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

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锋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欧洲历史
  • 20世纪历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70254
商品编码:267094812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

定价:68元

作者:青锋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9370254

字数:400000

页码:5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靠人?还是靠制度?制度都是些什么东西?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形成的民主法治制度为什么被希特勒给颠覆掉了?制度背后都有些什么力量在支配它?德国的人民群众为何会抛弃民主法治而选择极权主义的希特勒跟他走上毁灭的道路?

内容提要


  研究二战和德国历史的书籍浩若烟海。在大量的著作中,专门研究论述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法治与德国法制状况———尽管黑暗残酷——的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本书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新的视觉上,从法治文明的角度、民主法治与极权主义的制度层面来看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规律和德国的兴亡以及战争的成败。人们常说,个人靠不住,要靠制度。那么,制度都是些什么东西?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形成的民主法治制度为什么被希特勒给颠覆掉了?制度背后都有些什么力量在支配它?德国的人民群众为何会抛弃民主法治而选择极权主义的希特勒跟他走上毁灭的道路?这些就是本书将研究的主要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青锋,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工人出生,做过教师,干过律师,当过公务员,长期从事法律工作。专著、合著、主编著作若干,发表论文上百篇。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校研究员。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立法学会理事。曾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

文摘


序言



《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图书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德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魏玛共和国的诞生、兴盛与最终覆灭,以及纳粹党如何崛起并掌控权力,将国家引向灾难性的第三帝国。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描绘了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德国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魏玛的黎明与脆弱的开端(1918-1923) 1. 战败的阴影与共和国的诞生 本书首先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的景象。帝国的崩溃,皇室的出逃,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真空,催生了议会民主制——魏玛共和国的诞生。然而,这个新生的政权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合法性危机。 凡尔赛和约的枷锁: 书中详细分析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社会造成的心理和经济创伤。巨额的战争赔款、领土的割让以及“战争罪责”的认定,成为了右翼民族主义势力攻击共和国政府的永恒论据。作者细致地考察了“背后插刀”神话(Dolchstoßlegende)如何被军方和保守精英利用,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腐蚀着民主的基础。 早期政治动荡: 共和国初期充斥着左翼的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和右翼的卡普政变等武装冲突。本书展现了共和国政府在镇压极端左翼的同时,又对保守的旧帝国军队和官僚机构妥协退让的困境。这种对左翼的强硬和对右翼的姑息,预示了魏玛民主内在的结构性缺陷。 2. 经济的崩溃与超速通货膨胀 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魏玛时期最剧烈的经济灾难——1923年的超级通货膨胀。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普通民众的个体故事,展示了马克价值的几何级下跌如何彻底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和稳定感。 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危机。它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信任,使得对于稳定和秩序的渴望压倒了对自由的追求。作者分析了通胀如何为极权主义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为它使人们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由主义秩序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第二部分:黄金的十年与潜藏的危机(1924-1929) 1. 相对的稳定与国际复苏 在杜威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的背景下,德国经济在1924年至1929年间迎来了所谓的“黄金的十年”。本书介绍了格雷戈尔·施特雷泽曼在外交上的成就,德国重返国际舞台,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与发展。 魏玛的文化爆炸: 作者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柏林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象。新艺术、表现主义戏剧、包豪斯设计、进步的电影艺术(如《大都会》),构成了魏玛文化的多彩面貌。然而,这种前卫和解放的文化也引发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弹,他们视之为道德败坏和民族精神的颓废。 民主的结构性软肋: 尽管经济繁荣,本书指出,魏玛的政治结构依然脆弱。选举制度(比例代表制)导致了碎片化的议会,使得联合组阁困难重重,政府更迭频繁。军队、司法系统和教育体系内部的保守势力从未真正被“去纳粹化”,他们对共和国持怀疑态度,随时准备拥抱强人政治。 2. 纳粹党的早期发展与希特勒的崛起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纳粹党(NSDAP)作为一个边缘团体,主要依靠啤酒馆政变(1923年)的失败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完成了最初的意识形态构建。本书分析了纳粹如何将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反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熔铸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员力的意识形态包装。 第三部分:大萧条与民主的终结(1929-1933) 1. 经济大萧条的致命一击 本书详尽描述了1929年华尔街股灾对依赖美国贷款的德国经济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失业率飙升,工业生产急剧下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政治真空与总统权力: 面对经济危机,传统的议会机制彻底失灵。本书重点分析了兴登堡总统如何利用《魏玛宪法》第48条(紧急法令权)绕过议会进行统治。这种“总统内阁”制度的滥用,实际上架空了民主程序,为威权统治铺平了道路。 2. 极化选举与暴力升级 大萧条使得原本倾向温和政党的选民大量涌向极左(共产党)和极右(纳粹党)。本书着重比较了这两个极端政党在街头斗争和政治宣传上的策略。 纳粹党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技术和群众集会,将反犹太主义和对“历史宿命”的承诺作为核心信息。作者分析了纳粹的冲锋队(SA)在街头制造的政治恐怖,以及共和国政府在处理这些暴力事件时的软弱无力。 3. 权力移交:合法的“自杀” 本书高潮部分聚焦于1932年至1933年初的幕后政治交易。在保守派精英(如冯·帕彭和施莱歇尔)试图利用希特勒的群众基础来巩固自身权力的失败尝试中,最终导致了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决定。 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保守精英的战略失误:他们错误地认为可以将希特勒“驯化”,将其纳入传统的权力结构之中。这次任命是魏玛共和国的“合法”终结,它标志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以暴力和种族灭绝为特征的政权即将登台。 结论:历史的教训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未停留在事件的叙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魏玛共和国为何失败。它不是被一场政变推翻的,而是被自身的结构性弱点、精英阶层的背叛、中产阶级的恐慌以及未能有效应对空前经济危机的综合作用下,一步步“合法地”走向了独裁。本书旨在提醒读者,民主的维护需要强健的制度、负责任的政治精英和警惕的公民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我最大的震撼在于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历史画卷。魏玛共和国,这个被历史教科书简单概括的时期,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与复杂性。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艺术家、普通市民在民主理想与现实困境中挣扎的真实面貌。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比如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动荡、社会上的分裂,这些都如同在寒冬中泛滥的冰水,一点点侵蚀着共和国脆弱的根基。而希特勒的崛起,也不是一夜之间,而是在这片土壤中,在人民的失望、恐惧和渴望强权的心态中,逐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民主”二字的沉重与脆弱,它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无数人的维护和努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展现出的同情心和深刻的洞察力,无论是那些追逐理想的理想主义者,还是那些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复杂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反思人性。

评分

《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前夜”的氛围。在希特勒上台前,魏玛共和国并非铁板一块的黑暗,而是充斥着各种矛盾与活力。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生动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也充满危险的德国。我仿佛置身于柏林的夜总会,听到爵士乐的慵懒,看到艺术家们大胆的创作,感受到社会上思想的自由流动。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裂痕。经济危机、政治极化、民族主义的抬头,这些都像潜伏的暗流,一点点将这个国家推向危险的边缘。书里对当时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心态描绘尤为精彩,那些对现状不满的声音,那些对秩序的渴望,那些对未来的恐惧,最终汇聚成了支持希特勒的力量。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纯粹的魔鬼,而是将其崛起置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无数选择与偶然共同塑造的结果。

评分

读《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历史的沉重感和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凄美,矢车菊,那样鲜活明亮的蓝色,在冬天里,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凋零与等待。我一直对魏玛共和国时期充满好奇,那个充满艺术、思想碰撞,但也埋藏着巨大危机的时代,它就像一场绚丽的烟花,短暂而耀眼,最终却走向了毁灭。作者笔下的德国,不只是政治上的波诡云谲,更是社会肌理的细致描摹。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绝望,在历史的巨变面前,显得格外微弱却又真实。我仿佛能看到咖啡馆里那些激烈的辩论,能听到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更能感受到经济危机带来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迷茫。书里对那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未来的呐喊。然而,当一切最终滑向深渊,这些美丽与挣扎,都变成了历史的回响,让人不胜唏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是关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展现,关于自由与秩序的永恒博弈。

评分

这本书《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沉的共鸣。魏玛共和国那个充满矛盾的年代,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事件,而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忧虑,艺术家们的先锋,以及普通民众在经济困境中的挣扎与希望。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德国,不去简单地评判,而是去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对社会变迁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在历史的洪流中,却能激起巨大的涟漪。当看到纳粹主义是如何一步步渗透人心,最终吞噬民主,我深感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走向极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充满了诱惑、妥协与遗忘。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历史的教训,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在维护自由与民主道路上,我们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矢车菊的冬天-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国》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偶然性。作者并未简单地将魏玛共和国描绘成一个注定走向灭亡的悲剧,而是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德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仿佛能够看到,在每一次的政治角力、每一次的经济波动中,都有无数的个人命运在其中沉浮。那些在街头游行的民众,在咖啡馆里辩论的学者,在工作室里创作的艺术家,他们的声音和选择,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群像。书里对希特勒崛起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归咎于个人野心,而是将其置于魏玛共和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分析了经济危机、社会不满、政治真空等因素是如何为他提供了壮大的契机。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岔路和迂回的过程,每一个节点上的选择,都可能将整个国家引向不同的方向。它让我反思,在看似稳定繁荣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时刻警惕那些正在悄然滋生的危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