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捲植物種子植物Ⅰ)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捲植物種子植物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效華楊永 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種子植物
  • 中國生物多樣性
  • 物種名錄
  • 植物分類學
  • 生物學
  • 植物誌
  • 中國植物
  • 植物資源
  • 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哈爾濱齣版社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
ISBN:9787030446619
商品編碼:26247129228
齣版時間:2015-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捲植物種子植物Ⅰ)
  • 作者:編者:金效華//楊永
  • 定價:158
  • 齣版社:科學
  • ISBN號:978703044661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6-01
  • 印刷時間: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
  • 頁數:372
  • 字數:0.762韆字

內容提要

金效華、楊永編著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捲 植物種子植物Ⅰ)》收錄瞭中國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基部類群和部分單子葉植物共50科419屬,3328種, 其中1562種(46.9%)為中國特有,96種(2.9%)為外 來植物。每一種的內容包括中文名、學名和異名及原 始發錶文獻、**外分布等信息。
     本書可作為中國植物分類係統學和多樣性研究的 基礎資料,也可作為環境保護、林業、醫學等從業人 員及高等院校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總序
植物捲前言
本冊編寫說明
參考文獻與主要參考網站
裸子植物GYMNOSPERMS
1.蘇鐵科Cycadaceae
2.銀杏科Ginkgoaceae
3.買麻藤科Gnetaceae
4.麻黃科EDhedraceae
5.鬆科Pinaceae
6.南洋杉科Araucafiaceae
7.羅漢鬆科Podocarpaceae
8.金鬆科Sciadopityaceae
9.柏科Cupressaceae
10.紅豆杉科Taxaceae
被子植物ANGIOSPERMS
1.蒓菜科Cabombaceae
2.睡蓮科Nymphaeaceae
3.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4.三白草科Saururaceae
5.鬍椒科Piperaceae
6.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7.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8.木蘭科Magnoliaceae
9.番荔枝科Annonaceae
10.蠟梅科Calycanthaceae
11.蓮葉桐科Hemandiaceae
12.樟科Lauraceae
13.金粟蘭科Chloranthaceae
14.菖蒲科Acoraceae
15.天南星科Araceae
16.岩菖蒲科Tofieldiaceae
17.澤瀉科Alismataceae
18.花藺科Butomaceae
19.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
20.冰沼草科Scheuchzefiaceae
21.水蕹科Aponogetonaceae
22.水麥鼕科Juncaginaceae
23.大葉藻科Zosteraceae
24.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25.波喜蕩科Posidoniaceae
26.川蔓藻科Ruppiaceae
27.絲粉藻科Cymodoceaceae
28.無葉蓮科Petros**iaceae
29.肺筋草科Nartheciaceae
30.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
31.薯蕷科Dioscoreaceae
32.黴草科Tfiuridaceae
33.翡若翠科Velloziaceae
34.百部科Stemonaceae
35.露兜樹科Pandanaceae
36.藜蘆科Melanthiaceae
37.鞦水仙科Colchicaceae
38.菝葜科Smilacaceae
39.白玉簪科Corsiaceae
40.蘭科Orchidaceae
中文名索引
學名索引


繁花與根係:中國北方溫帶森林生態係統演變史 作者: 張文傑、李宏偉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圖書簡介 《繁花與根係:中國北方溫帶森林生態係統演變史》是一部聚焦於中國北方地區,特彆是東北地區和華北北部山地,長達數韆年乃至更長時間尺度上溫帶森林生態係統動態變化及其驅動機製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本書摒棄瞭傳統的植物區係分類視角,轉而采用生態學、地質學、氣候學和考古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閤研究方法,旨在構建一幅宏大而精細的北方森林生態記憶圖譜。 全書結構清晰,分為七大部分,共計二十餘萬字,輔以大量原始數據圖錶、高分辨率古氣候重建模型圖以及野外樣地監測數據。 第一部分:北方溫帶森林的基石與邊界(約25000字)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地理範圍——以大興安嶺南段、長白山脈及燕山山脈為核心的中國北方溫帶區域。重點闡述瞭該區域在全球氣候帶中的獨特地位,即處於寒溫帶與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與西伯利亞高壓係統的交匯地帶。 詳細梳理瞭第四紀冰期-間冰期以來,該區域主要氣候要素(如年均溫、降水格局、季風強度)的變化軌跡。通過分析湖泊沉積物中的花粉記錄、矽藻化石以及孢子組閤,重建瞭末次盛冰期(LGM)以來,北半球中緯度森林帶的南北擺動和擴張收縮過程。著重討論瞭“冰緣避難所”理論在解釋中國北方特有物種區係演化中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第二部分:史前植被的碳同位素指紋(約300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古植被的構成及其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團隊利用高精度碳同位素分析技術($delta^{13}C$)對多個代錶性濕地和泥炭地剖麵進行瞭分析。 C3/C4植物比例的變遷: 詳細展示瞭在全新世早期(約10,000年前)到中晚期(約5,000年前),以溫帶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的C3植被如何逐步取代早期的草原化或稀疏灌叢植被。 主要優勢種群的更替: 結閤孢粉學數據,揭示瞭長白山北坡地區落葉鬆(Larix spp.)與冷杉(Abies spp.)在不同氣候階段的優勢地位轉換,以及樺木(Betula spp.)和楊樹(Populus spp.)作為先鋒樹種在乾擾後快速恢復的生態學特徵。 古土壤分析: 通過對不同地質年代古土壤中殘留有機質的分析,間接推斷瞭當時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植被類型的耦閤關係。 第三部分:人類活動對森林格局的塑造(約35000字) 這是本書最具爭議和創新性的部分之一。作者引入瞭考古學、人類世概念以及區域曆史地理學資料,量化瞭人類社會發展對北方森林結構和物種分布的影響。 早期農業擴散的影響: 探討瞭距今5000年至3000年間,新石器時代農業(粟作、黍作)的邊緣擴張如何導緻森林前緣的退縮和邊緣效應的增強。 金屬時代(青銅/鐵器): 重點分析瞭中原王朝嚮東北和華北北部擴張過程中,因冶金、燒炭、防禦工程(如長城沿綫)導緻的局部森林砍伐高峰期,並利用同位素測年技術確定瞭這些破壞事件的時間節點。 近現代的采伐壓力: 詳細對比瞭清代“禁山令”的實際效果與近代工業化采伐的破壞強度。通過遙感影像與曆史地圖的疊閤分析,精確勾勒齣近一百年來人工林(如赤鬆、落葉鬆純林)替代天然次生林的景觀轉變。 第四部分:水文循環與森林反饋機製(約25000字) 本部分聚焦於氣候變化、水文條件與森林生態係統之間的復雜反饋迴路。 蒸散發的季節性差異: 基於渦度協方差塔數據和長時間序列的衛星遙感反演,量化瞭長白山次生林和原始林在夏季和鼕季的實際蒸散量差異,並將其與區域降水有效性(P/PET)關聯起來。 土壤凍融與根係活動: 針對北方地區特有的季節性凍土現象,研究瞭凍融循環對土壤水分有效性、養分釋放速率以及細根死亡率的影響。分析瞭深根係(如冷杉、鬍桃楸)應對極端低溫的生理適應機製。 小氣候的維持: 通過跨尺度模型模擬,展示瞭茂密的森林冠層如何通過增加地錶粗糙度、改變地錶反照率,從而有效地維持瞭區域內的相對濕度和氣溫緩衝帶,尤其在乾旱年份。 第五部分:生物多樣性的時空熱點(約20000字) 本書將“物種”視為生態係統演變的指示劑,而非單純的分類單元。 特有種的冰緣起源: 識彆並分析瞭生長在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高海拔地區的部分特有植物種群(如高山杜鵑、特定的莎草科物種),利用分子鍾數據推斷其分化事件與末次冰期的關係。 昆蟲-植物互作網絡: 研究瞭北方森林主要傳粉昆蟲群落(如特定種類的熊蜂和蛾類)的分布格局,並評估瞭氣候變暖對關鍵傳粉事件時間錯配(Phenological Mismatch)的風險。 關鍵種的缺失: 側重探討大型植食動物(如梅花鹿、野豬在曆史上的分布和密度變化)對林下植被結構(如草本層和幼樹密度)的調控作用,並討論瞭當前保護區內大型動物迴歸對森林演替的潛在影響。 第六部分:未來情景模擬與不確定性評估(約30000字) 基於前述曆史數據和過程模型(如LPJ-GUESS、MAESTRO),本部分對未來北方森林生態係統進行瞭前瞻性分析。 氣候變暖的閾值效應: 模擬瞭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年均溫和乾旱指數超過特定閾值時,優勢樹種(如紅鬆、水麯柳)的潛在替換率。結果顯示,在極端情景下,現有針闊混交林將麵臨嚮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快速轉型的壓力。 火災頻率與強度: 結閤古火記錄和未來閃電頻率預測,評估瞭未來森林火災(特彆是高強度地錶火和冠火)的發生概率及其對碳釋放和種子萌發的雙重影響。 不確定性量化: 誠實地指齣瞭當前模型在預測極端天氣事件(如極端熱浪)和土壤深層水分變化方麵的局限性,並提齣需要結閤長期生態係統研究站(LTER)的數據來縮小不確定區間。 第七部分: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學基礎(約10000字) 最後一部分將曆史與未來的研究發現轉化為區域生態管理和政策製定的科學依據。強調瞭保護具有完整曆史演替記錄的“參考林”的重要性,並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功能而非單一物種的保護策略,尤其關注北方森林作為區域碳匯和水源涵養地的核心價值。 --- 本書特點: 1. 時間跨度宏大: 首次將史前(第四紀)到現代的動態變化置於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內。 2. 多學科整閤: 深度融閤瞭古氣候學、同位素地球化學、考古學和生態係統建模等前沿技術。 3. 聚焦驅動力: 明確區分瞭構造運動、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這三大尺度驅動力對北方森林景觀的相對貢獻。 4. 數據詳實: 提供瞭大量未曾公開發錶的野外樣地監測數據和高分辨率古環境重建麯綫。 本書是生態學、地理學、古環境科學以及林業資源管理領域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也為關注中國北方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者提供瞭堅實的科學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科學文獻集,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那些精細的植物手繪圖,每一筆都充滿瞭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綫條流暢,比例精確,即便是微小的花蕊結構也描繪得栩栩如生,這對於理解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至關重要。相較於許多隻有黑白照片的參考書,這種高質量的視覺呈現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裝幀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紙張的厚度適中,墨色清晰,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損壞。整體來看,齣版方在細節上的追求可見一斑,他們顯然懂得如何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並將其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給讀者。這種對形式美的追求,使得即便是最專業的學術內容,也變得賞心悅目起來。

評分

閱讀這本關於植物種類的專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信息量的龐大和對地方性知識的強調。雖然是國傢層麵的物種名錄,但其中對於一些特有種的描述,細節豐富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親自走訪瞭每一個生境。從果實的成熟期到葉片邊緣的細微鋸齒差異,再到不同生境下的生活史策略,都被細緻地記錄下來。對於野外工作者或者植物愛好者來說,這些信息無疑是極其寶貴的“野外生存指南”。它強迫我走齣書房,去留意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細微差彆。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切換,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觀察視野,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加審慎和專業的目光去審視身邊的自然環境,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關於植物演化和分類學的深入探討,那些復雜的遺傳學概念和分子生物學證據,讓我對物種形成的過程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作者對於不同植物類群的親緣關係梳理得極其細緻,每一步推導都充滿瞭嚴謹的邏輯性,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尤其是在討論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分類問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引用瞭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齣瞭令人信服的見解。書中涉及的各種形態學特徵的描述也極其到位,即便是對於不常接觸的植物類型,也能通過文字勾勒齣清晰的形象。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資料,以求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涉及古植物學和生物地理學的章節。這本書絕非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消化其中的信息,但最終的迴報是豐厚的——一種對生命多樣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坦率地說,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被其中大量的拉丁文術語和復雜的分類層級感到瞭一絲畏懼。它顯然不是為入門級讀者準備的,需要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纔能順暢閱讀。然而,一旦適應瞭它的節奏,就會發現這種嚴謹性是確保信息準確無誤的基石。全書的結構組織得極為清晰,索引係統做得非常完善,這對於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信息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救星。無論是查找某個屬的全部已知種,還是核對某個舊有名稱的現行有效性,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答案。這種工具書的屬性,使得它在學術研究和實際鑒定工作中,具備瞭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是案頭必備的權威參考資料。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構建植物分類體係的哲學思考方麵,錶現得尤為齣色。它不僅僅羅列瞭物種名稱和它們的劃分標準,更是在探討“物種”這個概念本身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當前分類學麵臨的挑戰。作者對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瞭批判性的迴顧和整閤,沒有盲目追隨任何一傢之言,而是力求建立一個既符閤當前科學認知,又具有前瞻性的分類框架。特彆是對於那些尚未被完全解決的“擬種”或“復閤種”的處理方式,展現瞭一種審慎而負責任的科學態度。這種超越簡單描述的深度,讓這本書從眾多參考資料中脫穎而齣,成為瞭一本引發思考的學術著作。它引導我思考,我們如何用最準確的語言去定義和框定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