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法庭上的心理学
作者:邹碧华
丛书名:法律实务
ISBN:9787511861788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版次:1
印次:1
页数:244
开本:16
定价:36元
图书目录.
序
导论:法庭上的心理学/邹碧华
做一个聪明的沟通者/宓秀范
为失明者重塑心灵的窗户/金喆勋
我只是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章晓琴
希望能被公平对待/刘亚玲
我娘如有个好歹,法官得给个说法/唐杰英
上法院去告吧/张枫
你的房子谁“做主”/谢寿山
孩子啊,孩子/沈莉萍
你们就是我的父母/滕道荣
从美化自我到正视自我/孙海峰
离婚了还是朋友/胡桂霞
谁来安置我/沈莉萍
遭遇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顾薛磊
我要在上海有房/胡桂霞 顾鸣香
从闭门不见到握手言和的转变/顾鸣香
帮助他们寻找未来/顾杨
熟悉的陌生人/许艳婷
我的天塌了/章晓琴许艳婷
我要认定工伤/沈莉萍
后记
图书简介
《法庭上的心理学》由已经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法官邹碧华撰写。他们结合审判实务和心理学知识,对办案中遇到的因案件引发的个人心理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化解一个又一个棘手的矛盾,字里行间浸透着法官作为咨访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关注。精选19个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庭审案例,涵盖了心理学知识许多方面,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异常现象以及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和方法。本书的特点是作者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将一个个真实具体形象生动的案例巧妙地贯穿在一起,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领悟到心理咨询神奇技巧的无穷魅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邃的思索。
作者简介
邹碧华,男,1967年出生于江西奉新,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冰冷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人性洞察相结合,为我呈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庭审图景。我曾经认为,法官的判决是基于证据和法律的严丝合缝,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那些看似客观的判决背后,隐藏着多少对人心深邃的理解和洞察。书中对辩护策略的剖析,对法官心理定势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庭审过程的精妙之处,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复杂性。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走向犯罪,又是什么让另一个人选择为他人辩护?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就藏匿在人心的深处,而这本书,正是带领我潜入这片深海的向导。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学者,刚刚接触到一门高深的学问,既充满了好奇,又带着敬畏,渴望着进一步的探索和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一度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书。书中的笔触,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向我讲述着庭审中的种种“内幕”。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去思考,去感受。我仿佛能看到,在法官审慎的目光下,在律师辩驳的言辞间,有多少微小的表情、语气、甚至沉默,都在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书中对证据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证据背后的人证、物证所折射出的心理轨迹。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证据,在不同的人手中,会被赋予不同的解读?为什么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可能成为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让我对“真相”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审慎的态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整个庭审的过程,而这本书,就是我的望远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真相”的书。在以往的认知里,真相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找到证据,就能揭开谜底。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真相在庭审中的复杂呈现。它告诉我,真相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堆砌,更是被不同个体通过心理滤镜所解读和呈现的结果。我看到了,同样的事实,在不同证人的叙述中可能千差万别;我感受到了,情绪、偏见、甚至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如何在庭审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对那些在法庭上发生的种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人性故事。我仿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上,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法律这座宏伟建筑下,涌动着怎样的人类情感和心理活动。这种认知,让我既感到惊讶,也感到一种深度的启发。
评分每当我翻开这本书,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夹杂着一丝隐隐的担忧。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些庄严的法庭之上,人性中那些最真实、最脆弱、也最复杂的一面是如何被展现出来的。我曾以为,法律本身就足以维护公正,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法律的执行者、参与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思想、情感、偏见,都会在庭审的每一个环节中留下印记。书中对证人证词的分析,对被告人行为动机的探究,都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在审判中的不可或缺性。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自己,又有多了解他人?在面对压力、诱惑、恐惧时,我们的判断力会受到多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法庭,更是关于人心。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多样性,也让我对“公正”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既庆幸自己能读到这样的作品,也对那些在庭审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人们,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
评分读完一本好书,总想找个地方倾诉一下内心的激动与思考,但这次,我似乎遇见了一本让我欲言又止的书。它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将法庭这个充满对抗与博弈的空间,剖析得细致入微,却又似乎藏着更多未说破的奥秘。我曾以为,法律是冰冷的逻辑,是僵硬的条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条文背后,流淌着情感、欲望、动机的复杂人性。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的唇枪舌剑,那些在证据面前的真假难辨,背后究竟有多少心理活动在暗流涌动?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司法过程的全新认知,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客观的审判,也无法完全脱离人的主观判断和心理影响。这种感觉,既新奇又带着一丝淡淡的敬畏。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的庭审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又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另一番我从未深入了解的世界,而我,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去,去探索更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