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音乐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尘封多年的早期珍贵影像集。
百余幅尘封多年的珍贵图片,一流摄影师镜头中的民谣与青春。
该系列照片使用粗颗粒的黑白胶片拍摄,为精准呈现胶片质感,全书采用157克铜版纸四色印刷。16开超大尺寸,复古精装,为收藏甄选。
赠送鲍勃?迪伦du jia纪念海报,再现民谣的年轻面孔
本书是特德?罗素关于鲍勃?迪伦的摄影集,与克里斯?默里合作出版,多洛万作序。
特德?罗素是美国ding jian摄影师,为众多知名杂志供图。在机缘巧合下,罗素在20世纪60年代初,数度为日后蜚声国际的鲍勃?迪伦拍下组照:在演出中、在公寓里、在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颁奖现场上……这批照片此后沉眠了三十多年(其中一些从未公开发表),才最终收入此书,重见天日。
照片的拍摄,正值在纽约格林尼治村闯荡的鲍勃?迪伦开始自己写歌、崭露头角的起步时期。除了演出现场上口琴配吉他的经典造型,罗素更别具视角地摄下了迪伦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脱地躺在床上悠然拨弄吉他,在打字机上敲打歌词,与当时女友苏西?罗托洛甜蜜互动,与友人一起练琴……在罗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后百变的迪伦极为本真自然的状态,定格了他追逐音乐梦想、无所拘束的青春岁月,直观地告诉人们一些撼动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的环境中孕育的,为未来大师鲍勃?迪伦这一青春生涩阶段留下了zui为珍贵的图像记录。有趣的是,部分照片的一角,还映入了迪伦房中悬挂的中国书法,显露出迪伦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对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颁奖现场的拍摄,则折射出了迪伦关注社会问题、独立思考的一面。
除了出色的影像,罗素还在本书中记述了拍摄迪伦的奇妙机缘,回忆了他所见到的年轻迪伦。克里斯?默里则为罗素写下小传,记录这位一流摄影师的成长之路,书中亦收录了相关的珍贵照片。
特德?罗素,美国摄影师,作品发表于《生活》《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纽约》等众多国外知名杂志。
序 多诺万
前言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介绍 鲍勃?迪伦的梦
说实话,我平时并不算是一个特别狂热的粉丝,但对于鲍勃·迪伦,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他的音乐有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触及到人心最深处的情感,那种带着些许疏离感,又饱含着深刻洞察力的嗓音,总能让我回味无穷。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他创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961-1964年的纽约,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年代,一个摇滚乐、民谣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变革、思想碰撞的时代。我想,迪伦的影像集,一定会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以及他如何在这个环境中汲取养分,成长为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我尤其想看到那些能够展现他与当时纽约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瞬间的照片,那种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如何用音乐影响世界的故事,总是令人着迷。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身上散发出的“年代感”深深吸引了。那种略带复古的设计,加上鲍勃·迪伦那张标志性的、充满故事感的面庞,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1961-1964年的纽约,听起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而能够通过珍贵的影像集来回顾这段历史,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捕捉到迪伦真实生活状态的照片,比如他在创作时的专注,他在舞台上的激情,或者是在纽约街头巷尾,捕捉灵感的瞬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展现他的肖像,更能通过这些影像,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纽约的独特气息,感受到迪伦在那段时期所经历的一切,他的成长,他的思考,他的音乐是如何在这座城市里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绚烂的花朵。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而鲍勃·迪伦的音乐,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无比的惊喜。1961年到1964年,这四年对于迪伦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他在纽约这个孕育了无数传奇的城市里,一点点磨砺自己,塑造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时期。我非常好奇,那些照片会以怎样的角度,展现出他当时的创作状态?是他在狭小的公寓里,面对着堆积如花的歌词,沉思作曲的模样?还是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与朋友们激辩,分享音乐灵感的瞬间?又或者是他在街头巷尾,捕捉着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将其融入到他的歌声中?我期待的是,这些影像能够传递出一种真实的力量,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情感,让我感受到一个鲜活的、尚未被大众过分定义的迪伦。光是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巨大的热情。
评分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怀旧的、略带沧桑感的黑白照片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鲍勃·迪伦,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传奇色彩,而“纽约:1961—1964”这个时间跨度,更是让人好奇那个时代的纽约,以及迪伦在这个时代留下的足迹。海报的赠送更是锦上添花,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瞬间提升。我尤其喜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空气,闻到旧书特有的味道。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舒服,文字和图片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和情感体验。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影集,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艺术家初露锋芒时的青涩与坚定,以及那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纽约。那些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时代的印记。光是想到那些未曾谋面的珍贵影像,就已经让我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沉浸在迪伦的影像世界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以来沉醉于鲍勃·迪伦音乐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1961年至1964年,这四年是迪伦音乐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奠基时期,他在这段时间里,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逐渐蜕变成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和音乐革新者。而“纽约”这个城市,更是他音乐灵感的宝库,是无数故事发生的舞台。我迫切地想要通过这本书中的珍贵影像,去探寻那些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场景,激发了他创作出那些影响深远的歌曲?他在纽约的哪些角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们,有着怎样的交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希望这些影像能够唤醒我内心的共鸣,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迪伦的创作激情,理解他音乐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