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长时间换一次手机?多长时间升级一次电脑硬件?
那些被你淘汰的东西都到哪儿去了?
全球超过一亿人观看的同名短片完整记录
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
开采资源→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丢弃处理
《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如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般发人深省
书名: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定价:59.9元
作者:(美)雷纳德 著,范颖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213059636
页码:29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前 言 森林去哪儿了
第1章 开采资源,原料从哪里来
要生产出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东西,就要先拿到制造它们的原料,地球资源承载了我们大部分需求。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探讨地球资源的分类,为了简便起见,我把它们分为类:树木、水和岩石。要想得到它们,就得动手开采……这是的方法!
第2章 生产制造,毒物进,毒物出
所有独立的原料,在使用了大量能源的加工过程中混合在一起后,就变成了东西。化学家将分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聚合物,它能让东西变得更坚硬、更有弹性、更软、更粘、更光滑、更吸水、更耐用,或是能够防火、防虫、防水……但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它们会对健康和地球造成什么影响一无所知。
第3章 销售配送,是谁在埋单
在以前,销售配送是一件常简单的事。而如今,几乎每个人都能用上在地球另一端生产的东西。东西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环游全球,我们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得到各种颜色和款式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大背景下,各种配送方式不断得到完善。
第4章 消费使用,你能买到快乐吗
在消费者从一长串的选择清单中做出抉择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在围着她打转。在她用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换来一件东西时,内心会涌起一股掌控的欲望。无论是为了满足需要,还是为了改变坏心情,或者只是一时兴起——也许三者皆有,总之,“当处境艰难时,坚强的人就会去购物”。
第5章 丢弃处理,一场大灾难
有意思的是,一旦商店里的那些“宝贝”成为东西,它就开始丧失它在我们心中的价值。“房子基本上就是垃圾处理中心。”喜剧演员杰里 西菲尔德说道。他指出,“车库”(garage)和“垃圾”(garbage)这两个词一定是有某种关联的,因为几乎每件进入前者的东西都会变成后者。
结语 用更少的东西打造更好的生活
人们往往会担心,如果要重新改写《东西的故事》,就要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我们担心改写会造成像制造业工作流失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也担心如果没有一次性瓶罐,生活会变得不方便这种小问题。一些人担心如果我们从过去以增长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换到远离生产大量东西的模式,会降低生活品质,也许还会让我们退化成山顶洞人。
附录1 改善环境,政府应该做什么
附录2 改善环境,个人可以做什么
附录3 一封写给PVC商和生产商的信
说文解字
译者后记
内容推荐
你多长时间换一次手机?多长时间升级一次电脑硬件?那些被你淘汰的东西都到哪儿去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开采资源、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以及丢弃处理。本书从这5个环节出发,向读者展示了每一件东西所必经的各个阶段,期间的故事发人深省。
1杯咖啡=136升水,1枚戒指=10吨废料,1吨纸张=98吨原材料。这本书如同《寂静的春天》,不但会改变我们的想法,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系统下,在一味担心经济增长衰退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我们身边的商品。消费者没有错,生产者也没有错,但是事情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了解东西背后的故事,就是改变的契机。
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
l 著名环保人士,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
l 点击量高的环保短片《东西的故事》制片人,跑遍全球40余个国家,历经25年,走访数百家工厂和垃圾场,调查环境问题和生态可持续性问题。
l 国际全球化论坛及全球焚化炉替代方案联盟的现任理事,曾任草根回收网络、环境健康基金、全球绿色基金印度分会、全球绿色和平组织印度分会理事。
l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在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得城市及区域规划硕士学位。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细节充满好奇的人,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读物,也不是说教式的哲学探讨,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联想到自己家里的某些物品,然后恍然大悟。比如,书中对一件服装从设计到最终进入回收渠道的描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衣柜里那些闲置的衣服。我开始思考,当初购买它的原因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死期”的。这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将书中的观点内化。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世界。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次翻开,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角度,他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物品的单一生命周期,而是将它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对一种包装材料的分析,可以延伸到全球的环保政策,以及消费者的行为模式。这种跨领域的连接,让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使用物品,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理解它们,去思考它们的存在和消亡是如何影响着我们自身。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框架,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身边那些再平凡不过的物品,竟然也隐藏着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我过去从未想过,从一件T恤的棉花生长、工厂的加工,到被摆上货架,再到我手中,最终可能被丢弃,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不仅仅是物质的转移,更是背后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以及科技、文化、经济的交织影响。我记得书中描绘的某个小物件,它的设计理念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它的制造过程又运用了最新的3D打印技术。这种古今结合,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制造”这件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东西的故事”这个标题吸引的,觉得会是关于物品的趣闻轶事。但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是隐藏在物品背后的“思维方式”。作者巧妙地将物品的“生死”过程,与人类的认知、创新、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提到一个产品的迭代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消费心理的引导,以及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生”与“死的辩证法”,在物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思维的“升级”,它让我看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理解这些道理,正是我们发现改变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消费至上的时代,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接收着各种信息,然后随波逐流地购买、使用,却很少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作者通过对一件件物品“生”与“死”的细致描摹,深刻揭示了隐藏在物品背后的复杂体系。比如,一件看似简单的电子产品,它的背后可能涉及到全球供应链的运作,以及环境资源的消耗。当我们习惯了“一次性”消费,习惯了对过时物品的漠视,我们可能已经忽略了对这些物品的“生命周期”的尊重,也忽略了它们所承载的价值和可能带来的改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探究事物更深层的逻辑,去思考我们与物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