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緊扣迎接、學習、宣傳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這一主題,從黨代會這個特定的角度迴顧黨的曆史。每次黨代會選取若乾個有曆史價、引發讀者興趣且體現新黨史研究成果的話題加以解讀。這些問題彼此獨立成篇,聯係在一起又可展現每屆黨代會的全貌。書中還使用瞭一些首次披露和發現的珍貴史料,圖文並茂再現我們黨發展壯大的光輝曆史。作為一本黨史通俗讀物,本書政治性與可讀性兼備,使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對曆次黨代會、對黨的發展曆程有一個比較立體全麵的認知。
作者簡介:
李穎,女,法學博士。現任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員,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中共黨史學會黨的建設史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目錄:
中國共産黨第yi次全國代錶大會
為何黨的誕生紀念日定為7月1日
一大的13位代錶是怎麼推選齣來的
為什麼黨的主要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都沒有參加一大
zui年輕的一大代錶纔19歲
一大中就有所謂“‘左’和‘右’兩種傾嚮”嗎
一大曾熱烈爭論共産黨員能不能“當官”的問題
一大上海會議期間中途闖入會場的中年男子到底是什麼人
一大zui後一天會議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
在中央局選舉中劉仁靜投瞭主要論爭對象李漢俊一票
國傢主席、烈士、被判死刑的漢奸……一大代錶的迥異人生
持續90餘年的未解之謎:有關一大閉幕日期的研究和爭論
中國共産黨第二次全國代錶大會
二大在全國人民麵前第yi次提齣瞭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綱領
個人迴憶與檔案記載相左:毛澤東是否參加瞭
二大仍是個謎
二大改變瞭一大提齣的“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
關係”的主張
黨的曆史上第yi部正式黨章誕生
二大創造瞭黨的曆史上至少八個“第yi”
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錶大會
三大為何選址廣州
近半個世紀無從查證的三大會址終被確認
三大代錶的分區推選和秘密赴粵
關於國共閤作的議決案僅以5票優勢通過
陳獨秀公開批評自己和張國燾
三大毛澤東第yi次進入黨的中央領導核心層
張國燾落選三屆中央委員
三大修改通過的黨章首次規定新黨員有候補期及
黨員可以“自請齣黨”
中國共産黨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
四大第yi次提齣無産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
四大代錶憶趣事
四大第yi次將支部明確為黨的基本組織
四大與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中國共産黨第五次全國代錶大會
五大召開的第二天,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
被蔣介石通緝的共産黨“首要分子”齊聚武漢
“和藹可親”的瞿鞦白和“沉默寡言”的蔡和森
帶頭嚮陳獨秀“開炮”
遭到嚴厲批評的陳獨秀為何仍連任黨的總書記
選舉産生黨的曆史上第yi個中央紀律檢查機構
瞿鞦白夫人楊之華主動嚮大會提齣不當中央委員
五大的貢獻與局限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配上工整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原本對這類題材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會是枯燥的理論堆砌,但翻開後纔發現,作者在敘事上頗有章法。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宏大的結論,而是選擇瞭從一些微小的側麵切入,比如某次會議的會場布置、代錶們的穿著打扮,甚至是會前會後的瑣碎交流。這些細節像是老電影裏的特寫鏡頭,雖然看似不起眼,卻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真實氛圍。特彆是對一些關鍵人物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的內心掙紮和決策過程的描摹,寫得十分細膩。我能想象到那些起草文件的人在燈下伏案的場景,筆尖與紙張摩擦的聲音仿佛都能穿透曆史的塵埃。這種處理方式,讓冰冷的文獻和文件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刻闆符號,更像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隻是時間軸拉得更長遠瞭一些。讀完這一部分,我對那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為什麼”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因為那些“是什麼”的背後,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努力和糾結構成的。
評分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在於對“漸進式改革”有瞭全新的、微觀層麵的認知。我們習慣於將曆史事件視為一個個孤立的、涇渭分明的“點”,但這本書通過對曆屆黨代會細節的梳理,展現瞭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那種“量變到質變”的復雜性。它揭示瞭許多重大決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而麯摺的內部討論、試點、修正、再推廣的過程。作者特彆擅長描繪那些“微妙的妥協”,即在不同利益集團或思想路綫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使得曆史車輪得以繼續嚮前。這讓我明白,重大的曆史進步往往不是一場酣暢淋灕的勝利,而是在不斷的拉鋸和試探中達成的階段性成果。這種對過程的細緻還原,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國傢治理復雜性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認知,而是擁有瞭三維的立體感。
評分說實話,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史料的挖掘深度令人嘆服。這不是那種靠著主流敘事拼接起來的“二手貨”,而是能明顯看齣作者下瞭苦功夫去查閱瞭大量的原始檔案和地方誌。特彆是涉及到一些爭議性比較大的曆史轉摺點,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謹慎和客觀。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像一個公正的記錄者,將不同派係的觀點、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最終拍闆的關鍵因素並置呈現。這種“白描”的手法,給瞭讀者極大的解讀空間。我特彆欣賞他對會議間隙那些“非正式”討論的記錄,比如茶歇時某位領導和技術專傢的私下交談,這些看似閑筆的片段,往往是理解政策走嚮的“密碼”。這種細節的捕捉能力,使得整本書的信服力大大增強。它不像有些曆史讀物那樣給人一種“標準答案”的壓迫感,反而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讀者共同走進那個特定時空的現場,親自去感受和判斷。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用“剋製中的澎湃”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沒有使用那種煽情、誇張的辭藻去渲染氣氛,語言本身是樸素而準確的,大量使用專業術語和官方錶述,這本該是枯燥的,但作者的功力在於,他總能在這些看似平淡的語句中,嵌入一份對時代脈搏的深刻洞察。比如在描述某一屆大會通過某項關鍵決議時,他可能隻用瞭短短幾句話,描述瞭錶決的結果和主席颱上的神情,但正是這種“惜墨如金”,反而讓那個瞬間的重量感被放大到瞭極緻。我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近乎工程師的嚴謹態度去處理這些曆史材料,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精確計算的,不允許有多餘的冗餘。這種冷靜的敘述,反而比熱烈的贊美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它把評判權完全交給瞭讀者,讓曆史本身去發齣最真實的聲音。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初看之下似乎鬆散,但細品之下,處處都是伏筆和呼應。它不像那種綫性敘事的傳記,而是采用瞭主題式推進的結構,時不時地會跳躍時間綫,將早年某個提議與十幾年後的最終落地進行對比。這種跳躍感,初讀時可能會讓人略感不適應,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時間綫索。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作者的用意——他想強調的是曆史的“延續性”與“變異性”。比如,某次代錶大會上提齣的一個關於經濟發展的初步設想,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議中是如何被修正、被擱置、最終又以何種麵貌復活的,這種對比讓曆史的軌跡變得清晰可見。我個人認為,作者在構建這個宏大時間框架時,花費瞭大量精力來確保不同章節之間的邏輯鏈條是嚴絲閤縫的,這對於一本涉及跨度如此之大的曆史書來說,是極其不易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