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作者简介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等。
目录
1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器物丛考
24 附 内家香获见记:《天香·赋龙涎香》与周密的收藏
33 “小杭州”里的繁华光影:永嘉窑藏银器观摩记
85 《老学庵笔记》里的“靖康节物”
103 同心一挽束千结
123 无锡博物院观摩散记
145 “繁华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丛考
211 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
241 “妆得肩头一担春”:读宫制“货郎图”散记
267 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277 嘉兴明墓出土《金刚经塔》拓片
293 后记
297 博物馆文物索引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定名与相知”。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文物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件古老的器物,与其说是被“定名”了,不如说是它本身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试图去“相知”它。这“相知”的过程,我想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以及一颗对历史虔诚的心。扬之水先生的这本《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想来就是一次次这样充满敬意的“相知”的记录。我期待能在书中看到,那些被博物馆尘封的器物,如何在他笔下“活”过来,不再是冰冷的陈设,而是带着温度、带着过往、带着曾经的主人,向我们款款走来。我想象着,在那些精美的文字里,一件瓷器,或许曾是宫廷里的珍玩,也或许是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但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审美与工艺;一块玉器,或许曾是权贵的佩饰,也或许是祭祀的礼器,但都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与敬畏。这“相知”,我想不仅仅是对器物本身的认识,更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层理解。
评分读到“扬之水 著”这个信息,我立刻联想到这位作者在文物研究领域的声望。我对他笔下对细节的严谨和对历史的尊重早有耳闻,因此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他走进博物馆,一定不会像一个普通的游客那样走马观花,而是带着一种探寻的目光,仔细审视每一件展品。他可能会关注器物的胎质、釉色、纹饰,甚至是尺寸和重量,然后将其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更为精准的判断。这种深入骨髓的研究态度,我想必然会体现在他的文字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关于文物的知识。我尤其期待他如何处理那些“定名”困难的文物,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他将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文物的“定名”,更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追溯和还原。这种“研究”的姿态,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充满了信心。
评分“文化历史文物研究”这一领域,本身就带有一种深沉的学术气息,而《定名与相知》一书,却以“博物馆参观记”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十分新颖。我总觉得,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但有时候,它也可能像一个沉默的巨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难以与每一位来访者进行平等的对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与普通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参观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件器物的断代、一件书画的真伪、一件服饰的时代背景等等,而他如何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去“定名”这些文物,去“相知”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博弈。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文物的真相。也许,他会带我们走进一件我们常去但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展品背后,发现其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他会通过对几件不同文物的对比,勾勒出一个更为宏观的历史图景。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
评分我喜欢“参观记”这种形式,因为它带着一种生动和现场感。我想象着,扬之水先生在博物馆里,可能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自语,时而奋笔疾书。那些静静陈列的文物,在他眼中,或许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鲜活的历史碎片。他可能会将一件简单的陶器,与遥远的原始社会联系起来,想象当时的先民如何用双手捏塑出这生命的痕迹;他可能会将一件精美的丝绸,与辉煌的唐朝宫廷联系起来,想象贵妇人穿着时的华美与雍容。这种“相知”,我想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认知,更是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乃至整个时代的感同身受。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他如何将冰冷的器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如何通过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完整的历史画卷。这种视角,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文化之旅。
评分“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这句副标题则更加精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内容。我一直觉得,枯燥的考古发现和文物研究,如果仅仅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呈现,未免太过生硬,难以让普通读者产生共鸣。但如果能用散文的笔触,将那些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的工艺细节,以及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体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如何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入流畅的叙事之中,让那些沉睡的文物,在笔尖下重新焕发生机。他会不会在描述一件唐代金饰时,想象其佩戴者的风姿,又或者在介绍一件宋代汝窑时,描绘其温润如玉的釉色,以及烧制时的艰难与匠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实”,更是“真”——真实的文物,真实的时代,真实的感受。这种“实”与“真”,通过“散文之笔”的呈现,想必会比任何冰冷的史料都更具感染力,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