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理与控制(套装全2册)(增订版) | ||
| 定价 | 168.00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刘白驹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988 | |
| 字数 | 829000 | |
| ISBN编码 | 9787520116558 | |
| 重量 | 1349 | |
第壹章 性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影响/001
第壹节 精神障碍概述/001
一 精神障碍的概念/001
二 精神障碍的医学分类/004
三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011
*二节 性与精神障碍研究简史/014
第三节 非自愿绝欲与精神障碍/025
第四节 性压抑与精神障碍/030
第五节 性心理创伤与精神障碍/043
*二章 性心理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性异常表现/058
第壹节 性障碍症状/058
一 性欲异常/059
二 性功能异常/063
三 性行为异常/063
四 其他精神症状与性/064
*二节 性功能障碍/069
第三节 性变态/076
一 概述/076
二 性变态的分类/082
三 性变态发生情况/097
第四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100
一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1
二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7
第五节 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10
一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111
二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17
第六节 精神发育迟滞/121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24
一 精神分裂症/124
二 偏执性精神障碍/126
三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127
四 感应性精神病/127
第八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128
一 躁狂症/129
二 抑郁症/129
三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130
第九节 心因性精神障碍/131
一 应激相关障碍/132
二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133
第十节 神经症/135
一 癔症/136
二 其他神经症/141
第十一节 人格障碍/143
一 概述/143
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44
三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149
第三章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概述/154
第壹节 性犯罪的概念/154
*二节 精神障碍与性犯罪的一般关系/163
一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的基本情况/163
二 精神障碍对性犯罪的影响/170
第三节 与性有关的其他犯罪/175
一 性欲盗窃/176
二 性欲纵火/185
第四章 强奸/188
第壹节 强奸犯罪的构成/188
一 强奸罪/188
二 被害人为幼女的强奸罪/211
*二节 强奸犯罪人的主要类型/240
第三节 人格障碍者的强奸犯罪/245
第四节 恋症者的强奸犯罪/259
第五节 精神病人的强奸犯罪/270
一 概述/270
二 精神发育迟滞者的强奸犯罪/272
三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强奸犯罪/278
四 其他精神病人的强奸犯罪/283
第五章 性暴虐/286
第壹节 性虐待症/286
一 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287
二 性自虐症/292
三 性虐待症的成因/304
四 性施虐受虐与法律的一般关系/310
*二节 性施虐伤害/321
一 家庭型/322
二 强制型/324
三 袭击型/331
第三节 性施虐杀人/334
第六章 猥亵和性骚扰/352
第壹节 强制型猥亵和猥亵儿童/353
一 强制型猥亵的范围/353
二 不同主体和对象的强制型猥亵/367
三 强制型猥亵的精神病理/385
*二节 摩擦猥亵和瞬间猥亵/395
第三节 秽语猥亵和网络猥亵/408
一 秽语猥亵/408
二 网络猥亵/410
三 网络传播淫秽信息的刑法对策/417
第四节 露阴猥亵和淫秽表演/435
一 露阴猥亵/435
二 淫秽表演/448
第五节 窥阴猥亵和偷拍/456
一 窥阴/456
二 视频窥阴/473
第六节 性骚扰/513
第七节 跟踪骚扰/530
下 册
第七章 淫乱/549
第壹节 乱交/550
一 乱交的精神病理/550
二 乱交的法律规制/556
*二节 卖淫与嫖娼/566
一 卖淫嫖娼的定义/566
二 卖淫/575
三 嫖娼/598
四 有关法律的完善/612
第三节 乱伦/632
一 乱伦的性质/632
二 乱伦的法律规制/637
三 乱伦的种类及精神病理/652
第八章 反自然性交/673
第壹节 概述/673
*二节 奸尸/681
一 奸尸的精神病理/681
二 奸尸症的奸尸/694
三 强奸杀人奸尸/708
第三节 兽奸/714
一 恋兽症与兽奸症/714
二 兽奸的法律规制/722
第九章 同性性侵犯/730
第壹节 同性恋与同性性行为/731
一 同性恋的概念/731
二 同性恋的原因/736
三 同性恋的发生率/741
四 同性恋者基本情况/744
五 同性恋的精神医学评价/749
六 非同性恋者的同性性行为/755
*二节 同性性行为与犯罪:外国的法律/759
第三节 同性性行为与犯罪:中国的法律/788
一 古代和近代法律上的同性性行为/788
二 1979年《刑法》“流氓罪”中的同性性行为/801
三 1997年《刑法》的有关规定/808
四 刑法空白与《刑法修正案(九)》的弥补/821
第十章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的控制/830
第壹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与监护/830
一 精神卫生法与非自愿住院zhi疗/831
二 非自愿住院患者出院制度的完善/835
三 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制度的完善/840
*二节 精神障碍者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844
一 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能力/844
二 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847
三 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医学鉴定与司法判定/852
四 性侵犯行为的民事责任/863
第三节 精神障碍性犯罪人的处遇/866
一 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遇——强制医疗/867
二 有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遇——刑罚的监内外执行和刑中zhi疗/877
第四节 精神障碍性犯罪人重新犯罪的刑后预防/887
一 性侵害犯罪人的刑后强制zhi疗/890
二 性侵害犯罪人信息登记与公告/894
三 关于制定《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法》的建议/907
第五节 精神障碍性犯罪人强制zhi疗的医学方法与限制/910
主要参考文献/917
第壹版后记/946
增订版后记/949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称道。它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理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法律的视角、犯罪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多角度的立体分析框架。尤其是在探讨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之间关系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法学理论和判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无罪辩护”、“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等概念的实际应用。这对于我这种法律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在庭审中被提及的精神鉴定结果,究竟是如何被采信的,又会对案件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就详细地解答了这些疑问,它会分析不同精神状况下的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对这些行为进行定性。而且,它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我看到了抽象的法律条文是如何落地,如何被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伦理和司法难题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惊喜!一直对犯罪心理学和法律之间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浅薄,难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能兼顾实践的读物。翻开这套《精神病理与控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所吸引。第一本《精神病理学》部分,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精神障碍的成因、表现和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在法律判决中常常出现的“精神异常”到底是如何影响一个人行为的。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案例时,会深入剖析患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窥探到其扭曲的认知模式,这种代入感极强。而且,它对不同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做了详细介绍,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是避免概念混淆的关键。特别是一些关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疾病的章节,让我对这些曾经只在新闻报道中听闻的病症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疯子”标签,而是看到了背后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之旅。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并没有让我感到晦涩难懂。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解释得生动形象。比如,在描述一些精神病理的早期症状时,他会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来类比,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从基础的概念介绍,到深入的理论探讨,再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边缘”案例的讨论,比如那些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的行为,以及如何界定这些行为的法律和心理界限。这让我意识到,精神病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一个连续的光谱。这种 nuanced 的视角,比简单地将人分为“正常”和“不正常”的二元对立,更能反映现实的复杂性。
评分这套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精神病理学、法律和犯罪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这些学科各自为政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者在分析犯罪行为时,不仅仅从犯罪者的心理入手,还会考虑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教育制度等宏观因素。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让我对犯罪的成因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精神病理并非仅仅是为了“诊断”或“惩罚”,更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它所提出的控制机制,既有对犯罪行为的法律约束,也有对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保护社会的安全。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控制”这个词吸引的,总觉得这里面会有一些“干货”,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这套书的第二本《控制》部分,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犯罪手法,而是深入探讨了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决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或操纵他人的心理弱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犯罪者一味地妖魔化,而是尝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犯罪倾向的。比如,在讲解某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章节时,书里详细分析了这些个体缺乏同情心、 manipulativeness 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在某些情境下导致严重的犯罪行为。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控制”在不同层面的含义,比如权力控制、情感控制,以及这些控制行为如何与精神病理相互作用,最终可能导致极端后果。这种细腻的分析,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