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理与控制 套装全2册 增订版 法律 理论法学 犯罪学 精神病理学 精神障碍概述

精神病理与控制 套装全2册 增订版 法律 理论法学 犯罪学 精神病理学 精神障碍概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精神病理学
  • 犯罪学
  • 法律
  • 理论法学
  • 精神障碍
  • 医学
  • 心理学
  • 增订版
  • 教材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558
商品编码:2611615019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988
字数:829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精神病理与控制(套装全2册)(增订版)
            定价 168.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刘白驹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988
字数 829000
ISBN编码 9787520116558
重量 1349


内容介绍
本书从刑法学、犯罪学和精神病理学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性犯罪及其防治问题。本书作者在丰富文献和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对性暴力、儿童性侵犯、高科技性犯罪、猥亵、性骚扰、淫乱以及同性性侵犯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解析。同时,总结中外性犯罪刑法规制的演进,根据性犯罪的发展变化,探讨法律对策的制定与完善。本书*版于2006年出版,产生较大影响。修订版做了大幅度的增补和修订。 

目录

第壹章 性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影响/001
  第壹节 精神障碍概述/001
    一 精神障碍的概念/001
    二 精神障碍的医学分类/004
    三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011
  *二节 性与精神障碍研究简史/014
  第三节 非自愿绝欲与精神障碍/025
  第四节 性压抑与精神障碍/030
  第五节 性心理创伤与精神障碍/043
*二章 性心理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性异常表现/058
  第壹节 性障碍症状/058
    一 性欲异常/059
    二 性功能异常/063
    三 性行为异常/063
    四 其他精神症状与性/064
  *二节 性功能障碍/069
  第三节 性变态/076
    一 概述/076
    二 性变态的分类/082
    三 性变态发生情况/097
  第四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100
    一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1
    二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7
  第五节 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10
    一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111
    二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17
  第六节 精神发育迟滞/121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24
    一 精神分裂症/124
    二 偏执性精神障碍/126
    三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127
    四 感应性精神病/127
  第八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128
    一 躁狂症/129
    二 抑郁症/129
    三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130
  第九节 心因性精神障碍/131
    一 应激相关障碍/132
    二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133
  第十节 神经症/135
    一 癔症/136
    二 其他神经症/141
  第十一节 人格障碍/143
    一 概述/143
    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44
    三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149
第三章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概述/154
  第壹节 性犯罪的概念/154
  *二节 精神障碍与性犯罪的一般关系/163
    一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的基本情况/163
    二 精神障碍对性犯罪的影响/170
  第三节 与性有关的其他犯罪/175
    一 性欲盗窃/176
    二 性欲纵火/185
第四章 强奸/188
  第壹节 强奸犯罪的构成/188
    一 强奸罪/188
    二 被害人为幼女的强奸罪/211
  *二节 强奸犯罪人的主要类型/240
  第三节 人格障碍者的强奸犯罪/245
  第四节 恋症者的强奸犯罪/259
  第五节 精神病人的强奸犯罪/270
    一 概述/270
    二 精神发育迟滞者的强奸犯罪/272
    三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强奸犯罪/278
    四 其他精神病人的强奸犯罪/283
第五章 性暴虐/286
  第壹节 性虐待症/286
    一 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287
    二 性自虐症/292
    三 性虐待症的成因/304
    四 性施虐受虐与法律的一般关系/310
  *二节 性施虐伤害/321
    一 家庭型/322
    二 强制型/324
    三 袭击型/331
  第三节 性施虐杀人/334
第六章 猥亵和性骚扰/352
  第壹节 强制型猥亵和猥亵儿童/353
    一 强制型猥亵的范围/353
    二 不同主体和对象的强制型猥亵/367
    三 强制型猥亵的精神病理/385
  *二节 摩擦猥亵和瞬间猥亵/395
  第三节 秽语猥亵和网络猥亵/408
    一 秽语猥亵/408
    二 网络猥亵/410
    三 网络传播淫秽信息的刑法对策/417
  第四节 露阴猥亵和淫秽表演/435
    一 露阴猥亵/435
    二 淫秽表演/448
  第五节 窥阴猥亵和偷拍/456
    一 窥阴/456
    二 视频窥阴/473
  第六节 性骚扰/513
  第七节 跟踪骚扰/530
下 册
第七章 淫乱/549
  第壹节 乱交/550
    一 乱交的精神病理/550
    二 乱交的法律规制/556
  *二节 卖淫与嫖娼/566
    一 卖淫嫖娼的定义/566
    二 卖淫/575
    三 嫖娼/598
    四 有关法律的完善/612
  第三节 乱伦/632
    一 乱伦的性质/632
    二 乱伦的法律规制/637
    三 乱伦的种类及精神病理/652
第八章 反自然性交/673
  第壹节 概述/673
  *二节 奸尸/681
    一 奸尸的精神病理/681
    二 奸尸症的奸尸/694
    三 强奸杀人奸尸/708
  第三节 兽奸/714
    一 恋兽症与兽奸症/714
    二 兽奸的法律规制/722
第九章 同性性侵犯/730
  第壹节 同性恋与同性性行为/731
    一 同性恋的概念/731
    二 同性恋的原因/736
    三 同性恋的发生率/741
    四 同性恋者基本情况/744
    五 同性恋的精神医学评价/749
    六 非同性恋者的同性性行为/755
  *二节 同性性行为与犯罪:外国的法律/759
  第三节 同性性行为与犯罪:中国的法律/788
    一 古代和近代法律上的同性性行为/788
    二 1979年《刑法》“流氓罪”中的同性性行为/801
    三 1997年《刑法》的有关规定/808
    四 刑法空白与《刑法修正案(九)》的弥补/821
第十章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的控制/830
  第壹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与监护/830
    一 精神卫生法与非自愿住院zhi疗/831
    二 非自愿住院患者出院制度的完善/835
    三 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制度的完善/840
  *二节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844
    一 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能力/844
    二 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847
    三 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医学鉴定与司法判定/852
    四 性侵犯行为的民事责任/863
  第三节 精神障碍性犯罪人的处遇/866
    一 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遇——强制医疗/867
    二 有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遇——刑罚的监内外执行和刑中zhi疗/877
  第四节 精神障碍性犯罪人重新犯罪的刑后预防/887
    一 性侵害犯罪人的刑后强制zhi疗/890
    二 性侵害犯罪人信息登记与公告/894
    三 关于制定《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法》的建议/907
  第五节 精神障碍性犯罪人强制zhi疗的医学方法与限制/910
主要参考文献/917
第壹版后记/946
增订版后记/949
   显示全部信息



深度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流变与审美追求 书名:《中国古代文论史纲:从先秦到清末》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及其演变规律,构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文论史图景。我们不关注精神病理学或法律犯罪学领域的前沿探讨,而是将焦点完全聚焦于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理想、创作理念以及批评话语的构建历程。 全书以时间为轴,自先秦萌芽期开始,直至清末西风东渐前的成熟阶段,清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批评的时代特征。 第一部分:源头与奠基(先秦至魏晋) 本部分着重考察中国文论的“童年期”和“青春期”。 先秦的萌芽与思辨: 我们将详细探讨《诗经》的“风”与“雅”中所蕴含的质朴的社会功能论,以及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诲中体现的文学的伦理价值。更进一步,重点分析《周易》的“爻辞”和“彖辞”中蕴含的象征性思维,如何为后世的“比兴”手法提供了原型。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文学观的初立: 重点解读墨家的“尚同”与“非攻”在文学应用上的局限性,以及法家对文学实用性的极端强调。着墨于儒家对文风“醇厚”与“中正”的推崇,特别是孟子“充实之谓美”的内涵,揭示了早期文论中“文如其人”观念的雏形。 汉代的宏大叙事与体裁确立: 汉代文论的标志是辞赋的兴盛与史学的辉煌。本书详细考察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蕴含的“发愤著书”的悲愤情怀,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抒发,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以载道”思想的第一次高峰。同时,我们将辨析扬雄《法言》中对文风“质朴”的追求与对浮靡文风的批判。 魏晋的审美觉醒与玄学思潮的渗透: 这一时期是文论史上的一次革命。我们不再探讨任何关于疾病或法律的论断,而是深入剖析“魏晋风度”如何转化为审美标准。重点分析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的理论突破,标志着文学主体性的确立。更重要的是,对“竹林七贤”的文学观进行细致梳理,特别是嵇康和阮籍在超越现实藩篱方面所展现的自由精神。 第二部分:理论的成熟与定型(六朝至唐宋) 此阶段文论理论开始系统化、精细化,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批评范式。 六朝的精微探析与体裁区分: 重点分析钟嵘《诗品》的等级划分及其标准——“品”的高下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如何挂钩。详细阐述了“神韵说”的提出,这标志着批评焦点从文辞的雕琢转向了内在精神的感发。 盛唐的辉煌与气象论: 唐代是诗歌的顶峰,其文论也相应地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将详细比较“初唐四杰”的革新与“开元盛世”的雍容气象。重点解读“盛唐气象”的理论内涵,这与任何病理或控制无关,而是指一种外向的、充沛的生命力在诗歌中的体现。我们将深入剖析李白的“飘逸”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的内在哲学根源,以及他们对后世诗歌格局的决定性影响。 中晚唐的唯美与典范之争: 对韩愈“文以载道”的复兴和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实践进行细致对比。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晚唐的唯美倾向,如温庭筠的秾丽风格,以及皮日休、陆龟蒙对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他们如何从宏大叙事中转向对个体细微情感的捕捉。 宋代的理趣与格律的完善: 宋代文论的核心是“理”与“趣”的统一。我们将详细剖析欧阳修、苏轼等人对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继承与反拨。对宋代理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进行探讨,如朱熹对“格物致知”在诗歌阐释中的应用,强调诗歌应遵循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而非主观的臆测。 第三部分:范式的固化与反思(元明清) 本部分关注文论在成熟后如何走向僵化,以及后世如何试图突破既有框架。 元代的戏曲理论兴起: 鉴于元曲的繁荣,本书将讨论关汉卿、王实甫等人在杂剧理论中的实践,探讨“传奇”与“正剧”的结构差异,以及语言在口语化戏剧中的张力表现。 明代的复古与创新: 明代文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我们将分析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探讨他们如何以复古之名行继承之实。同时,对李贽“童心说”的出现给予高度评价,分析其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文论中对“法度”的绝对遵从,强调真情流露的价值。 清代的集大成与辨析: 清代是文论研究的集大成时期,批评家们热衷于对前代理论进行细致的考据和辨析。重点考察王夫之对“气”与“理”的精辟论述,以及袁枚对“性灵说”的现代性阐释,强调创作主体独特天赋的重要性。最后,本书将以清末知识分子对西方文论的初步接触为收尾,描绘中国古代文论在面对新旧交替时的复杂心态和最终的归宿。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摒弃一切与文学批评本体无关的杂论,专注于中国古代审美观念、批评方法和文体演变的历史图景。读者将从中获得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思想体系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称道。它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理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法律的视角、犯罪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多角度的立体分析框架。尤其是在探讨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之间关系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法学理论和判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无罪辩护”、“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等概念的实际应用。这对于我这种法律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在庭审中被提及的精神鉴定结果,究竟是如何被采信的,又会对案件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就详细地解答了这些疑问,它会分析不同精神状况下的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对这些行为进行定性。而且,它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我看到了抽象的法律条文是如何落地,如何被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伦理和司法难题的。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惊喜!一直对犯罪心理学和法律之间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浅薄,难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能兼顾实践的读物。翻开这套《精神病理与控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所吸引。第一本《精神病理学》部分,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精神障碍的成因、表现和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在法律判决中常常出现的“精神异常”到底是如何影响一个人行为的。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案例时,会深入剖析患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窥探到其扭曲的认知模式,这种代入感极强。而且,它对不同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做了详细介绍,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是避免概念混淆的关键。特别是一些关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疾病的章节,让我对这些曾经只在新闻报道中听闻的病症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疯子”标签,而是看到了背后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之旅。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并没有让我感到晦涩难懂。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解释得生动形象。比如,在描述一些精神病理的早期症状时,他会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来类比,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从基础的概念介绍,到深入的理论探讨,再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边缘”案例的讨论,比如那些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的行为,以及如何界定这些行为的法律和心理界限。这让我意识到,精神病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一个连续的光谱。这种 nuanced 的视角,比简单地将人分为“正常”和“不正常”的二元对立,更能反映现实的复杂性。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精神病理学、法律和犯罪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这些学科各自为政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者在分析犯罪行为时,不仅仅从犯罪者的心理入手,还会考虑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教育制度等宏观因素。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让我对犯罪的成因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精神病理并非仅仅是为了“诊断”或“惩罚”,更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它所提出的控制机制,既有对犯罪行为的法律约束,也有对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保护社会的安全。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控制”这个词吸引的,总觉得这里面会有一些“干货”,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这套书的第二本《控制》部分,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犯罪手法,而是深入探讨了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决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或操纵他人的心理弱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犯罪者一味地妖魔化,而是尝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犯罪倾向的。比如,在讲解某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章节时,书里详细分析了这些个体缺乏同情心、 manipulativeness 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在某些情境下导致严重的犯罪行为。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控制”在不同层面的含义,比如权力控制、情感控制,以及这些控制行为如何与精神病理相互作用,最终可能导致极端后果。这种细腻的分析,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