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司法》修正、2017年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出台,公司领域相关纠纷数量逐年上升,公司诉讼与非诉讼业务中相关疑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立法滞后、司法遇困。为此,《公司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作者将多年来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研究成果再次集结成册,在其2011年出版并广受好评的《公司纠纷裁诉标准与规范》一书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于2017年7月出版了《公司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二版)。
《公司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分上下两册,收录了超过700个实务问题,全书字数超过140万,涵盖了公司诉讼与非诉讼所有领域。主要内容包括:公司设立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公司融资、财务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股东权利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公司治理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公司债权人保护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公司变更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公司终止相关问题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公司他类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等八编,共三十九章内容。
书中对每一个专题均进行了理论阐释,列明该问题在实务中的争议焦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观点,展开详细的阐述和释解,并将相关问题附后作为拓展内容。
《公司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内容兼具实务性和理论性,既可以作为审判人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的实务操作指引用书,也可以作为法学院研究人员和法科生的研究学习参考用书。
王林清,山东烟台人。先后毕业于烟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分别获法学学士学位、民法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商法学专业博士学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系全国政法系统第yi位“双博士后”。现任高院二级法官,兼任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获金融学副研究员高级职称;2012年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014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央国家机guan青年五四奖章标兵”;2016年荣获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近二十年来,坚持理论与实务交叉研究,先后负责起草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2011年)、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八次全国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民事部分);参与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物业服务、城镇房屋租赁、旅游纠纷、食品药品纠纷、网络侵权、民事诉讼、物权法适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多部司法解释的研讨制定和书籍编纂工作。
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核心刊物、主流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著作共120余篇(部),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证券法理论与司法适用——新<证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研究》《保险法理论与司法适用——新保险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研究》《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公司诉讼裁诉标准与规范》《金融纠纷裁判思路与裁判规则》《民间借贷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上下)、《房地产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上下)、《劳动争议裁诉标准与规范》(第yi版、第二版)、《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等。
老实说,我对法律书籍的阅读兴趣一直不算高,总觉得它们要么太学术化,要么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夹杂着一种沉稳的洞察力,仿佛在与一位见多识广的前辈对谈。特别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僵化导致的僵局破解一章,书中提出的几种创新性解决方案,不仅符合法律精神,更富有商业智慧。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解决商业问题的终点,而是工具箱中的关键工具。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释法”,更是“用法”的艺术。它引导读者跳出单纯的“对错”之争,转而思考如何利用法律规则构建最优的商业解决方案,这对于管理者和高级顾问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我看来,是其展现出的“动态平衡”的裁判视角。公司纠纷往往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都可能在宏观上损害市场效率或特定群体的基本权益。这套书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法院在裁决时所追求的“平衡点”——既要维护契约的严肃性,又要保障交易的公平性与效率。书中对“公平原则”在不同类型纠纷中的具体适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对比,让我深刻理解到,裁判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根据具体案情和时代背景进行灵活调适的智慧。这种对裁判艺术的精准把握,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法律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浓缩了多年司法实践精髓的“高阶内参”,对于任何希望在公司法律领域深耕的人士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这套书的后半部分,感受最深的是它对于程序性规定的细致阐述。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关注实体权利的得失,却忽略了程序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案件走向的转折点。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会深入分析“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背后的法理逻辑是什么。比如,关于证据采纳和保全的章节,讲得极其透彻,每一个步骤的瑕疵可能导致的后果都被清晰地描绘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法院和仲裁机构打交道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教会我们,在处理纠纷时,必须像一位精密的钟表匠一样,确保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远超我预期的法律实务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状手把手在教你如何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辩护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公司解散后的财产分配)的新手,也能通过目录和章节的层层递进,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虽然是文字描述,但逻辑清晰得如同图表),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法律关系变得具体、可感。我过去在处理一个股东派生诉讼时,对诉讼资格的界定一直很迷茫,翻阅了市面上好几本教材都感觉云里雾里。直到看了这套书,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精髓在于对“信义义务”的全面理解和在特定司法辖区下的最新司法解释的结合运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条,而是将法条、司法解释、典型判例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可执行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商业往来和潜在法律风险的专业人士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记得上次处理一个涉及股权转让的纠纷时,脑子里像一团乱麻,各种法律条文和判例混在一起,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那种清晰的逻辑框架和实用的裁判思路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近实务操作,用大量的案例来剖析问题,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裁判者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如何权衡利弊,最终做出裁决。特别是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法律适用,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操作性,能帮助我们在起草合同、设计交易结构时就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更在于提供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的商业决策更具法律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