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介绍:
☆青少年都知道的中华大名人,教科书不曾讲的历史小故事
☆人气作家 新力作 文史专家权 审阅
☆叶嘉莹先生倾情推荐
中华书局编辑部
出版说明(致读者)
仰望中国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他们是史书中的传主,是教科书上的黑体大字,也是活在故事中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故事,比普通人的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更加发人深省。
“大名人 小故事”丛书,旨在讲述教科书上未曾细说的名人故事。选取的名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朋友喜爱的。讲述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的传记,而是提取名人一生中若干瞬间,借此画出名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精彩独特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创造。
故事的来源,大都有史料依据,希望给大家讲述名人们真实的而非戏说的人生。也吸取了少量的传说,从中可以窥见千百年来的民心。
有的故事中出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涉及了相关民俗风情,衍生出了特定的成语典故,则在故事后进行简要讲解。每本书后,还附录了名人的生平简历,以供读者参考。
丛书每册讲述一位名人的故事,以此形成系列。
丛书的作者,都是中青年精锐作家,他们有的写过畅销历史小说,有的擅长写历史散文,有的已出版大部头的名人传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会讲故事,并且愿意为青少年朋友讲故事,希望把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喜欢上这些有意思的历史人物。在此谨向他们致敬。
精彩章节:
游侠生活
江苏丰县,现在隶属徐州市,毫不起眼,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年,却诞生了中国第1个平民皇帝—— 刘邦。
那时的丰县非常小,只有一个乡的规模,称为丰邑。起初,它属于宋国,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公元前286年,野心勃勃的齐缗( mín)王悍然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一举将其攻灭,沛县就此落入齐国的囊中。但不幸的是,仅仅在第二年,楚国就来了个“黑吃黑”,把它变成了自己下辖淮北十五郡的一部分。 后秦统一全国,丰邑被划归沛县,成为沛县的附邑。
沛县城邑紧靠泗水之滨,东边是汪洋恣肆的沛泽。它和丰邑相距大约十七八公里,按照秦汉的里制,沿途要经过大约四个亭舍,虽然不算太远,但步行的话,起码要走四个小时。
刘邦出生在丰邑中阳里一户普通农民家中,那时沛县还属于楚国,时值公元前256年,也就是楚考烈王七年,距离楚国占领这块土地已经有三十年之久。这意味着刘邦起初是楚国人,接受楚国政府管理,说楚语,唱楚歌,写楚国文字,行楚式历法,使用带有浓厚楚国风味的生活器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楚国人。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没什么文化,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毕生秉持着勤勉耕种、奉事君上的人生信条,带着两个孩子刘伯、刘仲,年年风里来、雨里去,把一块耕地侍弄得风生水起,慢慢攒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
刘邦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个男孩,刘太公这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用再朴实不过的排行法,给这个新生儿一个简单的名字:刘季。刘邦这个堂皇的大名,是他发迹之后换的。刘季,用现在的话,就是刘老三的意思。
由于家境殷实,刘太公还娶了一房小妾,这小妾也生了一个儿子。有趣的是,这个幼子倒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叫刘交,甚至还有表字,叫游。刘太公甚至把他送到大儒浮丘伯身边学习《诗经》。浮丘伯是齐国人,荀子的学生,博学多才。齐鲁是儒学的故乡,战国末年仍旧保持了儒学传统,文化灿如星斗。沛县临近齐鲁,这些风气无疑影响了刘太公,但对刘邦毫无用处,反而让他看出了儒生的巨大弱点:擅长道德说教,遇见实事则手足无措。
刘邦对念书毫无兴趣,仅仅接受了粗浅的文化教育,能够读读普通的文书,就放弃了学习,开始在丰沛两地的市集上招朋唤友,过起自由自在的游荡生活。当然,因为家庭的胁迫,他不可能不会农活,甚至有可能还比较擅长。但他痛恨这种生活,也不想一辈子过这种日子。
这让刘太公十分愤怒,对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儿子,他真是恨铁不成钢,曾呵斥刘邦:“你这不肖的竖子,也不学学你二哥,看人家是怎么勤劳治产的。”
对父亲的责骂,青年刘邦浑不在意,因为他有更大的理想,他想成为一代游侠,在江湖上呼风唤雨。游侠是什么?中国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给游侠下过一个定义,说游侠是一种热心助人,却不求报答的人。战国时代,东方诸侯国有四大贵公子赫赫有名,他们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四人都是王族子弟,拥有采邑,有丰厚的税收招徕宾客,普天下不愿耕种的技能之士都去投奔他们,无事时白吃白喝,有事则要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信陵君是四大公子中声名 显赫的一个,他死于公元前243年,那时刘邦才十三岁。
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到信陵君,但刘邦从小就耳闻了不少信陵君的故事。他恨自己出生太晚,没有机会投奔到信陵君门下,那样就能和诸多志同道合者朝夕相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出门也可以横着走路,潇洒人生。当然,一旦主子有难,也要拼死上前,以生命报答主子的礼遇,留名天下。与这相比,背负毒辣的太阳耕种,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这不是刘邦想过的生活,所以,勤劳的二哥在刘邦心目中是一个负面榜样。
刘邦不但不肯干农活,反而喜欢到处惹事。屡次因为惹了是非,到处躲避官府捉拿。还经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去寡嫂家蹭饭吃,有一次大嫂终于烦了,刘邦和朋友一进门,她就假装刮着空荡荡的锅,暗示一无所有。刘邦羞得满脸通红,带着朋友扬长而去。刘邦当上皇帝后,遍封亲戚为王侯,独对大嫂不理不睬。刘太公看不下去,特意提醒,刘邦才抒发胸臆:“不是我忘了她,主要因为她为人不地道,太小气。”这才封大嫂为羹颉侯。“颉”和“刮”读音相近,“羹颉”意思是刮羹,暗示大嫂那次刮锅驱客的举动。
这是不是说明刘邦特别小气,睚眦必报?那倒也不一定,只是因为对游侠刘邦来说,朋友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大嫂竟让他在朋友前丢了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虽然在丰、沛两地打出了名气,但刘邦并不满足。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叫张耳的魏国人曾在信陵君手下做过门客,如今又凭藉当时的声名娶了一位富家妻子,不禁十分羡慕。有人告诉他,张耳如今已被魏王任命为外黄县令,正在广施钱财,招致宾客。已经三十多岁的刘邦于是毅然离开家乡,西行上千里,跑到外黄去投奔张耳。
在外黄,刘邦顺利地成为张耳的门客。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大军围住了魏国首都大梁,引水灌大梁城,大梁城陷,魏国灭亡。张耳逃跑,被秦朝政府通缉。刘邦只好回到家乡。两年后,秦将王翦两次大破楚国名将项燕的军队,楚国就此覆灭,沛县也从此成为秦国的领土,刘邦成了一个秦国人,这一年,他33岁。
刘邦的前半生如路人甲一样普通,史书上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他 有名的特色是爱喝酒,好色,偷鸡摸狗的事也干了不少,实在不值得一写。一“光彩”的事迹是有关他的孕育,据说那天,他母亲刘媪在大湖边睡觉,梦见和神相遇。她正在梦中畅游,天色突然晦暗,电闪雷鸣,她的丈夫刘太公跑去湖边找她,却发现一条蛟龙伏在妻子身上,不久这女人就怀了身孕,最后生下刘邦。
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和古书中记载的各色皇帝出生的传说如出一辙,应该是刘邦发迹后,他身边的人编造出来的,好让百姓敬畏,深信他是真命天子。
刘邦的前半生就是这么普通,甚至到四十岁,他连一个老婆都没娶上,直到他碰见了吕雉。
《大名人小故事》系列,一直是我心头所好,尤其是这套中华书局出版的12本。每次翻开,都像穿越时空,与那些闪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伟岸身影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从宋代诗坛巨匠陆游笔下那深沉的家国情怀,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信念;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国忧民,到曹操乱世中的雄才大略;再到岳飞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苏东坡旷达洒脱的人生哲学;乃至秦始皇统一六合的雄图伟业,孙子兵法传世的智慧谋略,以及汉武帝开疆拓土的豪情壮志,刘邦从草根崛起建立大汉王朝的传奇……每一个故事都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将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不再是冰冷的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阅读这套书,我仿佛能听到陆游在风雨中吟诵《示儿》的低语,感受到孔子周游列国的辛劳与执着,体会到杜甫笔下人民的疾苦,惊叹于曹操的权谋与远见,被岳飞的壮烈诗篇所震撼,羡慕苏东坡在逆境中的乐观,敬畏秦始皇的魄力,琢磨孙子兵法的奥妙,赞叹汉武帝的宏图,以及对刘邦草根逆袭的无限感慨。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用最易懂、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给了我们,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大名人”的原因,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这套《大名人小故事》(全12本)真的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尤其当我翻到其中关于孙子的那一册时,更是让我欲罢不能。我一直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解读都过于枯燥晦涩,而这套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孙子兵法》的精髓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它没有直接生硬地搬出条条框框,而是通过展现孙子在那个战乱年代,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去分析局势、排兵布阵,甚至如何与君主进行策略上的博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真谛。比如,书中对于孙子如何通过巧妙的心理战术,让敌人不战自溃的描述,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又比如,关于“避实击虚”的策略,通过一个具体的战役场景进行演绎,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清晰可见。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孙子这个人,更是在讲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任何领域都适用的智慧。即使是对兵法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体会到孙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实用价值。这种将军事理论“故事化”的写法,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中华民族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评分当我拿起这套《大名人小故事》,最先吸引我的,是关于汉武帝的那一本。我一直对那位雄才大略、开创了西汉盛世的皇帝充满好奇,但以往的阅读大多侧重于宏观的历史叙述,对他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了解不多。这套书却用一种非常细腻的视角,为我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它不仅仅是讲述了汉武帝如何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辉煌成就,更深入地描绘了他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如何从一个不受宠的皇子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以及他在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权衡和挣扎。书中对于他与大臣们的对话,以及他私下里的一些思考和感悟,都写得十分传神。我仿佛能看到汉武帝在面对国家大事时,那种既有少年人的冲劲,又有帝王家的深沉考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汉武帝晚年的一些反思和悔悟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功业辉煌背后,同样承受着人生的压力和情感的纠葛。这种将伟人“人性化”的描写,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可亲。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汉武帝,也让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翻阅《大名人小故事》这套中华书局的版本,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苏东坡的篇章情有独钟。东坡居士,这位在中国文坛上如日中天的人物,他的才情固然令人倾倒,但他那旷达洒脱、屡败屡战却愈发坚韧的人生态度,更是我一直以来学习和敬仰的。这套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他的诗词文章,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他初入仕途的意气风发,到屡遭贬谪的凄凉境遇;从他在密州、黄州、惠州,甚至海南岛的艰辛岁月,到他依然能在困顿中挥洒才情,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都写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他在被贬黄州时,还能在江边饮酒赋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看到了他在儋州,面对艰苦环境,依然坚持耕种,给当地百姓带来福祉,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这些故事让我明白,苏东坡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他那颗在苦难中依旧闪耀着光芒的心灵。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温暖的苏东坡,也让我从他的故事中汲取了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我最近在读《大名人小故事》(全12本),这套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独特,特别是关于秦始皇的那部分,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这位千古一帝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秦始皇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君,是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的代表。然而,这套书却用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展现了秦始皇身上更为复杂的一面。它不仅仅讲述了他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伟大功绩,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霸业的深层原因。书中描绘了他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是如何在秦国逐渐崛起的大背景下,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也让我看到了他并非仅仅依靠武力,而是如何运用政治智慧、人才战略,最终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壮举。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秦始皇身上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例如他对思想的压制,但同时也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分析了这些措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复杂影响。这种写法,让我觉得这位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他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符号,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也犯过错误,有着复杂人性的个体。这套书让我对秦始皇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历史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