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定名與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斷重復的詞,“定名”針對“物”而言;“相知”,則須齣入於“物”與“詩”之間,以此打通二者之聯係。
本書十一篇文章均為各地博物館觀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銀首飾,或花結綬帶,或傢居用器……七十餘傢博物館,四百餘幅器物照片,從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著讀者走進各館文物的“繁華”世界,讓物的美、時間的印跡、曆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於紙上。
作者簡介
揚之水,浙江諸暨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多年從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詩文史》、《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三捲)、《棔柿樓集》(十捲)等。
目錄
1 常州武進村前鄉南宋墓齣土器物叢考
24 附 內傢香獲見記:《天香·賦龍涎香》與周密的收藏
33 “小杭州”裏的繁華光影:永嘉窯藏銀器觀摩記
85 《老學庵筆記》裏的“靖康節物”
103 同心一挽束韆結
123 無锡博物院觀摩散記
145 “繁華到底”:明藩王墓齣土金銀首飾叢考
211 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
241 “妝得肩頭一擔春”:讀宮製“貨郎圖”散記
267 小閣幽窗,是處都香瞭
277 嘉興明墓齣土《金剛經塔》拓片
293 後記
297 博物館文物索引
我喜歡“參觀記”這種形式,因為它帶著一種生動和現場感。我想象著,揚之水先生在博物館裏,可能時而駐足凝視,時而低聲自語,時而奮筆疾書。那些靜靜陳列的文物,在他眼中,或許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鮮活的曆史碎片。他可能會將一件簡單的陶器,與遙遠的原始社會聯係起來,想象當時的先民如何用雙手捏塑齣這生命的痕跡;他可能會將一件精美的絲綢,與輝煌的唐朝宮廷聯係起來,想象貴婦人穿著時的華美與雍容。這種“相知”,我想不僅僅是對文物本身的認知,更是對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乃至整個時代的感同身受。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他如何將冰冷的器物,賦予鮮活的生命力,如何通過一件件文物,串聯起完整的曆史畫捲。這種視角,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參觀,更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充滿智慧與情感的文化之旅。
評分“文化曆史文物研究”這一領域,本身就帶有一種深沉的學術氣息,而《定名與相知》一書,卻以“博物館參觀記”的形式展開,這讓我感到十分新穎。我總覺得,博物館是知識的殿堂,但有時候,它也可能像一個沉默的巨人,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卻難以與每一位來訪者進行平等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起博物館的珍貴藏品與普通讀者的好奇心。作者在參觀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一件器物的斷代、一件書畫的真僞、一件服飾的時代背景等等,而他如何通過專業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去“定名”這些文物,去“相知”它們背後的故事,這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智力博弈。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抽絲剝繭,撥開曆史的迷霧,揭示文物的真相。也許,他會帶我們走進一件我們常去但從未深入瞭解過的展品背後,發現其不為人知的秘密;也許,他會通過對幾件不同文物的對比,勾勒齣一個更為宏觀的曆史圖景。這種視角,讓我覺得,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讀物。
評分“散文之筆,呈文物之實”,這句副標題則更加精準地概括瞭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和內容。我一直覺得,枯燥的考古發現和文物研究,如果僅僅是以學術報告的形式呈現,未免太過生硬,難以讓普通讀者産生共鳴。但如果能用散文的筆觸,將那些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妙的工藝細節,以及文物背後鮮活的曆史故事娓娓道來,那將是多麼美妙的體驗!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作者如何將考古學、曆史學、藝術史等領域的知識,巧妙地融入流暢的敘事之中,讓那些沉睡的文物,在筆尖下重新煥發生機。他會不會在描述一件唐代金飾時,想象其佩戴者的風姿,又或者在介紹一件宋代汝窯時,描繪其溫潤如玉的釉色,以及燒製時的艱難與匠心?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實”,更是“真”——真實的文物,真實的時代,真實的感受。這種“實”與“真”,通過“散文之筆”的呈現,想必會比任何冰冷的史料都更具感染力,更能觸動人心,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深刻地理解那段輝煌的曆史。
評分讀到“揚之水 著”這個信息,我立刻聯想到這位作者在文物研究領域的聲望。我對他筆下對細節的嚴謹和對曆史的尊重早有耳聞,因此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他走進博物館,一定不會像一個普通的遊客那樣走馬觀花,而是帶著一種探尋的目光,仔細審視每一件展品。他可能會關注器物的胎質、釉色、紋飾,甚至是尺寸和重量,然後將其與文獻記載、考古發現進行比對,從而得齣更為精準的判斷。這種深入骨髓的研究態度,我想必然會體現在他的文字中,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樂趣的同時,也能學到很多關於文物的知識。我尤其期待他如何處理那些“定名”睏難的文物,那些可能存在爭議的觀點,他將如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邏輯,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我想,這不僅僅是對文物的“定名”,更是對曆史真相的一種追溯和還原。這種“研究”的姿態,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定名與相知”。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文物的好奇心。我總覺得,一件古老的器物,與其說是被“定名”瞭,不如說是它本身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而我們,不過是試圖去“相知”它。這“相知”的過程,我想絕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學養,敏銳的洞察,以及一顆對曆史虔誠的心。揚之水先生的這本《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想來就是一次次這樣充滿敬意的“相知”的記錄。我期待能在書中看到,那些被博物館塵封的器物,如何在他筆下“活”過來,不再是冰冷的陳設,而是帶著溫度、帶著過往、帶著曾經的主人,嚮我們款款走來。我想象著,在那些精美的文字裏,一件瓷器,或許曾是宮廷裏的珍玩,也或許是尋常百姓傢的日用品,但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審美與工藝;一塊玉器,或許曾是權貴的佩飾,也或許是祭祀的禮器,但都蘊含著古人對天地自然的理解與敬畏。這“相知”,我想不僅僅是對器物本身的認識,更是對那個逝去時代的深層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