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效华、杨永编著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卷 植物种子植物Ⅰ)》收录了中国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基部类群和部分单子叶植物共50科419属,3328种, 其中1562种(46.9%)为中国特有,96种(2.9%)为外 来植物。每一种的内容包括中文名、学名和异名及原 始发表文献、**外分布等信息。
本书可作为中国植物分类系统学和多样性研究的 基础资料,也可作为环境保护、林业、医学等从业人 员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总序
植物卷前言
本册编写说明
参考文献与主要参考网站
裸子植物GYMNOSPERMS
1.苏铁科Cycadaceae
2.银杏科Ginkgoaceae
3.买麻藤科Gnetaceae
4.麻黄科EDhedraceae
5.松科Pinaceae
6.南洋杉科Araucafiaceae
7.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8.金松科Sciadopityaceae
9.柏科Cupressaceae
10.红豆杉科Taxaceae
被子植物ANGIOSPERMS
1.莼菜科Cabombaceae
2.睡莲科Nymphaeaceae
3.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4.三白草科Saururaceae
5.胡椒科Piperaceae
6.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7.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8.木兰科Magnoliaceae
9.番荔枝科Annonaceae
10.蜡梅科Calycanthaceae
11.莲叶桐科Hemandiaceae
12.樟科Lauraceae
13.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
14.菖蒲科Acoraceae
15.天南星科Araceae
16.岩菖蒲科Tofieldiaceae
17.泽泻科Alismataceae
18.花蔺科Butomaceae
19.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20.冰沼草科Scheuchzefiaceae
21.水蕹科Aponogetonaceae
22.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
23.大叶藻科Zosteraceae
24.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25.波喜荡科Posidoniaceae
26.川蔓藻科Ruppiaceae
27.丝粉藻科Cymodoceaceae
28.无叶莲科Petros**iaceae
29.肺筋草科Nartheciaceae
30.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
31.薯蓣科Dioscoreaceae
32.霉草科Tfiuridaceae
33.翡若翠科Velloziaceae
34.百部科Stemonaceae
35.露兜树科Pandanaceae
36.藜芦科Melanthiaceae
37.秋水仙科Colchicaceae
38.菝葜科Smilacaceae
39.白玉簪科Corsiaceae
40.兰科Orchidaceae
中文名索引
学名索引
阅读这本关于植物种类的专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信息量的庞大和对地方性知识的强调。虽然是国家层面的物种名录,但其中对于一些特有种的描述,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亲自走访了每一个生境。从果实的成熟期到叶片边缘的细微锯齿差异,再到不同生境下的生活史策略,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对于野外工作者或者植物爱好者来说,这些信息无疑是极其宝贵的“野外生存指南”。它强迫我走出书房,去留意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细微差别。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观察视野,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和专业的目光去审视身边的自然环境,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被其中大量的拉丁文术语和复杂的分类层级感到了一丝畏惧。它显然不是为入门级读者准备的,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才能顺畅阅读。然而,一旦适应了它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严谨性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的基石。全书的结构组织得极为清晰,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完善,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星。无论是查找某个属的全部已知种,还是核对某个旧有名称的现行有效性,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这种工具书的属性,使得它在学术研究和实际鉴定工作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是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资料。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关于植物演化和分类学的深入探讨,那些复杂的遗传学概念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让我对物种形成的过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作者对于不同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梳理得极其细致,每一步推导都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讨论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分类问题时,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书中涉及的各种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也极其到位,即便是对于不常接触的植物类型,也能通过文字勾勒出清晰的形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求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涉及古植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章节。这本书绝非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消化其中的信息,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一种对生命多样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科学文献集,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些精细的植物手绘图,每一笔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线条流畅,比例精确,即便是微小的花蕊结构也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至关重要。相较于许多只有黑白照片的参考书,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色清晰,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整体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的追求可见一斑,他们显然懂得如何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使得即便是最专业的学术内容,也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构建植物分类体系的哲学思考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物种名称和它们的划分标准,更是在探讨“物种”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当前分类学面临的挑战。作者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和整合,没有盲目追随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力求建立一个既符合当前科学认知,又具有前瞻性的分类框架。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被完全解决的“拟种”或“复合种”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一种审慎而负责任的科学态度。这种超越简单描述的深度,让这本书从众多参考资料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本引发思考的学术著作。它引导我思考,我们如何用最准确的语言去定义和框定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