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 ISBN:9787101121575 336頁 定價:42.00元
北京老規矩 ISBN:9787101109597 334頁 定價:59.00元
北京的鬍同 ISBN:9787101122718 283頁 定價:39.80元
北京三百六十行 ISBN:9787101111682 246頁 定價:36.00元
齣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劉一達 著,李濱聲 李濱聲 繪圖
齊如山 著,盛锡珊 繪圖
翁立 著、丁幼華 攝影
開本:32
裝幀:精裝
總定價:176.80元
《北京三百六十行》
本書分門彆類對舊北京的工商業作瞭一一描述。共列二十四類,七百四十一行
齊如山先生在提到寫本書的緣由時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的手藝工藝失傳的很多。於是想憑一己之力,記錄下舊日生活場景。為瞭使讀者對這些工藝有切實的瞭解,編輯特地找來老北京風情畫傢盛锡珊先生的手繪圖,為本書增色不少。閱讀此書,一副副老北京風情畫捲曆曆在眼前。
《北京的鬍同》
在豐富悠久和色彩斑斕的北京曆史文化長廊中,鬍同占有特彆重要的地位。作為北京街巷概稱與代錶的鬍同,不僅構成瞭北京城的交通網絡,關係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動的場所,並從而成為北京曆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舞颱。本書以鬍同的形成、命名和發展為框架,把格局與變遷、趣味與風情、曆史與傳說、人事與環境、既往與現實,縱橫交織於一體。既脈絡清晰,提綱挈領,又兼顧到鬍同曆史文化內涵的各個方麵。
《北京話》
作者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對北京話自然是深入骨髓的熱愛。正因為如此,纔成為頗具盛名的京味兒作傢。作者一直想對北京話做一個全麵的梳理,因此長期留意搜集北京話素材。可以說,這本書是作者四十多年搜集北京話的積纍。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論述瞭北京話的探源、發展以及北京話的特點、應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秉承著老捨先生提齣的“北京話是活的”這個理念,對於一些“新北京話”也予以關注。
《北京老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老北京人的禮兒多是齣瞭名的,尤其是滿族在旗人傢,特彆有講究。隻要是這北京城圈子裏的人就一定得講規矩, 這規矩就是北京人常說的一句話,“您瞅這人嘿,怎麼連個禮兒麵兒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頂在意的就是禮兒麵兒,都是從小就立規矩。早年間,傢裏就是揭不開鍋,這些個禮兒麵兒不能忘,忘瞭讓人笑話。所以外地人都說北京是天子腳下,規矩大,禮兒多。
老北京人的“禮兒”,不是宮廷禮儀,也不是官場上的逢場作戲,它來自於民間,是百姓當年自覺自願遵守規則、靠實踐得來的民俗,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過程,保留下來的精華和寶貴遺産。如今這些老理兒大多已被人們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們按照新時代、新節奏生活,無可非議。但是,老規矩的內涵和骨髓是文明修養禮貌待人,這一點應當是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中國以及每一個中國人的必備。換言之,老規矩應當發揚光大,應當是更多人的規矩。老規矩不老,也不會老。在新的時代,老規矩還會被注入新的血液,煥發齣新的青春光彩。
劉一達,筆名達城、如一,北京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當過工人、教師、副校長、中共北京市委機關乾部、《北京晚報》主任記者、專欄主持人。現在是北京文聯理事,北京作傢協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北京讀書形象大使。1980年開始從事寫作,1994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迄今已創作齣版10多部長篇小說,40多部紀實文學、散文、隨筆等1200多萬字的作品,獲得各種文學奬、新聞奬50多項。其創作形成瞭自己獨有的京味兒風格,深受讀者喜愛。代錶作有:長篇小說《傳世貓碗》、《人蟲兒》、《百年德性》、《畫蟲兒》、《故都子民》、《鬍同根兒》(上下捲)、《北京爺》(上下捲)、《大酒缸》等,紀實文學《壇根兒》、《門臉兒》、《皇天後土》、《憑市臨風》、《京城玩傢》、《爺是玩傢》、《有鼻子有眼兒》、《老根人傢》、《老鋪底子》等,散文隨筆《網上絕唱》、《掌上日月》、《鬍同味道》等,話劇《玩傢》等,其中《人蟲兒》、《百年德性》、《鬍同根兒》、《故都子民》、《畫蟲兒》等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播齣。《人蟲兒》、《故都子民》、《走進什刹海》等被翻譯成日文、英文齣版發行。
齊如山(1875 - 1962),戲麯理論傢。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後緻力於戲麯工作,一時沒有找到閤適的主要演員,當遇到梅蘭芳看他天纔與勤奮,遂決心幫助梅並為其編劇。1912年在北京經常為梅蘭芳的錶演及劇本提齣修改意見。1916、1917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與李世戡等為梅蘭芳編排劇,齊為梅編創的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有二十餘齣。梅的幾次齣國演齣,齊都協助策劃,並隨同齣訪日本與美國。1931年與梅蘭芳、餘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麯教育。編輯齣版瞭《戲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瞭許多珍貴戲麯史料。
齊如山還是一位曆史學傢,他的不少著作屬於社會史範疇。這方麵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瑣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話》等,都是他親自調查訪問所得,是第一手真實可靠的材料,而不是從書本中爬梳檢覈齣來的。
翁立,1950年生於北京,編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兼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電影市場》雜誌社主編、《中國銀幕》雜誌社總監。曾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瞭望》等發錶論文等二百餘篇,多篇獲奬。1990年被北京電影學院聘為管理係外聘教師,開授《電影宣傳學》課程,所撰講義被作為教材,由北京廣播學院齣版社齣版。另齣版有《中國電影市場營銷策劃百例》(1999年)、《北京的四閤院與鬍同》(2003年)。
丁幼華,1954年生於北京,編審,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常委理事,中國行業報協會新聞攝影專業委員副會長兼秘書長。曾任《中國青年》雜誌社社長助理,《生活資訊》雜誌社社長,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中華兒女》報刊社副社長,團中央齣版行業高*職稱評委會評委。曾舉辦“丁幼華北京的鬍同攝影展”;先後齣版攝影畫冊《北京的鬍同》;圖書《郎月孤舟——周莊》;攝影畫冊《遠去的傢園》。其攝影作品多次獲奬,並在各新聞媒體刊發。1993年加入中國攝影傢協會,後被評為首屆德藝雙馨攝影傢。
“北京老規矩”這四個字,讓我仿佛置身於老北京的街頭巷尾,那些曾經井井有條、充滿人情味的規矩,如今在城市的喧囂中似乎越來越模糊。我很想知道,在劉一達、齊如山等先賢筆下,這些“規矩”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滲透並影響著每一個北京人的?是待人接物的禮數,是鄰裏之間的互助,還是那份特有的“講究”?我對這些規矩背後所蘊含的東方智慧和文化傳承充滿瞭好奇。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缺乏那種慢下來的、注重細節的處事方式,而老北京的規矩,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啓示,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當下的一種反思和藉鑒。
評分“北京三百六十行”這個主題,實在太吸引我瞭。這不僅僅是對職業的簡單列舉,更是一種對北京城市發展變遷的生動寫照。從過去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各行各業,到如今的現代産業,這三百六十行,見證瞭北京的曆史演進和經濟脈絡。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些行業?是那些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小販,還是那些手藝精湛的匠人?亦或是那些在時代浪潮中興衰的商號?齊如山先生,他的名字自帶一種民俗研究的色彩,我想他一定能將這些行業背後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我期待著,能夠從書中瞭解到,在不同時代,北京人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齣這座城市的繁榮。這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關於勞作、智慧與時代精神的深刻體悟。
評分拿到這套書,我其實對“中華書局”這三個字就有瞭很高的期待。中華書局,一直是齣版界裏質量的保證,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和曆史文獻方麵。所以,即便對具體內容瞭解不多,我也知道這套書的內容一定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精心的編排。劉一達、齊如山、翁立這幾位作者,名字擺在這裏,就足以讓人放心。雖然我對他們的具體研究領域不太熟悉,但我相信,他們選擇“北京話”、“北京老規矩”、“北京的鬍同”、“北京三百六十行”這幾個主題,絕非偶然,而是經過深入思考和多年積纍的成果。這樣的組閤,就像一個精心打造的北京文化萬花筒,從語言、習俗、地理、經濟等多個角度,立體地展現瞭這座城市的風貌。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一次係統而深入的北京文化體驗,那種嚴謹而又不失趣味的講述方式,是中華書局一貫的風格,也是我最欣賞的。
評分這套書的名字我一眼就吸引住瞭,特彆是“北京話”這三個字,勾起瞭我對這座城市最直接的親切感。北京話,那是帶著京腔京韻,有味道、有故事的語言。我一直覺得,一地方的語言,是那地方靈魂最鮮活的載體。北京話更是如此,它不隻是簡單的溝通工具,更是承載瞭無數曆史變遷、市井風情和人情冷暖的活化石。書中提到的劉一達、齊如山這些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絲曆史的厚重感,想必他們對北京話的解讀,絕不僅僅是文字的羅列,而是深入到語言背後的文化肌理,挖掘那些隻有老北京人纔懂的“門道”。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裏,重新認識北京話,感受那種特有的韻味,也許還能學到幾句地道的“京味兒”錶達,讓我在和北京朋友交流時,不再顯得那麼生疏。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北京內在精神世界的大門。
評分“北京的鬍同”,這簡直就是北京最具代錶性的符號之一瞭。鬍同,承載瞭北京最深沉的曆史記憶,它是老北京的骨骼,是市井生活的舞颱。翁立先生,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的名字和“北京的鬍同”聯係在一起,讓我對他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猜想,他在這本書中,一定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縱橫交錯的鬍同,它們麯摺迂迴的走嚮,兩旁斑駁的磚牆,還有隱藏在其中的古老院落。我特彆期待能從書中讀到那些關於鬍同裏的故事,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喜怒哀樂,那些一代代北京人在鬍同裏生生不息的生活片段。鬍同,不僅僅是建築,更是文化,是情感,是北京這座城市最溫柔的脈搏。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鬍同的魅力,感受那種獨屬於北京的寜靜與祥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