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作 者:蘇逢锡 主編 定 價:108 齣 版 社: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頁 數:246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8934577 ●保乳手術的曆史發展
●1.對腫瘤生物學的深入理解哺育瞭現代乳腺癌的保乳治療理念
●2.大型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實閤適條件的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與切乳手術具有相同療效
●3.現實世界研究提示保乳手術並不劣於切乳手術
●4.保乳手術並非完全清除乳房內的腫瘤負荷
●5.外科醫師理念偏差導緻我國保乳率相較發達國傢低
●保乳手術的外科問題
●6.隻要達到陰性切緣和美容外觀效果滿意,保乳手術可謂"無所不保"
●7.年輕患者保乳是安全的
●8.多竈性/多中心性/雙側乳腺癌也可以保乳
●9.中央區腫物也可以保乳
●10.乳腺導管原位癌保乳是安全的
●11.浸潤性小葉癌保乳是安全的
●……
●多科學討論,專科建設與保乳治療
●齣版者後記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緊緊圍繞“乳腺癌保乳治療”的近期新進展進行詳細描述,並結閤自己的臨床經驗對這些新進展錶達其觀點,主要內容包括靠前外新進展,各大會議報道,指南解讀、典型病例解析等。全書采用標題即觀點的撰寫體例,觀點明確,並配有圖片,圖文並茂,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參考書。 蘇逢锡 主編 蘇逢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醫學部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醫師協會乳腺專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乳腺病學分會名譽主委;中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廣東省首席專傢;中國醫師協會乳腺疾病培訓專傢委員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廣州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20世紀後期創立中山二院乳腺腫瘤中心,它是以西醫學治療為的乳腺癌單病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從很初的4張病床,每年新收乳腺癌患者7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近60張床及每年乳腺癌患者齣入院人次數近6000例,乳腺手術颱次達2500多餘颱,每年新收乳腺癌患者近1等
乳腺癌保乳治療的現狀與未來:一項綜閤性探討 編者按: 本書旨在為臨床醫生、患者及其傢屬提供一個關於乳腺癌保乳治療的全麵視角。在現有的醫療實踐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我們深入剖析瞭保乳手術的適應癥、禁忌癥、技術要點、術後管理以及多學科協作在優化治療效果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本書也著眼於未來的發展趨勢,探討瞭人工智能、精準醫療等新興技術如何賦能保乳治療,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第一章:乳腺癌保乳治療的基石——病理診斷與影像學評估 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和準確分期是實施有效保乳治療的前提。本章將詳細闡述乳腺癌的病理類型、分子分型以及它們與保乳治療選擇的關係。我們將重點介紹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乳腺X綫攝影(Mammography)、乳腺超聲(Breast Ultrasound)、乳腺磁共振成像(Breast MRI)以及新興的分子影像學技術,並分析它們在腫瘤定位、範圍評估、淋巴結轉移判斷等方麵的優勢與局限性。此外,我們還將討論活檢技術的進展,如真空輔助活檢(Vacuum-assisted biopsy, VAB)等,如何提供更精準的病理信息,指導個體化治療方案的製定。 1.1 乳腺癌的病理學分類與分子分型: 深入解析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等常見病理類型,以及HER2陽性、Luminal A、Luminal B、三陰性(Triple-negative, TNBC)等分子亞型的臨床意義。 1.2 影像學評估在保乳治療中的地位: 1.2.1 乳腺X綫攝影: 詳細介紹其在微小鈣化、腫塊等徵象的識彆,以及在篩查和診斷中的應用。 1.2.2 乳腺超聲: 重點分析其在檢測實性結節、囊腫、淋巴結以及術後改變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密集型乳腺中的價值。 1.2.3 乳腺磁共振成像: 探討其在評估腫瘤大小、多竈性、多中心性、隱匿性病竈以及對側乳腺病變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特定人群(如高危人群、術前新輔助化療者)中的應用。 1.2.4 新興影像學技術: 介紹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等在乳腺癌診斷和療效評估中的潛力。 1.3 活檢技術的進步與精準病理: 1.3.1 穿刺活檢: 細緻闡述細針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和粗針穿刺(Core Needle Biopsy, CNB)的操作要點、優缺點及適用範圍。 1.3.2 真空輔助活檢: 重點介紹VAB在獲取更大組織標本、診斷微小病變及鈣化竈方麵的優勢。 1.3.3 術中快速病理: 討論其在指導手術邊界和保乳範圍決策中的價值。 第二章:保乳手術的適應癥、禁忌癥與技術選擇 保乳手術並非適用於所有乳腺癌患者。本章將詳細界定保乳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幫助臨床醫生做齣最佳決策。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保乳手術技術,包括但不限於局部切除術(Lumpectomy)、乳房部分切除術(Partial Mastectomy)、腫瘤剜除術(Tumor Excision)以及在特殊情況下考慮的皮下 Mastectomy 和保留乳頭乳暈復閤體 Mastectomy(Nipple-Sparing Mastectomy, NSM)等。同時,我們將討論如何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數量以及患者的乳房形態、個人意願等因素,選擇最閤適的手術方式。 2.1 保乳手術的適應癥: 2.1.1 腫瘤大小與乳房比例: 詳細分析TNM分期與腫瘤直徑的限製,以及乳房大小對保乳比例的影響。 2.1.2 腫瘤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徵: 討論單發、邊界清楚、非浸潤性癌(如DCIS)等情況下的適用性。 2.1.3 患者的個體化需求: 強調患者對乳房外觀的期望以及生活質量的考量。 2.2 保乳手術的禁忌癥: 2.2.1 絕對禁忌癥: 詳細列舉全身性禁忌癥(如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局部禁忌癥(如多竈性、多中心性腫瘤、廣泛的皮膚侵犯)以及患者強烈要求全切除。 2.2.2 相對禁忌癥: 分析腫瘤與乳頭乳暈復閤體距離過近、既往放療史、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情況下的考量。 2.3 保乳手術的技術選擇與發展: 2.3.1 局部切除術與腫瘤剜除術: 詳細介紹手術步驟、切除原則、術中標記技術(如金屬標記、染料標記)以及如何確保足夠的切緣。 2.3.2 乳房部分切除術: 討論不同術式(如Quadrantectomy, Wedge Resection)的應用場景。 2.3.3 保留乳頭乳暈復閤體 Mastectomy (NSM): 深入探討其適應癥、技術要點、並發癥以及術後重建問題。 2.3.4 手術技巧的優化: 介紹內鏡輔助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等微創技術在保乳手術中的應用前景。 2.3.5 整形外科的協同作用: 探討腫瘤切除聯閤即刻或延期乳房重建(如自體組織瓣、假體植入)在改善乳房外觀和患者滿意度中的作用。 第三章:保乳治療中的淋巴結評估與處理 淋巴結轉移是乳腺癌預後評估和治療決策的關鍵因素。本章將聚焦於保乳治療中的淋巴結評估和處理策略。我們將詳細介紹前哨淋巴結活檢(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的技術要點、染色劑的選擇、顯影方法以及SLNB在確定腋窩淋巴結狀態中的準確性。同時,我們將探討腋窩淋巴結清掃(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的適應癥,以及如何通過SLNB的術後病理結果來指導是否需要進行ALND,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淋巴水腫等並發癥的發生。 3.1 前哨淋巴結活檢(SLNB)的原理與技術: 3.1.1 染料與放射性核素的應用: 詳細介紹亞甲藍、著色劑、99mTc標記品等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3.1.2 SLNB的術中操作: 描述淋巴示蹤劑的注射部位、顯影方法(如淋巴管鏡、蓋革計數器)以及前哨淋巴結的識彆和切除。 3.1.3 SLNB的病理學評估: 討論術中冰凍切片和術後石蠟切片在診斷中的作用,以及對轉移淋巴結的大小和數量的判定。 3.2 腋窩淋巴結清掃(ALND)的適應癥與決策: 3.2.1 SLNB陽性的處理: 分析SLNB陽性患者進行ALND的必要性,以及影響決策的因素(如腫瘤大小、分級、分子亞型)。 3.2.2 ALND的技術要點: 描述Level I, Level II, Level III淋巴結清掃的範圍和注意事項。 3.2.3 腋窩淋巴結清掃的並發癥與管理: 詳細討論淋巴水腫、傷口感染、神經損傷等,以及預防和治療措施。 3.3 淋巴結評估的新進展: 3.3.1 SLNB陰性患者的後續管理: 探討在特定情況下(如腫瘤體積大、浸潤性導管癌 III 級)是否需要對SLNB陰性患者進行後續評估。 3.3.2 意嚮性SLNB(Intended SLNB): 介紹其在術前即可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的應用。 第四章:多學科協作與個體化治療策略 乳腺癌的治療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學科的緊密閤作。本章將強調多學科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在保乳治療中的核心地位。我們將深入探討腫瘤外科、放射腫瘤科、醫學影像科、病理科、醫學腫瘤科、整形外科、心理科等各個學科在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中的角色和協作流程。重點討論如何基於患者的病理、影像、分子特徵、身體狀況以及個人意願,整閤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嚮治療等多種手段,實現腫瘤的局部控製和全身治療的協同,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風險,並兼顧患者的生存質量。 4.1 多學科團隊(MDT)的構成與運作: 4.1.1 各專科在MDT中的職責: 詳細描述外科醫生、放療醫生、病理醫生、影像醫生、腫瘤內科醫生、護理專傢、心理谘詢師等的作用。 4.1.2 MDT會議的流程與決策機製: 介紹病例討論、方案製定、信息溝通等環節。 4.2 保乳治療的輔助治療策略: 4.2.1 放射治療(放療): 4.2.1.1 保乳術後放療的適應癥與目的: 詳細闡述局部復發預防、提高生存率等。 4.2.1.2 放療技術與計劃: 介紹三維適形放療(3D-CRT)、調強放療(IMRT)、部分乳腺照射(PBI)等技術。 4.2.1.3 放療的並發癥與管理: 討論皮膚反應、乳房縴維化、心髒毒性等。 4.2.2 化療(Chemotherapy): 4.2.2.1 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探討其在縮小腫瘤、提高保乳率、評估藥物敏感性等方麵的作用。 4.2.2.2 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分析其在清除微小轉移、降低遠處復發風險中的應用。 4.2.2.3 化療方案的選擇與毒性管理。 4.2.3 內分泌治療(Endocrine Therapy): 4.2.3.1 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 介紹他莫昔芬(Tamoxifen)、芳香化酶抑製劑(AIs)等藥物的應用。 4.2.3.2 卵巢功能抑製(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OFS)的應用。 4.2.4 靶嚮治療(Targeted Therapy): 4.2.4.1 HER2陽性乳腺癌的靶嚮治療: 介紹麯妥珠單抗(Trastuzu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等。 4.2.4.2 CDK4/6抑製劑在HR陽性、HER2陰性乳腺癌中的應用。 4.3 個體化治療方案的製定: 4.3.1 基於基因檢測與預後評分: 討論Oncotype DX、MammaPrint等基因檢測的價值。 4.3.2 心理支持與康復指導: 強調患者的心理健康、性生活質量以及迴歸社會的輔導。 第五章:保乳治療的遠期隨訪與並發癥管理 保乳治療並非一蹴而就,長期的隨訪和對潛在並發癥的及時管理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闡述保乳治療後患者的定期隨訪計劃,包括體格檢查、影像學復查(乳腺X綫、超聲、MRI)的頻率和內容,以及監測遠處轉移的手段。我們將深入探討保乳手術可能齣現的遠期並發癥,如乳房不對稱、形態改變、局部復發、放射性肺炎、皮膚壞死等,並提供相應的預防和治療建議。此外,本章還將關注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包括心理健康、性健康以及社會功能恢復等方麵的支持。 5.1 保乳治療後的定期隨訪: 5.1.1 隨訪內容與頻率: 詳細說明術後1-2年內高頻率隨訪,之後逐漸延長的規律。 5.1.2 影像學復查的策略: 重點關注對側乳腺、胸壁及區域淋巴結的檢查。 5.1.3 監測遠處轉移的手段: 討論胸部CT、腹部超聲、骨掃描、PET-CT等的作用。 5.2 保乳治療的遠期並發癥與管理: 5.2.1 乳房形態與外觀改變: 分析乳房不對稱、硬結、萎縮、色素沉著等,以及整形修復的可能性。 5.2.2 局部復發與遠處轉移: 詳細討論復發跡象、診斷和處理原則。 5.2.3 放射治療相關的並發癥: 深入分析放射性肺炎、心髒損傷、皮膚縴維化、淋巴水腫等,及其預防和治療。 5.2.4 術後疼痛與感覺異常的管理。 5.3 提升患者長期生活質量: 5.3.1 心理健康支持: 探討抑鬱、焦慮情緒的識彆與乾預。 5.3.2 性健康與親密關係: 提供關於性功能障礙、身體意象的谘詢與支持。 5.3.3 運動康復與營養指導: 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保持均衡飲食。 5.3.4 患者教育與社會支持網絡: 強調患者自助組織和傢庭支持的重要性。 第六章:乳腺癌保乳治療的未來展望 科技的進步為乳腺癌保乳治療帶來瞭新的希望。本章將展望保乳治療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人工智能(AI)在影像診斷、手術規劃、預後預測等方麵的應用潛力。精準醫療的理念將進一步深化,通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手段,為患者量身定製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微創手術技術將持續發展,如機器人輔助手術、術中導航係統等,有望進一步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同時,我們也將關注新的藥物研發進展,以及免疫治療在乳腺癌治療中的突破性進展,為保乳治療的成功提供更強大的支持。 6.1 人工智能(AI)在保乳治療中的應用: 6.1.1 AI輔助影像診斷: 提高病竈檢齣率和診斷準確性。 6.1.2 AI輔助手術規劃與導航: 優化手術路徑,提高切緣陰性率。 6.1.3 AI預測治療反應與預後。 6.2 精準醫療與個體化治療的深化: 6.2.1 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的應用: 早期發現復發與轉移。 6.2.2 細胞遊離DNA(cfDNA)與循環腫瘤細胞(CTCs)的檢測。 6.2.3 基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藥物篩選。 6.3 微創與機器人輔助手術的發展: 6.3.1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係統在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 6.3.2 術中超聲、熒光引導等導航技術。 6.4 新型藥物研發與聯閤治療策略: 6.4.1 靶嚮治療與免疫治療的協同作用。 6.4.2 新一代內分泌治療與化療藥物。 6.5 患者為中心的治療理念: 強調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始終將患者的意願和生活質量放在首位。 結語: 本書的編寫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前瞻性的視角,理解和掌握乳腺癌保乳治療的現狀與未來。我們相信,通過持續的學術交流、技術創新和多學科協作,乳腺癌的保乳治療將不斷進步,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和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