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编著的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高扬社会 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 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 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 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 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 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 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阶段发展?中国政 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 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 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 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 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 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 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 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 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鄢一龙,1976年生,福建永泰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博士后,供职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参与**“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获得有关部门好评,与胡鞍钢教授等合作出版中文合著3部,并出版英文版本、日文版本、繁体字版本各1部,发表论文三十多篇。2003年MPA全国联考**名,获叶叶琴**MPA奖、清华大学**硕士论文奖、清华大学**博士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奖、《光明日报》2011年度**图书奖、第六届高校科研**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获中国社科基金等资助。
绪言
卷一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 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 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 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 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
四、社会主义中**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跋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烟火气”十足,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作者似乎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和文献挖掘,还原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普通民众以及基层干部的真实心路历程。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人物志与时代剪影的合集,只不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往往与国家整体的走向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几次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基层治理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所采取的灵活变通的策略所吸引。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为理解自上而下的宏观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注脚。它让我意识到,任何宏伟的蓝图,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上。行文间,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民的关怀,是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使得严肃的政治论述也染上了一层人性的温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思想漫游,特别是书中对于一系列关键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梳理,简直是精妙绝伦。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过往的任何一个决策,而是极其耐心地、将每一个理论的萌芽、发展、修正,都置于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去考察。比如,书中对于某种特定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继承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刻。它并非简单地赞颂,而是直面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悖论,将它们视为推动体系进步的内生动力。那种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清晰而又富有层次感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结论”,而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用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审视一个庞大政治实体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内在张力与外部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高明,它懂得如何在一张巨大的时间网格中,精准地拉出几条关键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时间线索,然后让这些线索并行发展,最终交汇融合,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清晰的画面。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让读者在理解全局的同时,不会迷失在细节的泥淖中。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内核”的精准捕捉。比如,在某个特定年代强调的集体主义与后来的激励机制的调整之间,书中详细描绘了社会思潮的微妙转变是如何驱动政策的迭代的。这不是简单的“换汤不换药”,而是深层次的逻辑重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是那样发生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和说服力的分析框架,其结构上的精巧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略微有些担忧它会过于偏重于宏大的政治哲学探讨而显得晦涩。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作者在论述到一个关键的理论突破或政策转向时,总会适时地穿插一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细节丰富的小故事或地方实践案例,这些生动的片段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瞬间点亮了复杂的理论概念。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政治决策,变得具体可感,甚至能让人联想到亲身经历的某些片段。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的“灰度地带”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智识诚实性,没有简单地进行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选择背后的代价与收益权衡。这本书像是一份详尽的智力地图,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一个大国如何找到并坚持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所付出的长期努力与深刻代价。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简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以一种近乎于解剖学的精准,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风云变幻中,如何一步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种面对巨大历史选择时的那种“如履薄冰”的谨慎与“勇于担当”的魄力。作者似乎并未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大量篇幅用于展示那些历史转折点上,不同思想流派的激烈碰撞,以及最终决策者们如何在内忧外患、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地划定航向。尤其是在阐述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那种对本土文化土壤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政治教科书,反而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社会学观察和地缘政治分析的宏大叙事,让人在历史的纵深感中,体会到一种厚重的、充满张力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叙事流畅,逻辑严密,即便是对外围的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阅读上的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