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 IT 网络基本原理 体系结构 通信协议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 IT 网络基本原理 体系结构 通信协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原理
  • IT
  • 通信协议
  • 体系结构
  • 数据通信
  • 网络基础
  • 网络技术
  • TCP/IP
  • 网络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11888
商品编码:26799146056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前言 dy 章 数制与编码 1.1 数制概述 1.1.1 常见数制类型及表示方法 1.1.2 不同数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1.2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2.1 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2.2 十进制数转换成非十进制数 1.2.3 非十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1.3 二进制数运算 1.3.1 二进制四则算术运算 1.3.2 二进制逻辑运算 1.4 二进制数的表示形式 1.4.1 二进制数的真值和字长 1.4.2 二进制数的四种表示形式 1.4.3 补码的加减法运算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2.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2.1 按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分 2.2.2 按网络管理模式分 2.2.3 按传输方式分 2.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2.3.1 网络拓扑结构相关基本概念 2.3.2 星型拓扑结构 2.3.3 环形拓扑结构 2.3.4 总线型拓扑结构 2.3.5 树形拓扑结构 2.3.6 网状拓扑结构 2.3.7 混合型拓扑结构 2.3.8 无线局域网的两种拓扑结构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1 典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1.1 OSIRM体系结构 3.1.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3.1.3 局域网体系结构 3.1.4 例说网络体系结构各层主要功能 3.1.5 OSIRM和TCPIP协议体系结构的比较 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3.2.1 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通信原理 3.2.2 网络体系结构的对等通信原理 3.3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考虑 3.3.1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层次划分依据 3.3.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好处 3.4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通信协议 3.4.1 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3.4.2 网络通信协议的三要素 第4章 物理层 4.1 物理层概述 4.1.1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 4.1.2 物理层所定义的特性 4.2 数据通信基础 4.2.1 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4.2.2 数据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4.2.3 数据通信的几个基本概念 4.2.4 数据传输类型 4.2.5 数据传输方式 4.2.6 数据传输模式 4.2.7 数据通信方式 4.3 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 4.3.1 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基本概念 4.3.2 数字信号不失真传输的 大传输速率限制 4.3.3 模拟信号不失真还原的 小采样频率限制 4.4 数字基带信号编码 4.4.1 矩形脉冲数字信号基本波形 4.4.2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码型 4.5 信号调制与解调 4.5.1 调制与解调的关键术语 4.5.2 ASK调制与解调 4.5.3 FSK调制与解调 4.5.4 PSK调制与解调 4.6 物理层传输介质 4.6.1 导向性传输介质 4.6.2 光纤结构及主要附件 4.6.3 非导向介质 4.7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4.7.1 频分复用及其原理 4.7.2 时分复用及其原理 4.7.3 波分复用及其原理 4.8 物理层接口 4.8.1 串行接口标准 4.8.2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4.8.3 其他EIA标准接口 4.8.4 X.21、X.24、X.36和EIA-530接口规范 第5章 数据链路层 5.1 数据链路层基础 5.1.1 划分数据链路层的 要性 5.1.2 数据链路层结构 5.2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 5.2.1 数据链路管理 5.2.2 数据帧封装和透明传输 5.2.3 差错控制 5.2.4 流量控制 5.3 差错控制方案 5.3.1 奇偶校验码检错方案 5.3.2 循环冗余校验检错方案 5.3.3 反馈检测法 5.3.4 空闲重发请求方案 5.3.5 连续重发请求方案 5.3.6 海明纠错码 5.4 流量控制 5.4.1 XONXOFF流量控制方案 5.4.2 滑动窗口机制 5.5 面向字符的BSC协议 5.5.1 BSC控制字符和数据块结构 5.5.2 BSC协议数据透明传输原理 5.6 面向比特的SDLC和HDLC协议 5.6.1 HDLC链路结构和操作方式 5.6.2 SDLCHDLC帧结构 5.6.3 SDLCHDLC帧类型及其标识方法 5.7 面向字符的PPP同步传输协议 5.7.1 PPP简介 5.7.2 PPP帧结构和透明传输原理 5.7.3 PPP链路建立、使用和拆除流程 5.7.4 PPP的PAPCHAP身份认证 5.8 数据链路层主要网络设备 5.8.1 计算机网卡 5.8.2 网桥及其工作原理 5.8.3 二层交换机概述 5.8.4 二层交换原理 第6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6.1 MAC子层基础 6.1.1 两种信道类型 6.1.2 MAC子层概述 6.1.3 介质争用综述 6.2 CSMA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6.2.1 非-坚持算法 6.2.2 1-坚持算法 6.2.3 P-坚持算法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6.3.1 CSMACD原理综述 6.3.2 冲突检测原理 6.3.3 冲突避让原理 6.3.4 CSMACD的不足 6.4 局域网标准及以太网帧格式 6.4.1 IEEE 802系列局域网标准 6.4.2 以太网帧格式综述 6.4.3 以太网LLC帧头部格式 6.4.4 以太网SNAP头部格式 6.4.5 以太网MAC帧 6.5 标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5.1 标准以太网规范 6.5.2 标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6 快速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6.1 快速以太网规范 6.6.2 快速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7 千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7.1 千兆以太网规范 6.7.2 1000Base-T以太网技术 6.7.3 IEEE千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8 万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8.1 万兆以太网规范 6.8.2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 6.9 IEEE 802.1d协议 6.9.1 理解“网络环路” 6.9.2 STP简介 6.9.3 STP的基本工作原理 6.9.4 STP的不足和增强技术 6.10 IEEE 802.1q协议 6.10.1 划分VLAN的目的 6.10.2 理解VLAN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6.10.3 IEEE 802.1q帧头部格式 6.11 IEEE 802.1w协议 6.12 IEEE 802.1s协议 6.12.1 MSTP简介 6.12.2 MST区域及工作原理 6.13 IEEE 802.1x协议 6.13.1 IEEE 802.1x认证设备角色 6.13.2 IEEE 802.1x主机模式 6.13.3 IEEE 802.1x认证流程 6.14 主要WLAN标准与技术 6.14.1 IEEE 802.11b规范主要特性 6.14.2 IEEE 802.11a规范主要特性 6.14.3 IEEE 802.11g规范主要特性 6.14.4 IEEE 802.11n规范主要特性 6.14.5 两个未正式发布的新规范简介 6.14.6 其他主要WLAN规范 6.14.7 WLAN MAC帧格式 第7章 网络层 7.1 网络层概述 7.1.1 划分网络层的 要性 7.1.2 网络层主要作用 7.2 网络层数据交换及相关技术 7.2.1 线路交换 7.2.2 存储–转发 7.2.3 虚电路分组交换 7.2.4 数据报分组交换 7.2.5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7.3 网络层协议及报文格式 7.3.1 IP协议基本功能 7.3.2 IPv4的不足 7.3.3 IPv6的主要优势 7.3.4 IPv4数据报头部格式 7.3.5 IPv6数据报头部格式 7.3.6 IPv6扩展报头 7.3.7 IPv4数据报的封装与解封装 7.3.8 IPv4数据报的分段与重组 7.3.9 ARP协议报文格式及ARP表 7.3.10 ARP地址解析原理 7.3.11 ICMP协议及报文格式 7.3.12 IPv6协议簇中的其他协议 7.4 路由和路由算法 7.4.1 路由的分类 7.4.2 路由算法基础 7.4.3 路由表基础 7.4.4 路由优先级 7.4.5 路由算法设计目标和设计考虑 7.5 几种主要的路由算法解析 7.5.1 短路径路由算法 7.5.2 扩散算法 7.5.3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7.5.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7.6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和原理 7.6.1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 7.6.2 死锁及其预防 7.7 网络层设备及主要技术 7.7.1 路由器主要硬件技术 7.7.2 路由器主要软件技术 7.7.3 三层交换机 7.7.4 三层交换机硬件结构 7.7.5 三层交换原理 7.7.6 三层交换示例 7.7.7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主要区别 第8章 IP地址和子网 8.1 IPv4地址 8.1.1 IPv4地址基本格式 8.1.2 子网掩码 8.1.3 IPv4地址的基本分类 8.1.4 有类无类IPv4网络 8.1.5 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和广播地址 8.1.6 IPv4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8.1.7 几种特殊的IPv4地址 8.2 IPv4子网划分与聚合 8.2.1 VLSM子网划分的基本思想 8.2.2 全0子网与全1子网 8.2.3 VLSM子网划分方法 8.2.4 VLSM子网划分示例 8.2.5 子网聚合方法及示例 8.3 IPv4 NAT基础 8.3.1 NAT的主要应用 8.3.2 与NAT相关的主要术语 8.3.3 NAT地址基本转换原理 8.3.4 NAT类型 8.4 IPv6地址基础 8.4.1 IPv6地址表示形式 8.4.2 IPv6地址中的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转换 8.5 IPv6地址类型 8.5.1 IPv6单播地址 8.5.2 IPv6组播地址 8.5.3 IPv6任播地址 8.5.4 IPv6主机和路由器地址 8.5.5 IPv6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8.6 IPv6地址自动配置 8.6.1 IPv6地址自动配置的类型 8.6.2 自动配置过程 第9章 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9.1 RIP路由协议 9.1.1 RIP路由度量机制 9.1.2 RIP路由更新机制 9.1.3 RIP路由收敛机制 9.1.4 RIP报文格式 9.2 OSPF路由协议 9.2.1 OSPF协议简介 9.2.2 OSPF的AS与Area 9.2.3 OSPF网络路由器类型 9.2.4 DR和BDR 9.2.5 OSPF LSA类型 9.2.6 Backbone(骨干)区域 9.2.7 Stub(末梢)区域 9.2.8 Totally Stub区域和NSSA区域 9.2.9 OSPF路由计算基本过程 9.2.10 OSPF报头格式 9.3 IS-IS路由协议 9.3.1 ISO网络基础 9.3.2 IS-IS路由协议基本术语 9.3.3 IS-IS路由及路由器类型 9.3.4 IS-IS与OSPF区域及路由器邻接关系比较 9.3.5 IS-IS PDU报头格式 9.3.6 IIH PDU包格式 9.3.7 LSP PDU包格式 9.3.8 SNP PDU包格式 9.3.9 IS-IS PDU可变字段格式 9.3.10 IS-IS的两种地址格式 9.3.11 IS-IS与OSPF的比较 9.3.12 IS-IS 短路径计算和路由表生成原理 9.4 BGP 9.4.1 BGP概述 9.4.2 BGP AS 9.4.3 BGP地址簇模型 9.4.4 BGP speaker和peer的关系 9.4.5 BGP peer会话建立 9.4.6 BGP的路由属性 9.4.7 BGP的消息类型及报文格式 dy 0章 传输层 10.1 传输层概述 10.1.1 划分传输层的 要性 10.1.2 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服务 10.1.3 传输层服务 10.1.4 TSAP和TPDU 10.1.5 传输连接建立阶段的主要TPDU 10.1.6 数据传输阶段的主要TPDU 10.1.7 传输连接释放阶段的TPDU 10.1.8 传输服务原语 10.2 传输层服务功能 10.2.1 传输层寻址方案 10.2.2 传输连接建立 10.2.3 重复传输连接的解决方法 10.2.4 数据传输 10.2.5 传输连接释放 10.2.6 流量控制 10.2.7 多路复用 10.2.8 崩溃恢复 10.3 TCP概述 10.3.1 TCP的主要特性 10.3.2 TCP数据段格式 10.3.3 TCP套接字 10.3.4 TCP端口 10.3.5 TCP连接的状态转移 10.3.6 TCP传输连接的建立 10.3.7 TCP传输连接的释放 10.4 TCP的可靠传输 10.4.1 TCP的数据段确认机制 10.4.2 TCP的超时重传机制 10.4.3 TCP的选择性确认机制 10.5 TCP的流量控制 10.5.1 TCP的流量控制简介 10.5.2 基于传输效率的考虑 10.6 TCP的拥塞控制 10.6.1 TCP拥塞控制简介 10.6.2 TCP拥塞控制方案 10.7 UDP概述 10.7.1 UDP的基础知识 10.7.2 UDP数据报头部格式 dy 1章 应用层 11.1 应用层概述 11.1.1 应用层组件及典型应用服务 11.1.2 应用层的CS服务模型 11.2 Web服务基础 11.2.1 Web服务模型 11.2.2 万维网的全球统一标识 11.2.3 万维网文档标记 11.2.4 HTML文档类型 11.2.5 HTML文档的“三超属性” 11.2.6 HTTP服务访问基本流程 11.2.7 HTTP的主要特性 11.2.8 HTTP请求报文格式 11.2.9 HTTP响应报文格式 11.3 DNS服务 11.3.1 DNS技术的引入背景 11.3.2 DNS命名方案的设计思想 11.3.3 DNS名称空间 11.3.4 DNS名称服务器 11.3.5 DNS报文格式 11.3.6 DNS数据传输方式 11.3.7 DNS递归解析原理 11.3.8 DNS迭代解析原理 11.4 DHCP服务
《代码的呼吸:操作系统与并发的艺术》 在这本名为《代码的呼吸:操作系统与并发的艺术》的著作中,我们将深入探索构成现代计算世界基石的两个核心概念:操作系统以及由此衍生的并发处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隐藏在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交互背后的复杂而精妙的设计,让我们能够理解程序是如何在硬件上“呼吸”,又是如何高效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 第一章:操作系统的脉搏——核心职能与演进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勾勒出操作系统的全貌。我们将追溯操作系统的起源,了解它如何从简单的批处理系统一步步演进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多用户、多任务、图形化界面操作系统。重点将放在操作系统的几个核心职能上: 进程管理: 何为进程?进程与程序的区别又是什么?我们将详细解析进程的生命周期,包括创建、就绪、运行、阻塞和终止。学习如何通过进程控制块(PCB)来管理进程的状态,以及进程间通信(IPC)的各种机制,如管道、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等,理解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内存管理: 内存是程序的运行之本,本章将深入探讨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分配和管理这宝贵的资源。我们将解析连续内存分配(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和非连续内存分配(分页、分段)的原理。重点会放在虚拟内存的概念上,包括页表、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的作用,以及缺页中断的处理流程。理解内存交换(Swapping)和页面置换算法(如FIFO、LRU、LFU)如何帮助操作系统在有限的物理内存中运行更多更大的程序。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是数据持久化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文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文件、目录、索引节点(inode)等。了解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如FAT、NTFS、ext4)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在数据存储、检索和管理方面的差异。此外,还将介绍文件系统的操作,包括创建、删除、读写、链接等,并简要触及文件系统的性能优化和安全性。 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扮演着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桥梁角色。本章将介绍I/O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如何通过设备驱动程序来统一管理各种I/O设备。我们将学习I/O缓冲、轮询、中断、DMA(Direct Memory Access)等技术,理解它们如何提高I/O效率并减轻CPU的负担。 第二章:并行之舞——并发与线程模型 在本章,我们将目光转向现代计算中不可或缺的“并发”概念。并发并非简单的同时执行,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处理方式,让程序能够以一种看似同时的方式运行。 并发的本质与挑战: 我们将定义并发,并阐述它与并行(Parallelism)的区别。并发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协调多个执行单元,避免数据冲突和状态不一致。我们将深入分析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死锁(Deadlock)、活锁(Livelock)和饥饿(Starvation)等常见的并发问题,并为读者提供识别和理解这些问题的工具。 线程模型与调度: 线程是比进程更轻量级的执行单元。本章将详细介绍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深入探讨线程的创建、销毁、同步和通信。重点将放在线程调度算法上,包括时间片轮转、优先级调度、多级反馈队列等,理解操作系统如何为各个线程分配CPU时间,实现公平高效的并发执行。 同步机制: 为了解决并发带来的冲突,各种同步机制应运而生。我们将详细解析信号量(Semaphore)、互斥锁(Mutex)、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等经典同步原语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大量的代码示例,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保护共享资源,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并发编程范式: 除了底层的同步机制,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更高级的并发编程范式,如Actor模型、CSP(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模型如何通过消息传递和独立的状态来简化并发程序的开发,并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第三章:进程间通信与同步的深入探讨 在完成了对操作系统核心职能和并发基本概念的介绍后,本章将进一步深入剖析进程间通信(IPC)和同步机制的更高级和复杂的方面。 IPC的进阶话题: 除了第一章介绍的基础IPC机制,本章将探讨一些更高级的IPC技术,例如命名管道(Named Pipes)和套接字(Sockets)。我们将分析套接字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作为IPC的一种通用方式。此外,还将讨论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IPC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死锁的检测与避免: 死锁是并发编程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本章将深入研究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互斥、请求与保持、不可剥夺、循环等待),并详细介绍死锁的检测算法(如资源分配图)和避免策略(如银行家算法)。读者将学会如何分析可能导致死锁的场景,并设计预防死锁的方案。 更高级的同步技术: 除了基本的互斥锁和信号量,本章还将介绍更复杂的同步原语,如读写锁(Read-Write Lock)和自旋锁(Spinlock)。我们将分析它们的适用场景,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哪种同步机制能获得更好的性能。 并发的性能考量: 深入理解并发并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错误,更是为了提升程序的性能。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并发策略来提高程序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我们将分析上下文切换的开销,以及如何通过减少锁的粒度、使用无锁数据结构等技术来降低并发的性能损耗。 第四章:操作系统中的调度算法解析 调度是操作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决定了CPU时间如何分配给各个进程和线程。本章将对各种调度算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 批处理时代的调度: 回顾批处理时代的调度算法,如先来先服务(FCFS)和最短作业优先(SJF),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分时系统的调度: 重点解析适用于交互式系统的调度算法,如时间片轮转(Round Robin)、优先级调度,以及多级反馈队列(Multilevel Feedback Queue)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这些算法如何实现公平性和响应性。 实时系统的调度: 探讨实时操作系统(RTOS)中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调度算法,如速率单调(Rate Monotonic)和截止时间单调(Deadline Monotonic)调度。 多处理器调度: 随着多核处理器的普及,多处理器调度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将介绍在多处理器环境中如何分配进程和线程,以及各种多处理器调度策略的优劣。 第五章:内存管理策略的深度挖掘 在本章,我们将对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策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理解现代操作系统如何精妙地管理内存。 分页与分段的结合: 详细分析现代操作系统中分页和分段结合使用的机制,理解段页式内存管理如何结合两者的优点,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保护。 内存分配与回收的优化: 深入探讨内存分配器的实现细节,以及如何通过各种策略(如伙伴系统)来优化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效率。 内存碎片问题与解决: 详细分析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产生的原因,并介绍操作系统如何通过内存压缩、延迟分配等技术来缓解这些问题。 内存映射与共享: 学习内存映射(Memory Mapping)的概念,以及它如何用于文件 I/O 和进程间共享内存。 《代码的呼吸:操作系统与并发的艺术》 是一本面向有一定编程基础,对计算机底层原理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本书并非直接的“计算机网络”教材,而是从操作系统这一更接近硬件的层面,去理解程序如何在计算环境中“呼吸”,以及如何通过并发技术赋予程序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紧密围绕着“操作系统”和“并发”这两个核心主题展开,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编写高效、稳定的程序。阅读本书,你将能够窥见代码在奔跑时,操作系统如何在后台默默地进行着复杂的调度与管理,以及并发技术如何让它们协同工作,最终织就出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通信协议的深入解读,这让我对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 HTTP、FTP、SMTP 这些协议,而是详细地剖析了它们在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等过程中的具体交互细节,以及它们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如何保证可靠性和效率的。我尤其对 TCP 协议的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印象深刻,书中用大量的图示和比喻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理解在网络拥堵时,TCP 是如何动态调整发送速率,以避免网络崩溃的。此外,书中对 DNS 解析过程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了当我们输入一个网址时,背后经历了哪些步骤才能最终将我们带到目标网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网络百科全书,让我对互联网的“幕后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能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网络问题,但这本书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述。它详细地讲解了各种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构建网络中的作用。我还学到了关于 IP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概念的深刻理解,这对于我排查网络故障、优化网络配置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网络传输介质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传统的双绞线到光纤,再到无线传输,各种介质的优缺点、适用场景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让我对不同网络环境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供解决我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具体疑难杂症的“秘方”,但它所提供的扎实的基础知识,让我能够自己去分析问题、定位问题,并且更有信心去查找和应用相关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教会我如何去理解网络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一本“武功秘籍”,直接给我一套招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网络通信的各个层面都有所涉及,但我觉得在一些更前沿、更实用的技术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比如,书中对网络安全方面的介绍相对比较概括,并没有深入探讨目前流行的加密算法、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等具体实现和应用。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的实际指导,以及如何防范常见的网络攻击。另外,书中对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在网络通信方面的应用并没有太多的篇幅,这些都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侧重,相信会吸引更多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扎实的基础教材,适合作为入门书籍,但如果能加入更多与时俱进的技术内容和实践指导,它的价值将会更加凸显。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有些过于理论化了,它更多地关注网络体系结构和底层原理的阐述。虽然作者在书中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但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实际操作和应用的学习者来说,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更多地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技术,比如负载均衡、CDN、VPN 的具体实现原理和部署方法,或者一些网络性能优化的实际案例。书中虽然提到了端口、套接字等概念,但对于如何利用这些概念去实现更高级的网络功能,比如构建一个简单的 Web 服务器或客户端,相关的实践性指导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我希望书中能够增加更多的代码示例或者实验指导,这样我就可以边学边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目前来看,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想从根本上理解网络原理,或者需要进行网络理论研究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加上银色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觉得很专业,很有学术气息。我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严谨的排版风格吸引住了。每一页的文字都清晰地排列着,配上适量的图示,感觉作者在知识的传递上花了很多心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网络模型,比如 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的详细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每一层的名称和功能,而是深入地讲解了每一层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每一层在整个网络通信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举了很多贴近实际的例子,比如我们平时上网浏览网页、发送邮件,背后其实是多么复杂而精妙的网络协议在支撑着。我之前对网络协议一直有一种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们很抽象,但这本书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解,让我对这些协议的原理有了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甚至能想象出数据包在网络中穿梭的整个过程。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这对于我后续深入学习网络安全、分布式系统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