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王成王玥陈澄波|193283

[按需印刷]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王成王玥陈澄波|1932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成,王玥,陈澄波 著
图书标签:
  • 人才培养
  • 企业大学
  • 组织学习
  • 培训
  • 中国实践
  • 学习型组织
  • 人力资源
  • 管理
  • 按需印刷
  • 职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95723
商品编码:26123232515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177

具体描述

 书[0名0]:  从培训到[0学0]习:人才培养和企业[0大0][0学0]的中[0国0]实践[按需印刷]|193283
 图书定价:  35元
 图书作者:  王成;王玥;陈澄波
 出版社: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01-01 0:00:00
 ISBN号:  9787111295723
 开本:  16
 页数:  177
 版次:  1-1
 作者简介
王成,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总裁、董事合伙人。该公司是人才培养和组织[0学0]习[0领0]域的[0领0]先者。王成先生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咨询经验,他带[0领0]团队为中[0国0]移动、神华股份、中信银行、东风汽车等上百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并主持过诸多战略共识营、行动[0学0]习项目。他曾获[0评0]2008年度“中[0国0]十[0大0]创业新锐”。王成先生不仅在组织[0学0]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他还是一位战略专家,他[0领0]衔开发了[0知0][0名0]的战略研讨[0会0]课程“增长引擎”。他曾于2002年出版专著《全面客户体验》及译著《诚信[0领0]导》、《对话》等。咨询培训之余,王成先生热衷于社区建设,曾参与筹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0会0],并为中[0国0]儿童少年基金[0会0]提供志愿服务,凯洛格被中[0国0]儿童少年基金[0会0]誉为“公益爱心企业”。王玥,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他曾带[0领0]团队主导完成了包括中[0国0]海油、中[0国0]移动集团、安利(中[0国0])公司、[0首0]都 [1机1] 场集团、李宁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组织[0学0]习与人才培养项目,并担任[0国0]内外多家企业[0大0][0学0]的专家顾问。王玥先生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培训讲师,他[0领0]衔开发了“创新密码”、“从战略地图到[0学0]习地图”等经典课程,并为广东移动、招[0商0]银行、[0国0]航股份、建业地产等高级经理人培训。王玥毕业于清华[0大0][0学0],他广泛撰文,并在ASTD、美[0国0]加州[0大0][0学0]伯克利分校哈斯[0商0][0学0]院等[0国0]内外论坛担任特邀嘉宾发言人。陈澄波,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陈澄波是著[0名0]的组织[0学0]习和人才培养专家,他曾为广东移动、北京移动、中信银行、招[0商0]银行等提供深度的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电信行业专家,在电信行业有丰富且深厚的咨询及授课实践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0国0]企业的“米百俵精神”说起,用管理的新理念和[0知0][0名0]企业的实战,阐述了七[0大0]部分,内容包括: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提升企业的[0学0]习氛围;从课程体系到[0学0]习地图;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运用[0学0]习技术打造[0学0]习引擎;突破课堂培训,创新[0学0]习方式;用[0学0]习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此书揭秘成功企业卓有成效管理[0学0]习的原因,为迷茫中的企业培训铺就一条平坦之路。
本书完全脱离了企业一般意义上的培训[0学0]习,全面阐述了从培训到[0学0]习的真谛,是企业组织[0学0]习的镜子,更是读者了解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的窗口。
 目录

赞誉
作者简介
前言
[0第0]1章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1
CEO期望什么样的公司培训2
企业[0大0][0学0]角色转型的全球典范和中[0国0]实践6
专业力:转型的引擎13
业务力:满足CEO期望17
[0领0]导力:与高层并肩作战20
关于企业[0大0][0学0]的六[0大0]命题25
附录1A企业[0大0][0学0]:培训战略化的必然趋势32
[0第0]2章提升企业的[0学0]习氛围37
创建[0学0]习动力圈38
企业[0学0]习:从非系统化到体系化44
构建“密联战略”的[0学0]习发展46
[0第0]3章从课程体系到[0学0]习地图49
什么是[0学0]习地图49
为什么需要[0学0]习地图52
如何绘制[0学0]习地图56
佳实践:西门子经理人的[0学0]习地图59
[0第0]4章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62
教[0学0]是[0领0]导者有效的[0领0]导方式63
内部讲师修炼的三重境界66
内部讲师培养的三重门72
佳实践:广东移动的“金讲台”75
[0第0]5章运用[0学0]习技术打造[0学0]习引擎81
[0学0]习技术[0大0]盘点82
打造[0学0]习引擎85
E-learning成熟库模型88
让E-learning真正应用起来90
[0学0]习管理系统应用的佳实践94
如何设计和开发在线课程97
附录5A[0学0]习管理系统实施方[0法0]论103
附录5B佳实践:美[0国0]军方如何应用
E-learning105
[0第0]6章突破课堂培训创新[0学0]习方式109
将[0学0]习混搭起来109
如何组合[0优0]化[0学0]习方式116
将[0学0]习嵌入到工作中121
发扬非正式[0学0]习的威力124
解析跨界[0学0]习130
佳实践:华润化工行动[0学0]习让盲人还原[0大0]象134
[0第0]7章用[0学0]习解决经营管理问题143
修建从“文”到“化”的[0学0]习桥梁143
根植创新之芯:宝洁和东莞移动的[0学0]习实践150
用[0学0]习推动[0知0]识管理156
用[0学0]习把握变革的脉搏161
佳实践:行动[0学0]习在华润166
致谢174
参考文献176

《赋能未来:中国企业大学的创新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管理核心阵地的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在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和技术浪潮下,传统培训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本书聚焦于“从培训到学习”的范式转变,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组织、驱动业务创新、塑造企业文化方面的最新探索与卓越实践。 核心观点与内容梗概: 本书的创作初衷在于,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技术迭代频繁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如何有效应对人才瓶颈、激发组织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培训”,更多是技能的传授和知识的灌输,侧重于“输出”和“一次性”的交付。而本书所倡导的“学习”,则是一个更广阔、更动态、更具内在驱动力的概念,它强调学习的个性化、持续性、情境化,以及学习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转化。企业大学,正是承载这一转变的关键平台。 第一部分:战略定位与转型升级 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大学新使命: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数字化素养、全球视野等。 探讨企业大学如何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或“支持部门”,转变为驱动企业战略落地、实现组织赋能的核心战略部门。 阐述企业大学在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VUCA时代)、内部组织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从“培训”到“学习”的范式革命: 深入解析“培训”与“学习”的本质区别,强调后者更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探索性、反思性以及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应用。 介绍学习科学的前沿理论,如建构主义、联结主义,以及它们在企业学习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鼓励持续学习、知识共享、创新试错的组织氛围。 企业大学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如何将企业大学的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明确其战略定位和核心职能。 企业大学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设计,以及与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协同机制。 评估企业大学价值和绩效的量化指标体系,从学习效率、能力提升、业务贡献等多个维度进行衡量。 第二部分:创新实践与模式探索 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体系构建: 高管与战略领导力学习: 聚焦于战略思维、变革管理、全球化视野、跨文化领导力等,通过高强度、沉浸式的学习项目,培养企业领袖。 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提升: 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员工,设计精准化的能力模型,并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工作坊、项目制学习等。 新兴技术与数字化转型赋能: 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趋势,为员工提供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跨界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 鼓励员工打破专业壁垒,学习跨领域知识,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创新学习模式的引入与应用: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充分发挥线上学习的灵活性和线下学习的互动性、深度性,优化学习体验和效果。 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与案例教学: 通过解决实际业务问题驱动学习,提升员工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微学习(Microlearning)与碎片化学习: 适应员工工作节奏,提供短小精悍、易于获取的知识点和技能模块。 游戏化学习(Gamification): 运用游戏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与知识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 鼓励员工之间的经验分享、互助学习,构建活跃的知识共享网络。 岗位轮换与导师制(Mentorship): 通过实践锻炼和经验传承,加速员工的成长和能力发展。 技术驱动的企业大学: 学习管理系统(LMS)与学习体验平台(LXP): 介绍先进的学习技术平台,如何支持学习内容的发布、管理、追踪与评估,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 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应用: 如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AI驱动的辅导与反馈、学习效果预测等。 数据分析与学习洞察: 如何利用学习数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学习效果,为学习设计和组织决策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文化塑造与组织赋能 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 阐述学习型组织的核心要素:开放沟通、鼓励试错、持续反思、知识共享、团队协作。 企业大学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活动组织、榜样宣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企业文化。 领导者在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赋能业务创新与组织变革: 企业大学如何通过创新训练营、创意工作坊、设计思维培训等,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孵化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 在企业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流程再造、并购整合等关键时期,企业大学如何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帮助员工适应变化,平稳过渡。 人才盘点与继任者计划: 企业大学在人才盘点、核心人才识别、能力评估中的作用。 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发展项目,培养企业的关键岗位接班人,确保组织的持续发展。 构建外部学习生态: 企业大学与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等的合作模式。 如何利用外部资源,拓展学习的视野,引入前沿知识和最佳实践。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展望 中国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 如何平衡短期业务需求与长期人才发展。 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习设计者和讲师。 如何克服组织惯性,推动学习模式的持续创新。 如何衡量学习的投入产出比,证明其商业价值。 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大学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化。 与企业战略的融合将更加紧密,成为战略落地的重要驱动力。 在赋能员工个人成长、激发组织活力、推动业务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将从“企业大学”向“人才战略中心”或“组织能力增长引擎”演进。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践经验分享和前沿理论梳理,为中国企业构建和发展现代化企业大学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和有益的启示。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企业大学运营管理的操作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学习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录。无论您是企业高管、人力资源专家、企业大学从业者,还是对企业人才培养和组织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智慧和实践灵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从一个普遍性的概念——培训与学习的转型——落脚到具体的组织实体——企业大学,再聚焦到地域特色——中国实践,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非常吸引人。我个人对“企业大学”这个概念一直抱有审慎的乐观态度。它常常被寄予厚望,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最高殿堂,但现实中,它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与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脱节。因此,我希望作者能直面这种“两张皮”的风险,并提供有效的解药。一个成功的企业大学,其“大学”的属性应体现在其前瞻性、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对未来人才图谱的绘制能力上。它不应该仅仅是内训部门的升级版,而应是一个知识的策展人、创新的孵化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如何构建这种高阶学习生态的蓝图,特别是在组织变革压力巨大的中国背景下,如何平衡自上而下的战略输入和自下而上的创新涌现,那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务实且宏大的视野。“按需印刷”这四个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在提醒我们,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我更关心的是它所探讨的“培训到学习”这一转型,这绝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组织文化和人才发展思维的根本性转变。很多企业还在沉湎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而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内驱力、持续的知识迭代以及个体与组织目标的深度耦合。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阻碍因素,以及如何在新旧模式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桥梁,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期待看到它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语境,去阐释“企业大学”这一概念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激活的,特别是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时,如何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即时响应能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孤立的知识仓库。这种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学习范式的构建,是决定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希望作者们能提供一些深刻且可操作的洞见,而非空泛的理论陈述。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组织行为的读者,我对“人才培养”与“企业大学”的结合点非常感兴趣。人才培养的本质是预见未来,而企业大学的实践则关乎当下。如何用当下的资源和结构,去支撑未来的战略需求,这是一个精妙的平衡术。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看待“学习的责任主体”的转移——从企业(培训部门)转移到员工个人。在许多高效的学习型组织中,员工必须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而企业大学的角色更像是提供工具、资源和鼓励的环境。如果本书能提供一套关于如何有效激励员工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受训”的心理学和管理学方法,那无疑是抓住了核心。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非正式学习”机制的探讨,因为真正关键的技能和文化,往往是在非正式的工作互动中习得的。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师资力量的储备,那可能略显不足,真正打动人心的,应该是对“学习文化”如何被自发建构的深刻洞察和操作指南。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的感受来看,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企业人才的“保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在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领域,传统的静态知识储备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按需印刷”或许也象征着一种对“即时学习”和“情境化学习”的强调。我更倾向于探讨学习的“反馈闭环”——学习内容如何快速接收市场或业务一线的真实反馈,并据此进行迭代优化。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从业务需求识别、学习内容设计、交付实施,到最终效果评估与再优化的完整链条,并重点阐述企业大学在这个链条中的“中枢神经”作用,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培训指南。特别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数字化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的赋能作用,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员工的学习路径偏好和能力短板,从而真正实现“按需”的服务,让学习真正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动力引擎,而不是一种成本中心。

评分

阅读一家之言,总希望能找到一些能让我拍案叫绝的、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我对人力资源领域的探索,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很多看似投入巨大的企业内部学习项目,最终效果却差强人意?往往是热热闹闹地开场,冷冷清清地收场,或者仅仅是完成了一次例行的合规性检查。这本书的题目暗示它可能触及了这一痛点,即如何将“培训”这个相对静态、周期性的活动,升级为一种融入工作流、与业务成果紧密挂钩的“学习”生态。我尤其关注“中国实践”这部分,这意味着它必须摆脱西方教材中那种理想化的情境,直面国内复杂的管理结构、快速的业务迭代速度以及不同层级员工的学习习惯差异。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家企业如何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激励机制重构,成功地将知识内化为组织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培训证书的发放层面,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期待看到关于“学习资产”如何被有效管理和复用的具体方法论,毕竟,知识的沉淀和复用是企业持续进步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