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导则 RISN-TG023-2016 中国标准出版社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导则 RISN-TG023-2016 中国标准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垃圾
  • 渗沥液
  • 处理技术
  • 环保
  • 环境工程
  • 污染控制
  • 水处理
  • 中国标准
  • RISN-TG023-2016
  • 垃圾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铂悦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3543139127482
商品编码:26143127412

具体描述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导则(RISN-TG023-2016)

作 者

本书编委会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规 格

32开,185页

出版日期

201703

书 号

1511228932

定价

25.00
1 概论
2 术语
3 水质与水量
4 工艺选择
......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导则 RISN-TG023-2016》内容简介 引言 生活垃圾渗沥液作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成分复杂、变化剧烈且具有高污染性的液体,其妥善处理是保障环境安全、维护公共健康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渗沥液的处理难题一直是制约垃圾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升处理效果,降低环境风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导则 RISN-TG023-2016》。该导则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在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领域的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迈上了新的台阶。 本书籍详细阐述了生活垃圾渗沥液的来源、特性、影响,并系统性地提出了当前主流及前沿的处理技术、工艺路线、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管理、监测评价等全方位的技术要求和指导意见,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可操作的技术指南。 第一章 渗沥液的来源、特性与影响 本章是理解和处理渗沥液的基础。首先,深入剖析了生活垃圾渗沥液的产生机制,包括降雨入渗、垃圾自身发酵产水、地表径流汇入等途径。其次,详细介绍了渗沥液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由于垃圾组分的不断变化,渗沥液的成分极为复杂,富含高浓度的有机物(如COD、BOD)、氨氮、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且其pH值、色度、浊度、TOC、SS等指标变化范围大,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毒性。书中对不同填埋阶段(如稳定期、衰减期)渗沥液特性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准确掌握渗沥液特性对于选择合适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最后,本章着重分析了渗沥液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未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渗沥液一旦泄露,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对渗沥液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渗沥液处理技术概述 本章为读者勾勒了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的宏观图景。书中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常见的渗沥液处理技术进行了分类梳理,主要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以及组合工艺。 物理处理法:重点介绍了沉淀、过滤、吸附(如活性炭吸附)、膜分离(如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在渗沥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强调了这些技术在去除悬浮物、部分有机物、重金属和脱盐方面的作用。 化学处理法:详细阐述了化学氧化(如臭氧氧化、Fenton氧化)、化学沉淀、混凝沉淀、酸碱中和等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在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氨氮、重金属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 生物处理法:这是渗沥液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深入探讨了厌氧处理(如UASB、IC反应器)、好氧处理(如活性污泥法、SBR、MBR)、稳定塘、人工湿地等生物处理工艺。重点分析了不同生物处理工艺对高浓度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以及在处理含氮废水方面的应用。对生物脱氮(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和工艺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 组合工艺:鉴于渗沥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处理难点,单一处理工艺往往难以达到排放标准。本章重点介绍了多种组合工艺的优势,如“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厌氧+好氧”、“生物+膜”等,强调了组合工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第三章 渗沥液处理工艺路线选择 本章是指导实际工程应用的关键章节。它根据渗沥液的特性(如COD、氨氮、BOD、可生化性等)、处理目标(如达标排放、回用、零排放)、场地条件、经济成本等因素,提供了系统化的工艺路线选择指南。 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填埋阶段、不同渗沥液水质指标范围下适用的典型工艺组合,并对各种工艺组合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运行条件、预期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例如,对于初期高浓度、高可生化性渗沥液,推荐采用“厌氧+好氧”的组合;对于稳定期低浓度、低可生化性渗沥液,可采用“好氧+深度处理”或“自然处理”;对于含有较高氨氮的渗沥液,则需要考虑专门的脱氮工艺。 此外,本章还强调了工艺路线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可行、运行可靠”的原则,并鼓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设计。 第四章 渗沥液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 本章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和设备层面。 预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筛分、絮凝沉淀、气浮、水解酸化等预处理技术,其目的是去除大颗粒悬浮物、降低部分COD、提高渗沥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良好条件。 生物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UASB反应器、IC反应器、SBR反应器、MBR(膜生物反应器)等在渗沥液处理中的设计参数、运行特点、优势和劣势。例如,UASB反应器以其高效、低能耗的特点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表现突出;MBR技术则结合了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的优点,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 深度处理技术:针对生物处理后的渗沥液,仍可能存在难降解有机物、氨氮、色度等问题,本章详细介绍了臭氧氧化、Fenton氧化、活性炭吸附、纳滤(NF)、反渗透(RO)等深度处理技术。特别强调了膜处理技术在渗沥液回用和零排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不同膜材料、操作压力、清洗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氨氮去除技术:专门辟出章节阐述了氨氮的去除。除了生物脱氮(硝化-反硝化)外,还介绍了吹脱、吸附、离子交换、折点氯化等氨氮去除技术,分析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工艺要点。 设备选型与设计:提供了各类处理设备(如泵、格栅、沉淀池、厌氧/好氧反应器、膜组件、风机、曝气器等)的选型原则、技术参数要求、材质选择等方面的建议。 第五章 工程设计与施工安装 本章侧重于将技术方案转化为实际工程。 工程设计:涵盖了工程设计前的评估(包括场地勘察、水质水量预测、工艺方案优化),详细设计(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图、电气图、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等内容。强调了设计应考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易于操作和维护等因素。 施工安装:对施工组织、现场管理、设备安装(包括基础、管道连接、电气接线)、系统调试、质量控制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六章 渗沥液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 有效的运营管理是确保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达到预期处理效果的关键。 日常运行管理:包括运行参数的监测与记录(如进出水水质、pH、温度、DO、ORP、泥龄等),设备的巡检与维护,药剂的添加与管理,以及故障排除等。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强调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止化学品泄漏、生物危害,以及处理设施的防腐蚀、防渗漏等措施。同时,关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污泥的处理处置。 工艺优化与改进:鼓励运营人员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处理工艺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人员培训:强调了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第七章 渗沥液处理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本章关注如何科学地评估处理效果。 监测项目与频率:规定了渗沥液处理设施进水、中间环节及出水的必测项目(如COD、BOD、氨氮、SS、pH、重金属等),以及监测的频率和采样要求。 评价方法:介绍了如何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多种方法对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稳定性、运行成本、环境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 超标处理:当处理设施运行异常,出水水质超标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和调查分析方法。 第八章 渗沥液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本章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与自动化:强调了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渗沥液处理过程的智能化和无人化运行。 资源化利用:探讨了渗沥液中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如氨氮、磷、生物质能源等,以及如何通过集成化技术实现渗沥液的资源化利用,迈向“零排放”目标。 新型处理技术:介绍了如等离子体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等新兴处理技术的研发进展及其在渗沥液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探讨了结合生态修复技术,进一步改善受污染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方法。 结语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导则 RISN-TG023-2016》的发布,为我国生活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指导和规范依据。本书籍内容详实,技术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升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价值。通过遵循本导则的要求,相关单位和人员能够更科学、高效、经济地开展渗沥液的处理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生活垃圾处理这个庞大的环保体系感到好奇,而渗沥液的处理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扮演着“净化”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专业领域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主流的渗沥液处理技术,从其基本原理到具体操作,再到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应对各种复杂渗沥液成分时的有效性。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经济、最环保的处理方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能让我对渗沥液处理这项重要的环保工作,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认知。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厚厚的一叠纸张,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瞬间点燃了我探索未知的热情。我一直认为,处理生活垃圾渗沥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系统地梳理并呈现出来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渗沥液的组分和特性?又将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最合适、最高效的处理工艺?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给我提供理论指导,更能让我对渗沥液处理的实际操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甚至能激发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评分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实的封皮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多余的装饰,只突出了书名和出版信息,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一直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末端环节——渗沥液的处理技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环保技术的科普文章,但总觉得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渗沥液处理的奥秘,让我了解目前最先进、最有效的处理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对生活垃圾处理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指南。我平时比较关注环保问题,也读过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但总觉得不够权威,缺乏实践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名称就非常明确地指向了这一点——“导则”。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清晰的操作步骤、技术规范,甚至是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借鉴的案例分析。我特别想了解,针对不同浓度的渗沥液,有哪些不同的处理方案?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对渗沥液处理工艺的各种疑问,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保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都颇感兴趣。其中,渗沥液的处理技术更是让我觉得神秘又重要。它就像是垃圾处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净化站”,承担着巨大的环保责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解读渗沥液处理的各种技术。我期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当前主流的渗沥液处理方法,例如物理化学法、生物法等,并对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某种方法对渗沥液中的某些污染物特别有效,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哪些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