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

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颖 著
图书标签:
  • 党史
  • 中国共产党
  • 党代会
  • 历史
  • 政治
  • 政治史
  • 中共历史
  • 中国政治
  • 重大历史事件
  • 党的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锐凡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ISBN:9787509909256
商品编码:2659857032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迎接、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主题,从党代会这个特定的角度回顾党的历史。每次党代会选取若干个有历史价、引发读者兴趣且体现新党史研究成果的话题加以解读。这些问题彼此独立成篇,联系在一起又可展现每届党代会的全貌。书中还使用了一些首次披露和发现的珍贵史料,图文并茂再现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作为一本党史通俗读物,本书政治性与可读性兼备,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对历次党代会、对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认知。

作者简介:

李颖,女,法学博士。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党的建设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目录:

中国共产党第yi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何党的诞生纪念日定为7月1日
一大的13位代表是怎么推选出来的
为什么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没有参加一大
zui年轻的一大代表才19岁
一大中就有所谓“‘左’和‘右’两种倾向”吗
一大曾热烈争论共产党员能不能“当官”的问题
一大上海会议期间中途闯入会场的中年男子到底是什么人
一大zui后一天会议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在中央局选举中刘仁静投了主要论争对象李汉俊一票
国家主席、烈士、被判死刑的汉奸……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
持续90余年的未解之谜:有关一大闭幕日期的研究和争论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yi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纲领
个人回忆与档案记载相左:毛泽东是否参加了
二大仍是个谜
二大改变了一大提出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
关系”的主张
党的历史上第yi部正式党章诞生
二大创造了党的历史上至少八个“第yi”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大为何选址广州
近半个世纪无从查证的三大会址终被确认
三大代表的分区推选和秘密赴粤
关于国共合作的议决案仅以5票优势通过
陈独秀公开批评自己和张国焘
三大毛泽东第yi次进入党的中央领导核心层
张国焘落选三届中央委员
三大修改通过的党章首次规定新党员有候补期及
党员可以“自请出党”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大第yi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四大代表忆趣事
四大第yi次将支部明确为党的基本组织
四大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大召开的第二天,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被蒋介石通缉的共产党“首要分子”齐聚武汉
“和蔼可亲”的瞿秋白和“沉默寡言”的蔡和森
带头向陈独秀“开炮”
遭到严厉批评的陈独秀为何仍连任党的总书记
选举产生党的历史上第yi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
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主动向大会提出不当中央委员
五大的贡献与局限


《百年回响: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大事记》 本书并非对党代会召开前后诸多“细节”的罗列,也非对每一届党代会内部讨论过程的还原。它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政治生活核心节点的宏大叙事,旨在梳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所确立的重大历史方位、战略决策、理论创新以及人事更迭,从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挑战以及应对之道。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的石库门,中国革命的历史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每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如同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方向的校准,一次力量的集结。它们不仅仅是党内的一次集会,更是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里程碑。 早期探索与救亡图存(一大至七大) 在党的初创时期,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伴随着艰辛与危险。从上海的秘密会议到广州的革命风暴,再到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每一次大会都凝聚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沉思考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确定了党的名称、纲领和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大会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开启了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新航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 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初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准备,为国民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 提出了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参加革命,并强调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对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未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革命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 在莫斯科召开,确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总方针,强调了党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为党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系统地总结了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是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代表大会的任务转向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党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 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及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召开,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的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78年): 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代表大会成为总结改革成就、部署未来发展、调整党和国家战略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届大会都深刻回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引领中国迈向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 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体制目标,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 提出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 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 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 提出中国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征程。 《百年回响: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大事记》正是通过这样一条历史主线,回溯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进行的艰辛探索、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本书并非琐碎的“细节”汇集,而是对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进行宏观梳理,聚焦于大会所代表的时代方位、所确立的战略方向、所形成的理论创新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全国代表大会上实现自我革新和发展。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的梳理,帮助读者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工整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原本对这类题材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在叙事上颇有章法。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选择了从一些微小的侧面切入,比如某次会议的会场布置、代表们的穿着打扮,甚至是会前会后的琐碎交流。这些细节像是老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真实氛围。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内心挣扎和决策过程的描摹,写得十分细腻。我能想象到那些起草文件的人在灯下伏案的场景,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音仿佛都能穿透历史的尘埃。这种处理方式,让冰冷的文献和文件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符号,更像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只是时间轴拉得更长远了一些。读完这一部分,我对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为什么”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因为那些“是什么”的背后,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努力和纠结构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初看之下似乎松散,但细品之下,处处都是伏笔和呼应。它不像那种线性叙事的传记,而是采用了主题式推进的结构,时不时地会跳跃时间线,将早年某个提议与十几年后的最终落地进行对比。这种跳跃感,初读时可能会让人略感不适应,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时间线索。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作者的用意——他想强调的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变异性”。比如,某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初步设想,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议中是如何被修正、被搁置、最终又以何种面貌复活的,这种对比让历史的轨迹变得清晰可见。我个人认为,作者在构建这个宏大时间框架时,花费了大量精力来确保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链条是严丝合缝的,这对于一本涉及跨度如此之大的历史书来说,是极其不易的。

评分

说实话,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史料的挖掘深度令人叹服。这不是那种靠着主流叙事拼接起来的“二手货”,而是能明显看出作者下了苦功夫去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和地方志。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历史转折点,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谨慎和客观。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像一个公正的记录者,将不同派系的观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最终拍板的关键因素并置呈现。这种“白描”的手法,给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我特别欣赏他对会议间隙那些“非正式”讨论的记录,比如茶歇时某位领导和技术专家的私下交谈,这些看似闲笔的片段,往往是理解政策走向的“密码”。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使得整本书的信服力大大增强。它不像有些历史读物那样给人一种“标准答案”的压迫感,反而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共同走进那个特定时空的现场,亲自去感受和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克制中的澎湃”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使用那种煽情、夸张的辞藻去渲染气氛,语言本身是朴素而准确的,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官方表述,这本该是枯燥的,但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总能在这些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嵌入一份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洞察。比如在描述某一届大会通过某项关键决议时,他可能只用了短短几句话,描述了表决的结果和主席台上的神情,但正是这种“惜墨如金”,反而让那个瞬间的重量感被放大到了极致。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工程师的严谨态度去处理这些历史材料,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不允许有多余的冗余。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比热烈的赞美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让历史本身去发出最真实的声音。

评分

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渐进式改革”有了全新的、微观层面的认知。我们习惯于将历史事件视为一个个孤立的、泾渭分明的“点”,但这本书通过对历届党代会细节的梳理,展现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那种“量变到质变”的复杂性。它揭示了许多重大决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内部讨论、试点、修正、再推广的过程。作者特别擅长描绘那些“微妙的妥协”,即在不同利益集团或思想路线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使得历史车轮得以继续向前。这让我明白,重大的历史进步往往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而是在不断的拉锯和试探中达成的阶段性成果。这种对过程的细致还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国家治理复杂性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认知,而是拥有了三维的立体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