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散步日常-手绘十八区生活美食风景香港三联书店John Ho9789620441714

香港散步日常-手绘十八区生活美食风景香港三联书店John Ho97896204417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散步
  • 手绘
  • 生活
  • 美食
  • 风景
  • 旅行
  • 城市
  • 文化
  • John Ho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ISBN:9789620441714
商品编码:25409561900

具体描述

作者: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手繪十八區生活.美食.風景
出版年: 2017-7
页数: 160
定价: HKD 11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620441714




东方之珠的市井风情与烟火气息:探寻香港的多元面貌与人文底蕴 本书带您深入探索一个充满活力与层次感的城市——香港。与其聚焦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光鲜亮丽的国际金融中心形象,我们选择了一条更贴近土地、更富人情味的路径,去描绘这个“东方之珠”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一、 城市脉络的呼吸:从殖民遗迹到本土记忆的交织 香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无可比拟的文化混合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中西合璧,而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再创新的动态过程。 1. 老香港的剪影与建筑叙事: 我们首先聚焦于那些承载了光阴故事的街区。这不是历史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具体建筑和空间肌理的细致观察,来捕捉逝去的时代痕迹。 唐楼的垂直生活: 探索香港特有的“唐楼”(Tenement Buildings)群落。这些楼宇见证了战后人口激增的年代,其楼梯间的狭窄、晾衣杆的层叠、骑楼底下的商贩,构成了独特的“垂直社区”。我们将解析这些空间如何被居民充分利用,从居住到晾晒,从店铺到邻里交流,展现出一种高密度下的生活智慧与紧密联系。 殖民地风格的“软着陆”: 考察那些依然矗立在城市角落的巴洛克式、爱德华七世风格的公共建筑,如旧法院大楼、前水警总部(1888旧海军码头)。我们关注的并非它们的建筑学价值,而是它们如何被香港人接纳,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一部分,如何被新的商业和文化功能重新定义,展现出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奇妙共存状态。 霓虹的退场与留存: 曾经照亮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招牌,是香港视觉文化的核心符号。我们记录那些仍在坚持制作、或已被拆除但留在记忆中的手工艺招牌,它们不仅是广告,更是特定行业兴衰的无声证人,象征着工业时代香港的汗水与光芒。 2. 社区的“微气候”:街坊的日常与邻里关系 香港的活力主要源于其强大的社区凝聚力。真正的“香港经验”,存在于那些不为游客所熟知的小街巷中。 茶餐厅的文化图腾: 茶餐厅远不止是提供食物的地方,它是香港社会的“中转站”。从早晨的“搭台文化”到午间的快速周转,再到下午茶时间的悠闲片刻,这里是阶层、代际、身份得以暂时模糊的公共空间。我们将剖析其菜单上的独特词汇(如“冻柠茶”、“餐蛋面”),以及服务员与顾客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围城”中的市集生态: 深入油麻地、深水埗或湾仔的传统街市。记录鱼贩的叫卖声、菜贩的吆喝,以及家庭主妇们精准的讨价还价艺术。这些市场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传统烹饪文化得以延续的温床。我们还将探讨新旧交替中,传统市场如何努力保持其社会功能,对抗连锁便利店的冲击。 小众信仰与民间信仰的活力: 考察隐藏于居民楼底层或山体之中的小庙宇,如观音庙、文武庙。这些地方是市民寻求慰藉和寄托的地方。通过观察祭祀的香火、供奉的鲜花和信众的祈愿方式,我们得以窥见香港人面对压力时,精神层面的韧性与寄托。 二、 城市边界的对话:山、海与水泥森林的张力 香港拥有高达70%的郊野地带,这片未被开发的“绿色心脏”与高度城市化的核心区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塑造了港人独特的户外生活方式。 1. 离岛与海岸线的叙事: 从拥挤的港岛中抽离,乘船前往大屿山、长洲、南丫岛。这些离岛保留了更慢的生活节奏和更传统的渔村风貌。 渔村的变迁: 记录例如西贡、索罟湾等地的渔民生活,他们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努力维持着世代相传的生计。海鲜的新鲜度、晒鱼干的传统工艺,都是这座城市海洋记忆的载体。 郊野公园的“城市绿洲”: 探讨香港的远足文化(Hiking)。在周末,数以万计的市民涌向麦理浩径、龙脊。这种对“走出去”的集体需求,反映了在高压都市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空间极度的渴望与依赖。我们探索的是,如何在一座人口密度全球顶尖的城市里,成功地保护并系统化地利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2. 工业遗产的转型与重生: 香港的经济奇迹离不开其作为“世界工厂”的辉煌历史。随着制造业北移,旧工业区面临转型。 工厦的再塑: 考察从旧式纺织厂、五金店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设计工作室和独立酒吧。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化,是香港创意产业生命力的体现,也展现了城市空间在经济转型期的适应能力。 “旧区重建”的阵痛与机遇: 探讨诸如觀塘(Kwun Tong)等传统工业区向新商业中心转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成本、旧租户的搬迁,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植入,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方发展伦理。 三、 味道的记忆:香港人对“食”的执着与创新 食物是理解香港文化的最佳切入点,它连接了乡愁、阶层、创新与日常。 1. 街头小吃的深度挖掘: 不仅仅是记录鱼蛋、鸡蛋仔这些广为人知的项目,而是追溯那些正在消失的街头味道,例如糖水铺的传统配方,或是旧式饼店的制作技艺。这些小吃往往是数代人经验的结晶,其美味的背后,是对手工艺的坚守。 2. 饮茶文化的演变: 广式饮茶(Yum Cha)在香港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我们深入研究传统茶楼与新式点心店的区别,观察“点心车”在自动化浪潮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不同时段、不同阶层如何利用茶楼进行社交、谈判或家庭聚会。 3. 跨界与融合的美食哲学: 香港也是一个美食实验场。从融入了南洋风味的“港式烧腊”,到米其林星级餐厅对本土食材的重新诠释,这座城市的美食哲学在于:兼容并蓄,但最终要以香港人的味蕾标准进行检验和吸收。 通过以上这些多维度的切片观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立体的、充满烟火气的香港图景,一个在速度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充满生命力的城市样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算多,但字字珠玑,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日常的琐碎提炼成隽永的瞬间。比如描述一次去旧区寻找特色糕点的经历,从迷路到最终找到那间只卖两三种点心的小店,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满足感。他没有去渲染那些被过度美化的“打卡地”,而是将焦点放在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角落:老式戏院门口褪色的海报,藏在小巷深处、几十年不变的老字号招牌,以及那些似乎永远在维修的电梯。每一次阅读,都像被作者牵着手,穿梭于那些高楼大厦的阴影之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生命力。这让人意识到,所谓的“香港精神”,也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才能体会。

评分

初翻开这本画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烟火气,仿佛能闻到街角茶餐厅里热气腾腾的丝袜奶茶香。作者的笔触细腻却不失灵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维多利亚港边那些鳞次栉比的楼宇,线条中透露着一种老香港特有的韵味。我尤其喜欢他对光影的处理,那种被霓虹灯晕染开来的湿漉漉的街道,或是清晨阳光洒在老旧唐楼窗台上的那种宁静感,都让人心头一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记录,更像是一场与这座城市的私密对话,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深情的凝视。它没有那种刻意的“旅游宣传照”式的完美,而是充满了生活的不完美和真实感,那些晾晒在窗外的万国旗、街头巷尾堆积的杂物,以及匆匆赶路行人的背影,都构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香港。合上书时,总会忍不住想,我是否也曾与作者在某个不知名的街口擦肩而过,一同感受过那份独有的喧嚣与安宁。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城市变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不仅仅记录了“此时此地”的景象,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编年史。通过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店面门楣、更换过的玻璃窗,甚至是不同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剪影,我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不同年代留下的清晰印记。作者的选材极其考究,总能避开那些俗套的标志性景观,转而聚焦于那些即将消逝的、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比如对某些传统手工艺人工作的细致描摹,那种专注于手中的技艺、不为外界纷扰的神态,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去珍视那些正在悄然退场的“老香港记忆”。

评分

我向来对城市速写类的作品抱有较高期待,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并不多。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慢”节奏。在香港这个以效率著称的城市里,作者却用一种近乎散步的步伐去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快节奏的反抗。他的画风非常松弛自然,水彩晕染出的色彩带着一种梦幻的质感,尤其是在描绘旧区市场那人声鼎沸的场景时,色彩的碰撞与融合,既热闹又和谐。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的刻画,那些正在吃面的人、正在看报纸的老伯、以及那些推着手推车的小贩,他们都不是僵硬的模特,而是富有生命力的个体。这让我感觉,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微型的戏剧舞台,诉说着属于那个特定时空的悲欢离合,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和亲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也令人称赞,厚实的纸张很好地承载了水彩的层次感,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仪式感。我倾向于用一种更偏向于阅读小说的方式来品味它——不是快速浏览,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秘”。作者在一些小角落里藏着只有细心人才会发现的“彩蛋”,比如一张被风吹起的报纸上模糊的标题,或者墙上被涂鸦后又被草草覆盖的痕迹。这些微小的细节,构建了一个极其立体的叙事空间。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看”完了香港,而是“走”过了一遍。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再次拿起相机,去探索自己周遭环境的欲望,去寻找那些同样值得被记录的、属于我自己的“散步日常”。这是一次充满灵感和慰藉的精神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