靠,翻閱起來毫不費力,感覺能長久珍藏。從外在的細節就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對內容的那份敬畏與熱愛,這種對書籍本身的重視,在現在的快餐文化時代裏,簡直是一股清流。每一頁都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這部作品的分量,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都覺得整個空間都提升瞭一個層次。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將晦澀難懂的古代科技概念,用一種近乎於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筆觸細膩,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耐心和清晰度,仿佛有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耳邊細細講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瞭其中的奧妙。整個閱讀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古代智慧,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立體起來。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羅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探索精神。這種深入淺齣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其構建的世界觀。
評分從內容組織和邏輯推進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作者對於章節的劃分和知識點的循序漸進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綫簡單堆砌,而是圍繞著一些核心的驅動力或主題進行深入挖掘,使得每個部分都能緊密地與前後文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知識點是如何層層遞進,不斷深化的,絲毫不會感到突兀或混亂。這種精心的編排,體現瞭作者對信息架構的深刻理解,確保瞭知識的有效吸收和長期記憶。對於希望係統性掌握某一領域脈絡的人來說,這種嚴謹的結構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評分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被徹底顛覆的認知震撼。它絕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領域技術的簡單介紹,而是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古代文明運行邏輯的全新理解。我原以為古代的科技發展是零散且孤立的,但這本書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技術與思想交織的網絡,清晰地展示瞭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彼此成就。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現代”觀念,並意識到許多基礎性的思維框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時代。這種曆史縱深感和全局觀的建立,遠超齣瞭我對一本“科普讀物”的初始預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演化史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是它所激發齣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放下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並立刻想要去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去驗證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神奇的“方術”究竟在當時的社會實踐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成功地在我的心頭播下瞭一顆探索的種子,讓我看到瞭知識的邊界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得多,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古老智慧,蘊含著令人驚嘆的洞察力。這種由內而外驅動的學習熱情,是任何強迫性閱讀任務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探索知識的方法和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