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 117-2009
【著译者】华中科技大学
【书号】1580177.195 【书代号】81195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印刷日期】2009年8月
【开本】大32 开 【装帧】平装 【页数】39 页
【版次】1-1 【单位】每本 【图书状态】上架
【定价】10.00元
本建设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9]65号文件发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2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3 选择与总图布置
4 主体工程
5 配套工程
6 环境保护与劳动保护
7 建筑标准与建设用地
8 运营管理与劳动定员
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附:条文说明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我一直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那些不太起眼但又必不可少的环节挺好奇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听起来像个幕后英雄,每天默默地把我们丢弃的垃圾处理掉,保证了城市的干净整洁。我脑子里一直有个画面,就是那种巨大的机械臂抓着一堆堆垃圾,然后送往更远的地方处理。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这些转运站的设计理念?比如,在选址上有什么考虑?是不是要远离居民区,又要方便运输?而且,转运站的规模大小,每天能处理多少吨垃圾,这些数据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科学的计算方法?我还在想,在设计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环保问题?比如,垃圾在转运过程中会不会产生臭味,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还有,机械设备的选择,是不是要考虑能耗和维护成本?这本书要是能把这些细节都讲清楚,那就太有价值了。我总觉得,这些工程项目虽然听起来不那么光鲜,但它们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石,了解它们就像是打开了城市运转的秘密通道。
评分我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持续的关注。这本书的书名《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它是否能体现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环保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我很好奇,在2009年那个时间点,国家层面对于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指导性文件,是如何定义“标准”的。这会不会涉及到对转运站的容量、占地面积、自动化程度、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一些前瞻性的考虑?比如,在设计时是否就考虑到了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对垃圾处理量的影响,以及是否预留了升级改造的空间?我还想到,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今天,2009年的这个标准,是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当下的一些新建或改造项目?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转运站在实际建设和运营中的效果,以及它们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最近家里在做老房子的翻新,所以我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方式特别关注。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建设标准”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在讲解生活垃圾转运站这类工程在施工层面的具体操作规程。比如,在建造过程中,地面基础的处理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强度?墙体和屋顶的材料选择有什么要求?涉及到水、电、通风等管线敷设的时候,有没有特殊的施工工艺?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会不会考虑到防腐蚀、防漏水等问题,毕竟要处理的是生活垃圾。还有,对于那些大型的机械设备,比如垃圾压缩机、提升机等,在安装和调试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安全规范和技术要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份详细的施工手册一样,把每个施工步骤都分解清楚,并且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展示。如果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对于我这样一个正在经历房屋改造的普通人来说,也会非常有启发性,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施工队在做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我是一名对工程造价比较敏感的读者,在接触过一些建材市场的价格波动后,我开始对各类工程项目的成本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建标117-2009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虽然名字很学术,但我总觉得它可能包含了关于这个特定工程项目背后经济逻辑的一些线索。建设标准,听起来就像是一套指导性的文件,它会不会详细列出建造一个生活垃圾转运站需要哪些主要的材料,比如钢材、混凝土、管道等等,并且对这些材料的规格和用量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成本估算框架,或者分析一下影响造价的关键因素,比如占地面积、设备投资、人力成本等,那就太实用了。我之前也看到过一些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分析的书,但专门针对垃圾转运站这种类型的项目,我觉得会更加聚焦和有针对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个专业的清单一样,把每个环节的成本细分出来,再结合2009年的那个建设标准,那就能让我们这些对工程成本感兴趣的人,对这个行业的经济运作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对各种公共设施的运作逻辑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正版现货 建标117-2009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虽然偏向工程技术层面,但我总觉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关于城市垃圾处理流程和管理效率的蛛丝马迹。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生活垃圾从居民家庭被收集,经过转运站进行初步压缩、分类,然后被运往最终的处理厂(比如焚烧厂或填埋场)的整个链条?在建设标准中,会不会对转运站的吞吐能力、垃圾停留时间、以及防止二次污染(比如渗滤液和臭气的产生)等环节有明确的规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高效的垃圾转运站系统,应该如何在保证处理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从宏观的城市管理角度,来阐述建设这样一个转运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能否为我们理解现代城市垃圾管理体系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