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 总第46卷)

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 总第46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秉志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犯罪
  • 法律
  • 学术
  • 研究
  • 法学
  • 案例
  • 理论
  • 2016
  • 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7046
商品编码:2614909302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 总第46卷)

定价:78.00元

作者:赵秉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18970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卷特设'败问题专栏',收录了3篇败刑事政策和刑法立法的论文,专门探讨了轻微腐败犯罪、企业犯罪治理模式和罪的立法完善等问题,其中既有败的刑事政策分析,又有败的立法和司法对策探讨,内容全面,值得一读。

目录


〔败问题专栏〕

论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王充

轻微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完善孟祥微

惩治企业犯罪的冲突模式与合作模式研究

周振杰

〔中国刑法〕

罪刑法定原则的中国化研究

——以我国司法实践为视角李冠煜吕明利

但书:一种体系外出罪机制王复春

论司法犯罪化的实践理性李正新

监督过失理论及其适用

——兼评天津港爆炸案卢有学吴永辉

必要共同犯罪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以与任意共同犯罪的分类功能为视角

熊亚文

论自媒体时代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的实现

——以大学生掏鸟窝案为视角

熊明明朱建华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蔡可尚庞梅

我国风险犯罪认定中的刑事司法解释赵康

转基因作物的风险管理与刑法规制张道许

网络预备犯罪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孙道萃

重新认识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关系

——兼论《刑法》第397条的结构与罪名

高国其

〔区际刑法〕

台湾地区非法吸金之法律规范适用及实务案例分析

卢映洁李嘉泰

〔外国刑法〕

是否存在“风险社会的刑法”?

\Eric Hilgendorf 著苏青译

苏俄(联)刑法中社会危害性概念内涵嬗变的

“点”型勾勒孙建保

美国《联邦量刑指南》强制性效力转向及其蕴意

陆凌

〔国际刑法〕

哲学视域下的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

王秀梅任成玺

〔刑事执行法〕

论行刑的效率与正义贾长森阴明皓

〔犯罪学〕

论暴力与妇女的易受害性

——以亲密伴侣间暴力为研究对象李梅容

〔书评〕

俄罗斯刑法学研究的特色

——兼评《俄罗斯历史上的犯罪与刑罚》

龙长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性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供的《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 总第46卷)》完全无关,并努力做到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 书名:《丝绸之路的幽光:唐代长安与粟特商人网络研究》 作者:陈弘毅 出版社:盛世文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定价:168.00 元 --- 内容简介 恢弘的历史视野,精微的社会剖析——重构盛唐气象背后的商业脉络与文化交融。 《丝绸之路的幽光:唐代长安与粟特商人网络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盛唐时期,以长安为核心,辐射中亚、波斯的宏大历史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史著作。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单纯贸易通道的刻板印象,深入挖掘粟特人在唐帝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构建的复杂商业网络。 第一部分:长安:世界贸易的十字路口 本书开篇即以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功能为切入点,描绘了这座百万人口都城如何成为全球贸易的枢纽。作者首先梳理了唐代政府对外商的登记、管理制度,特别是《唐律疏议》中对“蕃客”的户籍与赋税规定。随后,全书将重心转向“西市”——这个被誉为“金城汤池”的国际贸易区。 通过对《册府元龟》中相关记载的重新解读,并结合考古发现的碑刻、墓志铭,陈弘毅教授揭示了西市的内部结构:不仅有固定的行会与集市,更有不同族群聚居的“蕃坊”。研究细致入微地呈现了粟特商队携带的商品种类——从大秦(罗马)的玻璃器、波斯的香料,到东方的丝绸、瓷器,以及这些商品如何在长安的供应链中流转、定价和最终消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胡姬”这一群体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地位考证,将其从单一的娱乐符号提升到具备经济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粟特语:商业的通用密码与文化迁徙的载体 粟特人,这个在古代中亚历史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民族,其商业网络的韧性与延续性是本书探讨的另一核心议题。作者摒弃了仅将粟特视为“中间人”的论断,而是将他们的商业模式视为一种高度专业化、家族化的跨国金融与物流系统。 本书的第二部分大量引用并释读了近年来在新疆、内蒙古乃至中原地区出土的粟特语文书和契约(如《古突厥文书》、《吐鲁番文书》中的粟特语部分)。这些一手史料揭示了粟特商人如何利用其独特的亲缘关系建立“行会”制度,通过相互担保和信贷保证,成功规避了长途贸易中巨大的风险。 更进一步,作者深入探讨了粟特语作为当时东亚和中亚商业界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的地位。宗教传播(如摩尼教、景教)并非仅仅是信仰的扩散,更是商业网络维护和跨区域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粟特人的宗教信仰与其商业活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本书中得到了极富洞察力的阐释。 第三部分:商路上的文化“借贷”与身份重塑 丝绸之路的本质是文化的交流与重塑。陈弘毅教授认为,粟特商人在唐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巧妙吸收与改造。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粟特人在唐代社会的身份流动。通过分析唐代士人记录中对粟特人的描绘,以及粟特贵族子弟通过“易服”(改穿汉服、学习汉文)而进入唐朝官僚体系的案例,作者展示了文化同化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例如,对安禄山家族的深入剖析,不再仅仅关注其后来的叛乱,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高度“汉化”的粟特商业精英如何试图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其家族在帝国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立一章,探讨了粟特人在音乐、舞蹈(如著名的“胡旋舞”)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对唐代上层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异域风情”的流行,实际上是商业资本在文化领域进行投资和营销的直观体现。 结论:唐代商业生态中的粟特遗产 《丝绸之路的幽光》的最终结论指出,粟特商人的网络不仅是唐朝对外贸易的血脉,更是塑造了盛唐多元、开放、富裕社会面貌的关键“结构件”。他们的商业智慧、金融工具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后世,包括宋元时期中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范例。本书汇集了考古学、语言学、社会经济史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幅鲜活、立体、充满细节的盛唐商业世界图景。 ---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区域研究(中亚史、唐史)、世界经济史研究者及对古代中外交流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总第46卷)是一本让我觉得“接地气”的刑法研究著作。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围绕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深入剖析,来检验和发展刑法理论。这种“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和有启发性。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应用于解决具体的社会矛盾,如何用刑法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利益。书中的讨论,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当前的刑法发展状况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评析,能够帮助我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刑法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它让我更加理解了法治的意义,也更加期待中国法治建设的美好未来。

评分

《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总第46卷)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思想碰撞的学术期刊。不同于许多一本正经的教科书,《刑法论丛》更像是学界前沿思想的交流平台,各种观点在这里汇聚、交锋,激荡出智慧的火花。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在当下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的刑法问题,如网络犯罪的界定、环境犯罪的追责、以及人权保障在刑法中的体现等,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些话题紧贴现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作者们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往往能够跳出单一的法律条文,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力求给出全面而深刻的解答。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丰富。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带有批判性思考的文章,它们敢于挑战既有的观念,提出新的理论框架,这正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所在。虽然有些论证过程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常读常新”的体验,是我在阅读其他法律著作时很少获得的。

评分

阅读《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总第46卷)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思想的盛宴中遨游。我最欣赏的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仿佛作者们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些字里行间。其中对于某些经典刑法理论的再审视,以及对前沿理论的引入和解读,都显示了研究者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学术功底。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法律条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评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既有理论上的严谨,又不失对现实的关照。这些讨论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适应社会需求、回应时代挑战的活的体系。书中有些篇章的论证过程,逻辑链条之清晰,推理过程之缜密,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即便是一些看似微小的法律概念,在作者们的手中也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学理的魅力。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书籍,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让我对法律的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法治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初次接触《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总第46卷)这部作品,便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虽然我并非法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长久以来对社会公正与法治建设的关注,让我对刑法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学科充满了好奇。翻阅这部论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中那些精心挑选的专题,每一个标题都仿佛是一扇通往深刻理论探讨的大门。从抽象的法理分析到具体的案例研究,从理论的革新到实践的困境,作者们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展现了他们对刑法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尤其是一些关于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如何平衡的讨论,以及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如何界定和惩治新型犯罪的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并非只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们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对法治未来的期许。虽然某些专业术语对我来说还有些晦涩,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对于想要了解当代中国刑法学研究最新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研究者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探寻法的真谛,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

尽管我对刑法专业术语的掌握程度有限,但《刑法论丛》(2016年第2卷,总第46卷)所传递出的研究精神和学术态度,却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展现了刑法研究者们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宝贵品质。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对于每一个法律问题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力求做到表述精准、论证充分。即使是对于一些看似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他们也能够保持审慎的态度,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深化。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书中的某些篇章,虽然讨论的是非常具体和微观的法律问题,但作者们却能够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与更宏观的法治理念联系起来,展现出深刻的思辨能力。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研究并非是僵化的条文解释,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刑法研究的大门,更让我看到了学术的魅力所在,让我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充满了尊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