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从培训到[0学0]习:人才培养和企业[0大0][0学0]的中[0国0]实践[按需印刷]|193283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图书作者: | 王成;王玥;陈澄波 |
| 出版社: |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0-01-0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295723 |
| 开本: | 16 |
| 页数: | 177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王成,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总裁、董事合伙人。该公司是人才培养和组织[0学0]习[0领0]域的[0领0]先者。王成先生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咨询经验,他带[0领0]团队为中[0国0]移动、神华股份、中信银行、东风汽车等上百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并主持过诸多战略共识营、行动[0学0]习项目。他曾获[0评0]2008年度“中[0国0]十[0大0]创业新锐”。王成先生不仅在组织[0学0]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他还是一位战略专家,他[0领0]衔开发了[0知0][0名0]的战略研讨[0会0]课程“增长引擎”。他曾于2002年出版专著《全面客户体验》及译著《诚信[0领0]导》、《对话》等。咨询培训之余,王成先生热衷于社区建设,曾参与筹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0会0],并为中[0国0]儿童少年基金[0会0]提供志愿服务,凯洛格被中[0国0]儿童少年基金[0会0]誉为“公益爱心企业”。王玥,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他曾带[0领0]团队主导完成了包括中[0国0]海油、中[0国0]移动集团、安利(中[0国0])公司、[0首0]都 [1机1] 场集团、李宁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组织[0学0]习与人才培养项目,并担任[0国0]内外多家企业[0大0][0学0]的专家顾问。王玥先生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培训讲师,他[0领0]衔开发了“创新密码”、“从战略地图到[0学0]习地图”等经典课程,并为广东移动、招[0商0]银行、[0国0]航股份、建业地产等高级经理人培训。王玥毕业于清华[0大0][0学0],他广泛撰文,并在ASTD、美[0国0]加州[0大0][0学0]伯克利分校哈斯[0商0][0学0]院等[0国0]内外论坛担任特邀嘉宾发言人。陈澄波,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陈澄波是著[0名0]的组织[0学0]习和人才培养专家,他曾为广东移动、北京移动、中信银行、招[0商0]银行等提供深度的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电信行业专家,在电信行业有丰富且深厚的咨询及授课实践经验。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从中[0国0]企业的“米百俵精神”说起,用管理的新理念和[0知0][0名0]企业的实战,阐述了七[0大0]部分,内容包括: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提升企业的[0学0]习氛围;从课程体系到[0学0]习地图;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运用[0学0]习技术打造[0学0]习引擎;突破课堂培训,创新[0学0]习方式;用[0学0]习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此书揭秘成功企业卓有成效管理[0学0]习的原因,为迷茫中的企业培训铺就一条平坦之路。 本书完全脱离了企业一般意义上的培训[0学0]习,全面阐述了从培训到[0学0]习的真谛,是企业组织[0学0]习的镜子,更是读者了解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的窗口。 |
| 目录 |
赞誉 作者简介 前言 [0第0]1章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1 CEO期望什么样的公司培训2 企业[0大0][0学0]角色转型的全球典范和中[0国0]实践6 专业力:转型的引擎13 业务力:满足CEO期望17 [0领0]导力:与高层并肩作战20 关于企业[0大0][0学0]的六[0大0]命题25 附录1A企业[0大0][0学0]:培训战略化的必然趋势32 [0第0]2章提升企业的[0学0]习氛围37 创建[0学0]习动力圈38 企业[0学0]习:从非系统化到体系化44 构建“密联战略”的[0学0]习发展46 [0第0]3章从课程体系到[0学0]习地图49 什么是[0学0]习地图49 为什么需要[0学0]习地图52 如何绘制[0学0]习地图56 佳实践:西门子经理人的[0学0]习地图59 [0第0]4章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62 教[0学0]是[0领0]导者有效的[0领0]导方式63 内部讲师修炼的三重境界66 内部讲师培养的三重门72 佳实践:广东移动的“金讲台”75 [0第0]5章运用[0学0]习技术打造[0学0]习引擎81 [0学0]习技术[0大0]盘点82 打造[0学0]习引擎85 E-learning成熟库模型88 让E-learning真正应用起来90 [0学0]习管理系统应用的佳实践94 如何设计和开发在线课程97 附录5A[0学0]习管理系统实施方[0法0]论103 附录5B佳实践:美[0国0]军方如何应用 E-learning105 [0第0]6章突破课堂培训创新[0学0]习方式109 将[0学0]习混搭起来109 如何组合[0优0]化[0学0]习方式116 将[0学0]习嵌入到工作中121 发扬非正式[0学0]习的威力124 解析跨界[0学0]习130 佳实践:华润化工行动[0学0]习让盲人还原[0大0]象134 [0第0]7章用[0学0]习解决经营管理问题143 修建从“文”到“化”的[0学0]习桥梁143 根植创新之芯:宝洁和东莞移动的[0学0]习实践150 用[0学0]习推动[0知0]识管理156 用[0学0]习把握变革的脉搏161 佳实践:行动[0学0]习在华润166 致谢174 参考文献176 |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从一个普遍性的概念——培训与学习的转型——落脚到具体的组织实体——企业大学,再聚焦到地域特色——中国实践,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非常吸引人。我个人对“企业大学”这个概念一直抱有审慎的乐观态度。它常常被寄予厚望,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最高殿堂,但现实中,它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与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脱节。因此,我希望作者能直面这种“两张皮”的风险,并提供有效的解药。一个成功的企业大学,其“大学”的属性应体现在其前瞻性、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对未来人才图谱的绘制能力上。它不应该仅仅是内训部门的升级版,而应是一个知识的策展人、创新的孵化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如何构建这种高阶学习生态的蓝图,特别是在组织变革压力巨大的中国背景下,如何平衡自上而下的战略输入和自下而上的创新涌现,那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务实且宏大的视野。“按需印刷”这四个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在提醒我们,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我更关心的是它所探讨的“培训到学习”这一转型,这绝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组织文化和人才发展思维的根本性转变。很多企业还在沉湎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而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内驱力、持续的知识迭代以及个体与组织目标的深度耦合。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阻碍因素,以及如何在新旧模式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桥梁,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期待看到它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语境,去阐释“企业大学”这一概念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激活的,特别是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时,如何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即时响应能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孤立的知识仓库。这种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学习范式的构建,是决定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希望作者们能提供一些深刻且可操作的洞见,而非空泛的理论陈述。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观察组织行为的读者,我对“人才培养”与“企业大学”的结合点非常感兴趣。人才培养的本质是预见未来,而企业大学的实践则关乎当下。如何用当下的资源和结构,去支撑未来的战略需求,这是一个精妙的平衡术。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看待“学习的责任主体”的转移——从企业(培训部门)转移到员工个人。在许多高效的学习型组织中,员工必须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而企业大学的角色更像是提供工具、资源和鼓励的环境。如果本书能提供一套关于如何有效激励员工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受训”的心理学和管理学方法,那无疑是抓住了核心。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非正式学习”机制的探讨,因为真正关键的技能和文化,往往是在非正式的工作互动中习得的。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师资力量的储备,那可能略显不足,真正打动人心的,应该是对“学习文化”如何被自发建构的深刻洞察和操作指南。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感受来看,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企业人才的“保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在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领域,传统的静态知识储备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按需印刷”或许也象征着一种对“即时学习”和“情境化学习”的强调。我更倾向于探讨学习的“反馈闭环”——学习内容如何快速接收市场或业务一线的真实反馈,并据此进行迭代优化。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从业务需求识别、学习内容设计、交付实施,到最终效果评估与再优化的完整链条,并重点阐述企业大学在这个链条中的“中枢神经”作用,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培训指南。特别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数字化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的赋能作用,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员工的学习路径偏好和能力短板,从而真正实现“按需”的服务,让学习真正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动力引擎,而不是一种成本中心。
评分阅读一家之言,总希望能找到一些能让我拍案叫绝的、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我对人力资源领域的探索,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很多看似投入巨大的企业内部学习项目,最终效果却差强人意?往往是热热闹闹地开场,冷冷清清地收场,或者仅仅是完成了一次例行的合规性检查。这本书的题目暗示它可能触及了这一痛点,即如何将“培训”这个相对静态、周期性的活动,升级为一种融入工作流、与业务成果紧密挂钩的“学习”生态。我尤其关注“中国实践”这部分,这意味着它必须摆脱西方教材中那种理想化的情境,直面国内复杂的管理结构、快速的业务迭代速度以及不同层级员工的学习习惯差异。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家企业如何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激励机制重构,成功地将知识内化为组织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培训证书的发放层面,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期待看到关于“学习资产”如何被有效管理和复用的具体方法论,毕竟,知识的沉淀和复用是企业持续进步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