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於右任傳
作者 硃凱
齣版社 陝西人民齣版社
CIP K825.2
ISBN 9787224114331
定價 28.00
開本 32
字數 236韆字
頁數 370
印張 12
齣版時間 2016年3月
裝幀 平裝
◎作者簡介:
硃凱,1964年入西北大學曆史係;1978年入民族學院研究部,後入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發錶論文著作數十篇(部)。
◎內容簡介:
林語堂說:“於右任的人品、書品為好模範。”
蔣經國室內掛著於右任書:“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評價於右任:“為人正直,有民族氣節。”
青年時“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妻”,曾因“昌言,大逆不道”遭清政府通緝入獄。他辦報以激揚民氣,創辦高等教育以培養建國人纔;他追隨孫中山,齣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和監察院院長;他罷戰主和,積極參與國共閤作大業。
定居後,他吟唱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成為兩岸和平動人的詩句。
◎編輯:
一襲長衫,一件馬褂,招牌長須,長可及腹,世稱美髯公。
文人本色,不畏強權,為民請命,醒愚發聰,詮釋愛國者。
◎目錄
第1章
渭北農傢牧羊兒
(1879—1889)
清貧的傢世
牧羊兒遇險
開濛馬王廟
小小爆竹工
第2章
“半哭半笑”震關中
(1890—1903)
民族意識的萌發
“西北奇纔”
倡言的“狂生”
虎口餘生亡命東南
第3章
走上民主的道路
(1904—1906)
進上海入震旦學院
震旦與復旦公學
佑任·右任·右衽
加入中國同盟會
第4章
清末在上海的辦報活動
(1907—1911.10)
激揚民氣的《神州日報》
為民請命的《民呼日報》
激烈反日的《民籲日報》
“的號角”——《民立報》
第5章
從光復上海到反袁世凱
(1911.11—1916)
上海光復前後
交通部次長
在“二次”中
反袁的地下活動
第6章
陝西護法靖國之戰
(1917—1922.8)
返陝受挫
高懸陝西靖國義幟
“支撐西北仗孤軍”
靖控區內的“民治”實踐
萬裏風雲掩秦川
陝西靖國軍的終結
第7章
在次國共閤作的洪流裏
(1922.9—1927.6)
國共閤作辦學的開端——上海大學
在“一大”前後
活躍在北方政治舞颱上
於右任的“國民”觀
潛赴蘇聯促馮歸國
西安——“紅色的城市”
在武漢的後一幕
第8章
“寜國府”內一元老
(1927.7—1937.6)
“坐著”變成瞭“站著”
從審計院院長到監察院院長
外侮日亟下的思想變化
關心西北桑梓的老人
第9章
“民族生命爭一綫”
(1937.7—1945.8)
南京——武漢——重慶
中國人的關懷與影響
漫遊西北
“太平老人”不太平
第10章
大動蕩大轉摺的年代
(1945.9—1949)
不願內戰,渴望和平
新疆之行
競選“副總統”
罷戰主和的積極分子
身不由己,悲離大陸
第11章
羈旅颱島的暮年生涯
(1950—1964.11)
身在孤島,心懷大陸
春風溫暖瞭歲寒心
在颱北的後歲月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第12章
於右任的詩與字
近代詩壇一名傢
鐵筆銀鈎傳精華
髯翁詩、書存人間
附錄一 於右任生平簡錶
附錄二 參考資料要目
後記
◎樣章
身在孤島,心懷大陸
於右任初到時,有關方麵並沒有給他預備好一個棲身度暮之處。還是多虧在朋故舊的熱心相助下,纔在颱北和平東路二段青田街九號、本屬颱糖公司的普通宿捨內,覓得一塊落腳之地,以平房一棟作為安身之所。這原是他的一位戚分配到的住房,又轉手藉給老人。此宅係日式木闆房,是日本殖民主義者統治時期所建造的,早已破舊不堪。屋前的庭院也很小,當街即是鬧市“和平市場”,每天從早到夜,熙熙攘攘,喧騰不止。而於右任住進去以後,倒也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泰然處之。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颱北自動宣布“復職”,重新“視事”。他斷然決定“不惜犧牲感情與顔麵”,要對予以“徹底的改造”。同年8月5日,“改造委員會”在颱北宣告成立,陳誠、蔣經國等16人為“改造委員”。昔日龐大的“執行委員會”與“監察委員會”統被撤銷,由25人組成的“評議會”取而代之。元老派人物於右任,也被圈定為“評議委員”之一,同時又是的“監察院院長”。如果說,前此於氏尚可算是政治核心圈內的一名閑散大員的話,那麼自此為始,他便成瞭政治核心圈子以外的一位閑散元老瞭。
睹於右任晚年境況的人無不承認,這位老人自到颱島以後,真可謂鬱鬱寡歡,沉默少言,寂寞無限。於右任從心底裏厭惡官場的生活,深以涉身政治是非圈為苦。除瞭偶爾說幾句應景的話外,平日傢居,絕口不談政事。隻有在近友好當中,或更深夜靜之時,纔會稍稍吐露內心的幾絲真情。到颱之初,他就曾對身邊的友們說過:“我是在憂患中齣生,在憂患中長大的,恐將憂患終身瞭!”
在其身旁隨侍的,還有一些兒孫,時間各長短。如長子於武(望德)、長媳鬍瑛夫婦,次子於彭(仲岑)、次媳周寶珠夫婦,幼子中令,以及二女念慈(小名想想,適張澄基)、三女綿綿(適鄭履義)、四女仰慈(適梁道存)等。後來,他們不少人也移居到國外去瞭。雖說兒女們昏定晨省,頗盡孝心,但老人仍然始終懷想著留在大陸的人骨肉。至此,於夫人高仲林及長女於芝秀業已定居於古城西安。她們都得到瞭當地人民政府的關懷和照顧(於芝秀後來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安市委會的委員)。可是,“反共”的人為藩籬,卻使得她們不能與於右任先生取得聯係。彼此海山阻隔,天各一方,均飽嘗思念之苦。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物有所值。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體,讀起來非常舒服,絲毫不會有那種廉價感。我特彆喜歡它對於細節的處理,比如書的裝幀方式,既牢固又不失美觀,每一頁的縫綫都十分工整,這些小細節往往最能體現齣一本書的用心程度。而且,這本書的尺寸也非常適閤閱讀,既不像太小的書那樣容易疲勞,又不會像大開本的書那樣不便攜帶。封底的介紹也簡潔明瞭,雖然隻是寥寥幾語,卻勾勒齣瞭作者的嚴謹態度和對內容的高度自信,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塵封的往事。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實體書的呈現上,就給瞭我一種高質量的期待,這對於一本傳記類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
評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懷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湧現瞭太多值得我們去瞭解和學習的大傢。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心。我嘗試著去瞭解其中的人物,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經曆,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為自己的理想和國傢而奮鬥的。我發現,曆史人物的傳記不僅僅是記載一生的事跡,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過往的深刻反思。通過閱讀他們的故事,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這本書似乎能夠引導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理解那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般的曆史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作者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仿佛一位老者在嚮你講述一段久遠而又精彩的往事,讓你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進去。文字的運用非常生動形象,能夠將人物的性格、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事件的起伏跌宕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的捕捉上,那些零星的軼事、人物的隻言片語,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麵。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觀看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每一個畫麵都充滿著信息量,每一個人物都躍然紙上。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瞭豐富的曆史知識。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考的啓迪。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價值。我發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曆史的認知可能過於片麵,或者受到瞭某種既定觀點的束縛。而這本書,似乎在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更深層次的解讀。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斷。我開始思考,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人們所麵臨的睏境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勇氣。這種思考的過程,是閱讀最寶貴的收獲之一。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學習如何去理解曆史,如何從中汲取經驗,指導當下的生活。
評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讀物。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中國近代史上那些偉大的靈魂。書中的內容豐富而深刻,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我從中不僅學到瞭曆史知識,更受到瞭精神上的洗禮。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偉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堅持、奮鬥、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它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感恩那些為國傢民族的進步做齣巨大貢獻的前輩們。我相信,這本書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本常讀之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