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石油即政治
作者:文汇出版社
ISBN :9787549620517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7-15
印刷时间:2017-7-15
字数:492000字
页数:556页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重量:g
定价:139.9元
编辑
◆美国的外交博弈和对外战争,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石油!
◆翻开本书,看看美国石油巨头如何支配美国的内政外交!
◆本书主角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雷克斯?蒂勒森辞职后,直接加入特朗普总统内阁,成为美国国务卿。因为管理1家石油公司和治理1个国家的工作内容几乎1样。
◆《金融时报》&高盛商业图书奖年度作品!
◆席卷求全政治类图书大奖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奖评委的代表作!
◆石油企业1直站在权力的顶端,他们都拥有雇佣军、外交部和情报部门,掌握着国家能源命脉,可以直接安排元首会晤、左右国内政策制定,代替国防部做战争评估、支配战争的结果,还能在1些地区行驶大使馆的外交职能。
◆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
内容简介
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所以石油公司、金融集团和各国政府之间1直联系紧密。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
石油企业1直都站在权力的**。世界五百强中的前十大公司中,半数都是石油公司。作为全世界私人石油企业的代表,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俨然是1个**的国家。因为这家公司拥有雇佣军、外交部和情报部门,掌握着国家能源命脉,可以直接安排元首会晤、左右国内政策制定,代替国防部做战争评估、支配战争的结果,还能在1些地区行驶大使馆的外交职能……所以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雷克斯?蒂勒森辞职后,能够直接出任美国国务卿。因为管理1家石油公司和治理1个国家的工作内容几乎1样。
翻开本书,挖掘石油和政治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看石油企业如何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成就世界的政治格局。
作者简介
史蒂夫?科尔,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前《华盛顿邮报》记者,《纽约客》编辑、新美国基金会的CEO。他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海外记者俱乐部奖,1次美国笔协的加尔布雷斯奖,1次亚瑟?罗斯奖,1次美国记者协会利文斯顿奖,1次肯尼迪新闻奖,1次吉布尔奖。
目录
序章我要向**报告 / 1
第1部分 易得油时代的终结
第1章 标准答案 / 25
第二章铁屁股/ 41
第三章地球真在变暖吗?/ 62
第四章你们真的想与我们为敌吗?/ 84
第五章未知伤害/ 108
第六章赤道几内亚月/ 121
第七章骆驼和豺狼/ 135
第八章我们的目标只是石油公司/ 154
第九章真正的男人——他们发现了石油 / 168
第十章这也不像听上去那样糟/ 186
第十1章 海法输油管道 / 199
第十二章我们能够飞多高?/ 219
第十三章1个更好的地方 / 245
第十四章社会精英** / 263
第二部分周期
第十五章以我的荣誉起誓/ 289
第十六章乍得离了石油也能生存/ 305
第十七章埃克森自求多福吧/ 325
第十八章我们需要目击者/ 345
第十九章现金瀑布/ 358
第二十章私酿酒/ 381
第二十1章 中情局和美国海军也束手无策吗? / 395
第二十二章1个吃掉3400多只橡皮鸭的人 / 418
第二十三章我们必须终结石油时代/ 434
第二十四章我们是走是留?/ 446
第二十五章纳税的不是我们/ 467
第二十六章我们能找到新的预定石油储备/ 488
第二十七章1+1=3 / 505
第二十八章只是凑巧发生了而已/ 528
尾声/ 546
这是一部充满了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张力的作品,作者在文献梳理上的功力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单纯的观点输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跨学科的研究基础之上。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态度,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更难得的是,作者成功地将晦涩的理论概念,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历史案例。比如,在阐述某种特定经济学模型如何影响到特定地区的资源分配时,他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的抉择和环境的制约,将理论具象化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极具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为之侧目。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全球权力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分析框架。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切割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颠覆性的。它像是一场对既有世界观的温和而坚决的挑战。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习惯性接受的“进步”和“效率”的面纱,直指人类社会结构中最原始的冲突点。我尤其震撼于作者对历史周期性的把握,那种对“兴衰更迭”规律的洞察,让一切现代性的自负显得如此脆弱。全书的语调带着一种沉郁的史诗感,仿佛是从久远的废墟中发出的回响,警示着未来的路径。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笔法极为克制,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那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深刻理解。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珍视的一切稳定和秩序,究竟是多么依赖于微妙的平衡,一旦失衡,后果将是何等剧烈。读罢,我感到的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被赋予了审视历史的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缓慢,铺陈背景,时而骤然加快,迎来高潮迭起的冲突。作者在时间线的处理上非常高明,他没有简单地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对比手法,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共性规律。例如,某段对早期工业革命时期资源争夺的描述,与当代新兴市场的能源困境形成了绝妙的呼应,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尽管技术和形式变了,但驱动人类行为的核心欲望却从未改变。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很难中断阅读。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翻阅的书,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追踪那些复杂的因果线索,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紧迫感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融合了新闻报道的锐利、哲学思辨的深度以及旅行文学的观察视角。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善于运用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描绘那些宏大场景下的细节人物。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小片段,它们像是散落在巨幅画卷上的精致装饰,虽然看似独立,却精确地烘托了主旨。比如,描述某次关键谈判的场景时,作者对室内光线、与会者肢体语言的捕捉,细致入微,瞬间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张力的密室之中。这种高度的场景化叙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感染力,避免了纯理论著作的枯燥。而且,作者在保持客观分析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人性局限的深刻理解,他的笔触虽然冷静,却不乏人道主义的关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满足智力探索欲,又能带来美学享受的佳作,它让严肃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迷宫探险,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洞察力。它没有用那种老生常谈的英雄史诗视角来描绘能源博弈,而是将焦点聚集在那些看不见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权力流动之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隐性议程”的挖掘,那些在外交辞令背后潜藏的真实意图,如何被地缘政治的棋盘一步步推演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有种被拽入历史洪流的错觉,仿佛能嗅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权力核心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令人窒息的气息。书中对决策过程的剖析尤其精彩,那些看似随机的国际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无不指向背后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操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后,我不再能轻易相信任何新闻报道中的“意外”,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用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剂清醒剂,让人看透那些光鲜外表下的运作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