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事诉讼法学:分析的力量
定价:68.00元
作者:张卫平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7019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是作者近两年已经发表论文的集成,反映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思考和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投射出民事诉讼法学发展的态势。这些论文坚持了问题导向,侧重于探究这些问题的基础性和理论性。论文既涉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民事司法改革中,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案件受理制度的研究,也涉及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后,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相关重要或基本诉讼制度的理论探讨。如既判力的相对性原则、禁止重复诉讼规制等。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关于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的论文是笔者长期观察思考的总结,这些思考和认识,有利于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法论推向深入。
本书可作为民事诉讼法研究的学者、专家以及研究生参考用书。
目录
自序分析的力量
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
重复诉讼规制研究
——兼论“一事不再理”
既判力相对性:原则、作用、根据与例外
民事案件受理制度
——反思与重构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实施策略研究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连接与统合
——从民事诉讼法视角看民法典的编撰
诉讼公正的制度保障:庭审笔录的法定化
执行和解制度的再认识
转型时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任务与重心
公益诉讼:制度与原理的解读
民事程序与私法权利的实现
——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中心
附录一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论争与方法
——在25年第二届紫荆论坛闭幕式上的发言
附录二诉讼体制或模式转型的现实与前景分析
附录三公证证明的社会机能
——兼议公证体制的改革
作者介绍
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1993年从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赴日本留学,分别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和一桥大学法学部学习。1996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曾任《现代法学》《清华法学》杂志主编。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个人独著《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等十余部;合作撰写著作数十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七十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作者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他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深入探索民事诉讼法的核心奥秘。我被书中对“证明标准”的深入解析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什么叫证明标准”,更是剖析了不同证明标准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现实考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司法公正的实现。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违约责任”的讨论,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法律条文陈列出来,而是通过对各种典型违约情形的分析,以及国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现了民事诉讼法在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交易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哲学的深度,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回味无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规则层面,而是触及到了它的灵魂深处,仿佛能够感知到那股推动法律进步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像在民事诉讼法这片广袤的理论海洋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枯燥地啃读法条,而是沉浸在一场思维的盛宴中。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解释概念,而是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民事诉讼法背后的逻辑脉络和价值取向。就好像一个经验老道的侦探,不仅告诉你发现了什么证据,更能让你理解这些证据是如何一步步指向真相的。书里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那些原本模棱两可、争议不休的问题,在作者抽丝剥茧的剖析下,变得清晰而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法学理论中的灰色地带,反而将其放大,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非仅仅“是什么”。这种分析的力量,让我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从量的积累上升到了质的飞跃,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法律运作的慧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习法学,尤其是民事诉讼法,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场关于逻辑、规则与正义的深刻对话。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涉法律领域的新手来说,民事诉讼法常常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各种条款、程序、解释,像迷宫一样让人晕头转向。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基础教材,但总觉得它们过于学院派,缺乏实践的指导意义。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他耐心地为我指明方向,将那些复杂的民事诉讼流程,化繁为简,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如“管辖权”、“诉讼时效”、“举证责任”等等,都力求准确而清晰,并且会结合大量的实例进行说明,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诉讼阶段的衔接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梳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知识的堆砌,它更注重培养读者的“法律思维”,让我学会如何从案件的事实出发,运用法律的武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然而,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它内容上的独具匠心。我一直觉得,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略显枯燥的学科,充斥着各种程序性的规则和术语,常常让我感到难以入手。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将这门学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文字,既有严谨的学术功底,又不失生动的叙述技巧。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证据制度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对各项证据规则的介绍,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证据的证明力和采信尺度,以及这些规则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判断。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收集、提交和质证证据,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真的掌握了一套在法庭上“运筹帷幄”的技能。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智慧的长者促膝长谈,他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了你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坦白说,我对民事诉讼法学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也太过复杂。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拉近了我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其说是在写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讲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的主角是各种法律条文和真实发生的案件。他善于将那些枯燥的理论,编织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知识。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程序正义”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让我看到了程序如何影响结果,以及一个公正的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法律观点的比较和评述,也让我认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社会产物。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民事诉讼法学,其实充满了人性关怀和价值判断,它关乎着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尊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