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影响现代中国人物 于右任传 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正版 影响现代中国人物 于右任传 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于右任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传记
  • 政治人物
  • 近代中国
  • 历史人物
  • 名人传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时代联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14331
商品编码:2551006864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书名 于右任传

作者 朱凯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CIP K825.2

ISBN 9787224114331

定价 28.00

开本 32

字数 236千字

页数 370

印张 12

出版时间 2016年3月

装帧 平装

作者简介:

朱凯,1964年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78年入民族学院研究部,后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

 

内容简介:

林语堂说: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好模范

蒋经国室内挂着于右任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评价于右任: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青年时“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曾因“昌言,大逆不道”遭清政府通缉入狱。他办报以激扬民气,创办高等教育以培养建国人才;他追随孙中山,出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和监察院院长;他罢战主和,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大业。

定居后,他吟唱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成为两岸和平动人的诗句。

 

编辑:

一袭长衫,一件马褂,招牌长须,长可及腹,世称美髯公。

文人本色,不畏强权,为民请命,醒愚发聪,诠释爱国者。

目录

1

渭北农家牧羊儿

18791889

清贫的家世   

牧羊儿遇险   

开蒙马王庙   

小小爆竹工  

 

2

“半哭半笑”震关中

18901903

民族意识的萌发  

“西北奇才”   

倡言的“狂生”  

虎口余生亡命东南  

 

3

走上民主的道路

19041906

进上海入震旦学院  

震旦与复旦公学  

佑任·右任·右衽   

加入中国同盟会   

 

4

清末在上海的办报活动

19071911.10

激扬民气的《神州日报》  

为民请命的《民呼日报》   

激烈反日的《民吁日报》   

“的号角”——《民立报》   

 

5

从光复上海到反袁世凯

1911.111916

上海光复前后   

交通部次长  

“二次”中  

反袁的地下活动  

 

6

陕西护法靖国之战

19171922.8

返陕受挫  

高悬陕西靖国义帜  

“支撑西北仗孤军”  

靖控区内的“民治”实践  

万里风云掩秦川  

陕西靖国军的终结  

 

7

在次国共合作的洪流里

1922.91927.6

国共合作办学的开端——上海大学   

“一大”前后  

活跃在北方政治舞台上  

于右任的“国民”观  

潜赴苏联促冯归国  

西安——“红色的城市”  

在武汉的后一幕  

 

8

“宁国府”内一元老

1927.71937.6

“坐着”变成了“站着”  

从审计院院长到监察院院长  

外侮日亟下的思想变化  

关心西北桑梓的老人   

 

9

“民族生命争一线”

1937.71945.8

南京——武汉——重庆   

中国人的关怀与影响  

漫游西北   

“太平老人”不太平  

 

10

大动荡大转折的年代

1945.91949

不愿内战,渴望和平

新疆之行   

竞选“副总统”   

罢战主和的积极分子  

身不由己,悲离大陆

 

11

羁旅台岛的暮年生涯

19501964.11

身在孤岛,心怀大陆  

春风温暖了岁寒心   

在台北的后岁月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12

于右任的诗与字

近代诗坛一名家  

铁笔银钩传精华

髯翁诗、书存人间  

附录一 于右任生平简表

附录二 参考资料要目

后记

样章

身在孤岛,心怀大陆

于右任初到时,有关方面并没有给他预备好一个栖身度暮之处。还是多亏在朋故旧的热心相助下,才在台北和平东路二段青田街九号、本属台糖公司的普通宿舍内,觅得一块落脚之地,以平房一栋作为安身之所。这原是他的一位戚分配到的住房,又转手借给老人。此宅系日式木板房,是日本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所建造的,早已破旧不堪。屋前的庭院也很小,当街即是闹市“和平市场”,每天从早到夜,熙熙攘攘,喧腾不止。而于右任住进去以后,倒也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泰然处之。

195031日,蒋介石在台北自动宣布“复职”,重新“视事”。他断然决定“不惜牺牲感情与颜面”,要对予以“彻底的改造”。同年85日,“改造委员会”在台北宣告成立,陈诚、蒋经国等16人为“改造委员”。昔日庞大的“执行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统被撤销,由25人组成的“评议会”取而代之。元老派人物于右任,也被圈定为“评议委员”之一,同时又是的“监察院院长”。如果说,前此于氏尚可算是政治核心圈内的一名闲散大员的话,那么自此为始,他便成了政治核心圈子以外的一位闲散元老了。

睹于右任晚年境况的人无不承认,这位老人自到台岛以后,真可谓郁郁寡欢,沉默少言,寂寞无限。于右任从心底里厌恶官场的生活,深以涉身政治是非圈为苦。除了偶尔说几句应景的话外,平日家居,绝口不谈政事。只有在近友好当中,或更深夜静之时,才会稍稍吐露内心的几丝真情。到台之初,他就曾对身边的友们说过:“我是在忧患中出生,在忧患中长大的,恐将忧患终身了!”

在其身旁随侍的,还有一些儿孙,时间各长短。如长子于武(望德)、长媳胡瑛夫妇,次子于彭(仲岑)、次媳周宝珠夫妇,幼子中令,以及二女念慈(小名想想,适张澄基)、三女绵绵(适郑履义)、四女仰慈(适梁道存)等。后来,他们不少人也移居到国外去了。虽说儿女们昏定晨省,颇尽孝心,但老人仍然始终怀想着留在大陆的人骨肉。至此,于夫人高仲林及长女于芝秀业已定居于古城西安。她们都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于芝秀后来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委会的委员)。可是,“反共”的人为藩篱,却使得她们不能与于右任先生取得联系。彼此海山阻隔,天各一方,均饱尝思念之苦。


《近代风云中的思想与足迹: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群像》 本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量级人物的生命轨迹、思想变迁及其对时代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力求超越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以更宏阔的史学视野,审视这些个体如何在风云变幻的百年间,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遗产。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深入剖析了政治精英、思想先驱、实业巨子以及文化精英群体的心路历程与历史贡献。 --- 第一部分:变革的先声与旧秩序的瓦解(晚清至辛亥革命时期)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在晚清衰落的背景下,最早嗅到时代危机,并试图通过不同路径挽救民族危亡的先驱者。 一、 封疆大吏的挣扎与洋务之梦: 我们详细描绘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复杂性。他们既是维护清廷统治的忠臣,又是最早认识到“船坚炮利”重要性的改革者。书中分析了他们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建立新式陆海军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内阻力、资源匮乏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在矛盾。重点探讨了甲午战争前后,洋务运动由盛转衰的必然性,以及这些老一辈官员在历史十字路口上的无奈与抉择。 二、 维新派与激进派的思想碰撞: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百日维新”被置于当时的政治生态中进行考察。书中不仅梳理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渊源,更着重分析了梁启超如何通过报刊杂志,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塑造者之一,其“新民说”如何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同时,我们对比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暴力推翻帝制”的激进行动,分析了早期兴中会、同盟会的组织结构、筹款方式以及在海外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策略。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如何催生了从温和改良到暴力革命的思维转变。 三、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社会动员: 晚清时期,教育体系的改革催生了第一代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群体。本书细致考察了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留日、留美学生回国后,如何将西方哲学、社会学理论(如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引入中国,并将其“本土化”,用以诊断中国社会的“病灶”。这些知识分子不仅是理论家,更是最早的社会活动家,他们通过办学、办报、组织学会,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二部分:共和的探索与主义的引进(民国初建至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共和之路充满坎坷。本部分关注了在“共和”旗帜下,中国政治力量的重新整合、主义的竞争以及对国家现代化路径的长期争论。 一、 袁世凯与“强权政治”的回归: 袁世凯的崛起与失败,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复杂议题。本书不将他简单视为窃取革命果实的枭雄,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在整理北洋新军、整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现代治理能力,以及他试图在传统威权与现代政治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其称帝的覆辙,揭示了中国社会对民主制度接受的脆弱性,以及军阀政治的内在逻辑。 二、 启蒙的深化: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巨擘,是这场思想革命的核心。书中详细比较了“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在彼时的不同侧重。胡适提倡的“文学改良”如何打破了文言的藩篱,鲁迅的杂文如何成为解剖国民劣根性的锋利手术刀,而“娜拉出走”的悲剧性,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女性在争取个体解放和民族解放之间的两难境地。 三、 意识形态的引入与政党的角力: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如何“穿越”万里,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巨大反响?本部分详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如何通过深入工人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来构建其基础。同时,国民党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下的转型,以及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斗争从精英俱乐部向群众动员的战略转变。 --- 第三部分:现代化的角力与国难的深渊(国民政府时期与抗战) 本部分集中于国民政府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的“训政”实践及其面对的内忧外患,以及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面貌。 一、 制度建设与经济的困境: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试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机器。书中分析了国民政府在金融改革(法币推行)、海关自主权收回、以及对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初步构建方面的努力。然而,这种现代性建设始终受到地方军阀残余势力、帮派经济的制约,以及持续的财政赤字的挑战。我们审视了宋子文、孔祥熙等财政要员如何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二、 区域对抗与文化思潮的暗流: 尽管中央政府大力推行“国家主义”和新生活运动,但社会内部依然暗流涌动。本部分关注了“第三种人”——那些既不完全拥护国民党,也不完全投向共产党的中间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同时,我们深入考察了在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中,现代消费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以及这种“摩登”现象背后,传统社会结构的悄然断裂。 三、 全民族抗战中的多重叙事: 抗战爆发后,无论是正面战场上的国军部署,还是敌后根据地的游击斗争,都体现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动员能力。书中不仅叙述了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更关注了西南联大的坚守、知识分子随政府西迁的艰辛,以及在重庆大后方,文化界如何通过戏剧、歌曲、小说等形式,进行最广泛的民族精神动员。 --- 第四部分:理想的破碎与新时代的奠基者(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二战结束后,中国社会在“两个阵营”对峙下的加速撕裂,以及最终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性抉择。 一、 战后秩序的重建与内战的阴影: 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战后的经济通胀、接收沦陷区引发的官僚腐败,迅速削弱了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本书分析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破裂,以及国共两党在东北、华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政治攻势。 二、 知识分子的抉择与“凤凰涅槃”: 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对于“何去何从”的问题面临痛苦的选择。他们目睹了政治极化,对民主宪政的追求在军事对抗中变得遥不可及。本部分探讨了许多进步学者和青年学生,最终选择“北上”或“南下”,投向新兴力量的原因,这并非单纯的意识形态认同,更是对一个能够带来真正社会秩序与国家独立前景的政治力量的期待。 三、 人物的终局与历史的定格: 最后的篇章回顾了几位在特定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或在战火中逝去,或在政治变迁中隐退,或成为新政权的建设者。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牺牲、探索与最终剧变的宏大叙事。 总结: 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的深度刻画,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如何从传统王朝走向现代国家的复杂历史地图,揭示近代中国的每一次飞跃和跌倒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张力与人性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物有所值。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体,读起来非常舒服,丝毫不会有那种廉价感。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书的装帧方式,既牢固又不失美观,每一页的缝线都十分工整,这些小细节往往最能体现出一本书的用心程度。而且,这本书的尺寸也非常适合阅读,既不像太小的书那样容易疲劳,又不会像大开本的书那样不便携带。封底的介绍也简洁明了,虽然只是寥寥几语,却勾勒出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和对内容的高度自信,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尘封的往事。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实体书的呈现上,就给了我一种高质量的期待,这对于一本传记类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怀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涌现了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大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我尝试着去了解其中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为自己的理想和国家而奋斗的。我发现,历史人物的传记不仅仅是记载一生的事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过往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这本书似乎能够引导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书中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坚持、奋斗、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它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感恩那些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本常读之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仿佛一位老者在向你讲述一段久远而又精彩的往事,让你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文字的运用非常生动形象,能够将人物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的起伏跌宕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的捕捉上,那些零星的轶事、人物的只言片语,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着信息量,每一个人物都跃然纸上。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考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可能过于片面,或者受到了某种既定观点的束缚。而这本书,似乎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这种思考的过程,是阅读最宝贵的收获之一。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学习如何去理解历史,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指导当下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