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 扬之水 著 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 文化历史文物研究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 扬之水 著 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 文化历史文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馆
  • 散文
  • 文化史
  • 文物
  • 历史
  • 扬之水
  • 游记
  • 随笔
  • 中国文化
  • 非虚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恒盛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5270
商品编码:2537431692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新民说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70余个博物馆,400余张文物图片,以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  著
  • 出版社: 
  • ISBN:9787559805270
  • 版次:1
  • 包装:精装品牌: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8-01-01
定价:132.00

内容简介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作者简介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等。

 

目录

1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器物丛考

24 附 内家香获见记:《天香·赋龙涎香》与周密的收藏

33 “小杭州”里的繁华光影:永嘉窑藏银器观摩记

85 《老学庵笔记》里的“靖康节物”

103 同心一挽束千结

123 无锡博物院观摩散记

145 “繁华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丛考

211 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

241 “妆得肩头一担春”:读宫制“货郎图”散记

267 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277 嘉兴明墓出土《金刚经塔》拓片

293 后记

297 博物馆文物索引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扬之水 著 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文化历史文物研究 扬之水先生,这位以其深邃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闻名的学者,通过《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一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这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也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作者将个人游历博物馆的所见所感,与严谨的文化历史文物研究巧妙融合的结晶。书中,他以散文的灵动,呈现出文物的真实姿态,引导读者在字里行间,与凝固在文物中的千年时光对话,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相知”。 笔尖下的定名:求真求实的学术严谨 “定名”,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为一件器物赋予一个称谓,更是对文物背后历史、文化、工艺乃至思想的深刻探究与确认。扬之水先生在书中,时常聚焦于那些名称尚有争议,或曾被误读误解的文物。他并非简单地罗列现有研究成果,而是以一位博物学家的耐心和考古学家的严谨,从文物的形制、纹饰、材质、出土背景等细微处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层层剥茧,层层深入。 例如,面对一件看似普通的陶器,他可能通过对器物上划痕的分析,推断出当时制陶的技法;通过对器物颜色的考证,揭示出所用颜料的来源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他又可能在研究一件玉器时,追溯其纹饰的演变,指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玉器雕琢风格的差异,从而精确地将其归属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圈。这种“定名”的过程,是求真的过程,是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过程。作者对于每一个名称的提出,都力求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展现出学者对学术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 心灵间的相知:人文关怀的情感温度 然而,《定名与相知》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学术的严谨。扬之水先生的笔触,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深情。他并非冷冰冰地审视文物,而是将其看作是前人智慧、情感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与文物的“相知”过程中,作者展现了他的个人体悟和情感共鸣。 当他凝视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他不仅看到了精湛的铸造工艺,更能想象出当时礼乐制度的恢宏,以及君臣祭祀的庄重场景,仿佛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钟鸣鼓乐。当他细看一幅描绘古代生活场景的帛画,他或许会为画中人物的细腻表情而感动,体味到他们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感受到古人同样鲜活的生命力。这种“相知”,是作者内心对历史的回响,是他对古人的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和理解。 书中,作者会分享他参观不同博物馆的经历,记录下他对展陈方式、文物解读的思考。他有时会为某个展品的精妙而赞叹,有时也会对某些展陈的不足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些个人的观察和评论,使得整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如同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一同漫步在博物馆的长廊里。他引导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发现文物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文化的认知。 文化历史文物研究的深度呈现 《定名与相知》的核心,在于其对文化历史文物研究的深度呈现。扬之水先生并非简单地介绍文物,而是将每一件文物置于其所处的广阔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他善于发现不同文物之间的关联,通过一件件散落的文物,勾勒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脉络。 例如,在讨论汉代的画像砖时,他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其艺术风格的赞美,而是会深入分析画像砖上所描绘的内容,如宴饮、出行、神话传说等,从中揭示汉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当时的思想观念。他可能还会通过与其他地域、其他时期画像的比较,来展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痕迹。 再如,在谈论宋代的瓷器时,他会追溯不同窑口的特色,分析釉色、造型、纹饰的时代变迁,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探讨瓷器生产与消费的动因。他会强调,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瓷片,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证据。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明白,文物研究并非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定名”的严谨求索,和对“相知”的深情投入,扬之水先生成功地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是一次智慧的旅程,一次情感的连接。它邀请读者放下浮躁,静下心来,与那些沉默的文物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在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痕迹,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从而在“定名”的求真过程中,获得对过往更深刻的“相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定名与相知”。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文物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件古老的器物,与其说是被“定名”了,不如说是它本身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试图去“相知”它。这“相知”的过程,我想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以及一颗对历史虔诚的心。扬之水先生的这本《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想来就是一次次这样充满敬意的“相知”的记录。我期待能在书中看到,那些被博物馆尘封的器物,如何在他笔下“活”过来,不再是冰冷的陈设,而是带着温度、带着过往、带着曾经的主人,向我们款款走来。我想象着,在那些精美的文字里,一件瓷器,或许曾是宫廷里的珍玩,也或许是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但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审美与工艺;一块玉器,或许曾是权贵的佩饰,也或许是祭祀的礼器,但都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与敬畏。这“相知”,我想不仅仅是对器物本身的认识,更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层理解。

评分

读到“扬之水 著”这个信息,我立刻联想到这位作者在文物研究领域的声望。我对他笔下对细节的严谨和对历史的尊重早有耳闻,因此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他走进博物馆,一定不会像一个普通的游客那样走马观花,而是带着一种探寻的目光,仔细审视每一件展品。他可能会关注器物的胎质、釉色、纹饰,甚至是尺寸和重量,然后将其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更为精准的判断。这种深入骨髓的研究态度,我想必然会体现在他的文字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关于文物的知识。我尤其期待他如何处理那些“定名”困难的文物,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他将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文物的“定名”,更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追溯和还原。这种“研究”的姿态,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充满了信心。

评分

“文化历史文物研究”这一领域,本身就带有一种深沉的学术气息,而《定名与相知》一书,却以“博物馆参观记”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十分新颖。我总觉得,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但有时候,它也可能像一个沉默的巨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难以与每一位来访者进行平等的对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与普通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参观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件器物的断代、一件书画的真伪、一件服饰的时代背景等等,而他如何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去“定名”这些文物,去“相知”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博弈。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文物的真相。也许,他会带我们走进一件我们常去但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展品背后,发现其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他会通过对几件不同文物的对比,勾勒出一个更为宏观的历史图景。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

评分

我喜欢“参观记”这种形式,因为它带着一种生动和现场感。我想象着,扬之水先生在博物馆里,可能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自语,时而奋笔疾书。那些静静陈列的文物,在他眼中,或许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鲜活的历史碎片。他可能会将一件简单的陶器,与遥远的原始社会联系起来,想象当时的先民如何用双手捏塑出这生命的痕迹;他可能会将一件精美的丝绸,与辉煌的唐朝宫廷联系起来,想象贵妇人穿着时的华美与雍容。这种“相知”,我想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认知,更是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乃至整个时代的感同身受。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他如何将冰冷的器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如何通过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完整的历史画卷。这种视角,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文化之旅。

评分

“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这句副标题则更加精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内容。我一直觉得,枯燥的考古发现和文物研究,如果仅仅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呈现,未免太过生硬,难以让普通读者产生共鸣。但如果能用散文的笔触,将那些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的工艺细节,以及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体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如何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入流畅的叙事之中,让那些沉睡的文物,在笔尖下重新焕发生机。他会不会在描述一件唐代金饰时,想象其佩戴者的风姿,又或者在介绍一件宋代汝窑时,描绘其温润如玉的釉色,以及烧制时的艰难与匠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实”,更是“真”——真实的文物,真实的时代,真实的感受。这种“实”与“真”,通过“散文之笔”的呈现,想必会比任何冰冷的史料都更具感染力,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