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卷植物种子植物Ⅰ)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卷植物种子植物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效华杨永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种子植物
  • 中国生物多样性
  • 物种名录
  • 植物分类学
  • 生物学
  • 植物志
  • 中国植物
  • 植物资源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446619
商品编码:26247129228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卷植物种子植物Ⅰ)
  • 作者:编者:金效华//杨永
  • 定价:158
  • 出版社:科学
  • ISBN号:97870304466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372
  • 字数:0.762千字

内容提要

金效华、杨永编著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卷 植物种子植物Ⅰ)》收录了中国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基部类群和部分单子叶植物共50科419属,3328种, 其中1562种(46.9%)为中国特有,96种(2.9%)为外 来植物。每一种的内容包括中文名、学名和异名及原 始发表文献、**外分布等信息。
     本书可作为中国植物分类系统学和多样性研究的 基础资料,也可作为环境保护、林业、医学等从业人 员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总序
植物卷前言
本册编写说明
参考文献与主要参考网站
裸子植物GYMNOSPERMS
1.苏铁科Cycadaceae
2.银杏科Ginkgoaceae
3.买麻藤科Gnetaceae
4.麻黄科EDhedraceae
5.松科Pinaceae
6.南洋杉科Araucafiaceae
7.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8.金松科Sciadopityaceae
9.柏科Cupressaceae
10.红豆杉科Taxaceae
被子植物ANGIOSPERMS
1.莼菜科Cabombaceae
2.睡莲科Nymphaeaceae
3.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4.三白草科Saururaceae
5.胡椒科Piperaceae
6.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7.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8.木兰科Magnoliaceae
9.番荔枝科Annonaceae
10.蜡梅科Calycanthaceae
11.莲叶桐科Hemandiaceae
12.樟科Lauraceae
13.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
14.菖蒲科Acoraceae
15.天南星科Araceae
16.岩菖蒲科Tofieldiaceae
17.泽泻科Alismataceae
18.花蔺科Butomaceae
19.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20.冰沼草科Scheuchzefiaceae
21.水蕹科Aponogetonaceae
22.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
23.大叶藻科Zosteraceae
24.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25.波喜荡科Posidoniaceae
26.川蔓藻科Ruppiaceae
27.丝粉藻科Cymodoceaceae
28.无叶莲科Petros**iaceae
29.肺筋草科Nartheciaceae
30.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
31.薯蓣科Dioscoreaceae
32.霉草科Tfiuridaceae
33.翡若翠科Velloziaceae
34.百部科Stemonaceae
35.露兜树科Pandanaceae
36.藜芦科Melanthiaceae
37.秋水仙科Colchicaceae
38.菝葜科Smilacaceae
39.白玉簪科Corsiaceae
40.兰科Orchidaceae
中文名索引
学名索引


繁花与根系:中国北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演变史 作者: 张文杰、李宏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图书简介 《繁花与根系:中国北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演变史》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山地,长达数千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上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植物区系分类视角,转而采用生态学、地质学、气候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旨在构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北方森林生态记忆图谱。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七大部分,共计二十余万字,辅以大量原始数据图表、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模型图以及野外样地监测数据。 第一部分:北方温带森林的基石与边界(约25000字)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地理范围——以大兴安岭南段、长白山脉及燕山山脉为核心的中国北方温带区域。重点阐述了该区域在全球气候带中的独特地位,即处于寒温带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西伯利亚高压系统的交汇地带。 详细梳理了第四纪冰期-间冰期以来,该区域主要气候要素(如年均温、降水格局、季风强度)的变化轨迹。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中的花粉记录、硅藻化石以及孢子组合,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北半球中纬度森林带的南北摆动和扩张收缩过程。着重讨论了“冰缘避难所”理论在解释中国北方特有物种区系演化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史前植被的碳同位素指纹(约300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古植被的构成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碳同位素分析技术($delta^{13}C$)对多个代表性湿地和泥炭地剖面进行了分析。 C3/C4植物比例的变迁: 详细展示了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年前)到中晚期(约5,000年前),以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的C3植被如何逐步取代早期的草原化或稀疏灌丛植被。 主要优势种群的更替: 结合孢粉学数据,揭示了长白山北坡地区落叶松(Larix spp.)与冷杉(Abies spp.)在不同气候阶段的优势地位转换,以及桦木(Betula spp.)和杨树(Populus spp.)作为先锋树种在干扰后快速恢复的生态学特征。 古土壤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古土壤中残留有机质的分析,间接推断了当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植被类型的耦合关系。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对森林格局的塑造(约35000字) 这是本书最具争议和创新性的部分之一。作者引入了考古学、人类世概念以及区域历史地理学资料,量化了人类社会发展对北方森林结构和物种分布的影响。 早期农业扩散的影响: 探讨了距今5000年至3000年间,新石器时代农业(粟作、黍作)的边缘扩张如何导致森林前缘的退缩和边缘效应的增强。 金属时代(青铜/铁器): 重点分析了中原王朝向东北和华北北部扩张过程中,因冶金、烧炭、防御工程(如长城沿线)导致的局部森林砍伐高峰期,并利用同位素测年技术确定了这些破坏事件的时间节点。 近现代的采伐压力: 详细对比了清代“禁山令”的实际效果与近代工业化采伐的破坏强度。通过遥感影像与历史地图的叠合分析,精确勾勒出近一百年来人工林(如赤松、落叶松纯林)替代天然次生林的景观转变。 第四部分:水文循环与森林反馈机制(约25000字) 本部分聚焦于气候变化、水文条件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 蒸散发的季节性差异: 基于涡度协方差塔数据和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反演,量化了长白山次生林和原始林在夏季和冬季的实际蒸散量差异,并将其与区域降水有效性(P/PET)关联起来。 土壤冻融与根系活动: 针对北方地区特有的季节性冻土现象,研究了冻融循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养分释放速率以及细根死亡率的影响。分析了深根系(如冷杉、胡桃楸)应对极端低温的生理适应机制。 小气候的维持: 通过跨尺度模型模拟,展示了茂密的森林冠层如何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地表反照率,从而有效地维持了区域内的相对湿度和气温缓冲带,尤其在干旱年份。 第五部分:生物多样性的时空热点(约20000字) 本书将“物种”视为生态系统演变的指示剂,而非单纯的分类单元。 特有种的冰缘起源: 识别并分析了生长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高海拔地区的部分特有植物种群(如高山杜鹃、特定的莎草科物种),利用分子钟数据推断其分化事件与末次冰期的关系。 昆虫-植物互作网络: 研究了北方森林主要传粉昆虫群落(如特定种类的熊蜂和蛾类)的分布格局,并评估了气候变暖对关键传粉事件时间错配(Phenological Mismatch)的风险。 关键种的缺失: 侧重探讨大型植食动物(如梅花鹿、野猪在历史上的分布和密度变化)对林下植被结构(如草本层和幼树密度)的调控作用,并讨论了当前保护区内大型动物回归对森林演替的潜在影响。 第六部分:未来情景模拟与不确定性评估(约30000字) 基于前述历史数据和过程模型(如LPJ-GUESS、MAESTRO),本部分对未来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气候变暖的阈值效应: 模拟了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年均温和干旱指数超过特定阈值时,优势树种(如红松、水曲柳)的潜在替换率。结果显示,在极端情景下,现有针阔混交林将面临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快速转型的压力。 火灾频率与强度: 结合古火记录和未来闪电频率预测,评估了未来森林火灾(特别是高强度地表火和冠火)的发生概率及其对碳释放和种子萌发的双重影响。 不确定性量化: 诚实地指出了当前模型在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如极端热浪)和土壤深层水分变化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需要结合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站(LTER)的数据来缩小不确定区间。 第七部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基础(约10000字) 最后一部分将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发现转化为区域生态管理和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强调了保护具有完整历史演替记录的“参考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功能而非单一物种的保护策略,尤其关注北方森林作为区域碳汇和水源涵养地的核心价值。 --- 本书特点: 1. 时间跨度宏大: 首次将史前(第四纪)到现代的动态变化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 2. 多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古气候学、同位素地球化学、考古学和生态系统建模等前沿技术。 3. 聚焦驱动力: 明确区分了构造运动、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这三大尺度驱动力对北方森林景观的相对贡献。 4. 数据详实: 提供了大量未曾公开发表的野外样地监测数据和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曲线。 本书是生态学、地理学、古环境科学以及林业资源管理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也为关注中国北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关于植物种类的专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信息量的庞大和对地方性知识的强调。虽然是国家层面的物种名录,但其中对于一些特有种的描述,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亲自走访了每一个生境。从果实的成熟期到叶片边缘的细微锯齿差异,再到不同生境下的生活史策略,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对于野外工作者或者植物爱好者来说,这些信息无疑是极其宝贵的“野外生存指南”。它强迫我走出书房,去留意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细微差别。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观察视野,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和专业的目光去审视身边的自然环境,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科学文献集,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些精细的植物手绘图,每一笔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线条流畅,比例精确,即便是微小的花蕊结构也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至关重要。相较于许多只有黑白照片的参考书,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色清晰,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整体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的追求可见一斑,他们显然懂得如何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使得即便是最专业的学术内容,也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关于植物演化和分类学的深入探讨,那些复杂的遗传学概念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让我对物种形成的过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作者对于不同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梳理得极其细致,每一步推导都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讨论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分类问题时,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书中涉及的各种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也极其到位,即便是对于不常接触的植物类型,也能通过文字勾勒出清晰的形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求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涉及古植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章节。这本书绝非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消化其中的信息,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一种对生命多样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构建植物分类体系的哲学思考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物种名称和它们的划分标准,更是在探讨“物种”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当前分类学面临的挑战。作者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和整合,没有盲目追随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力求建立一个既符合当前科学认知,又具有前瞻性的分类框架。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被完全解决的“拟种”或“复合种”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一种审慎而负责任的科学态度。这种超越简单描述的深度,让这本书从众多参考资料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本引发思考的学术著作。它引导我思考,我们如何用最准确的语言去定义和框定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被其中大量的拉丁文术语和复杂的分类层级感到了一丝畏惧。它显然不是为入门级读者准备的,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才能顺畅阅读。然而,一旦适应了它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严谨性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的基石。全书的结构组织得极为清晰,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完善,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星。无论是查找某个属的全部已知种,还是核对某个旧有名称的现行有效性,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这种工具书的属性,使得它在学术研究和实际鉴定工作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是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