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 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萧武 著 中信出版社

大路朝天 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萧武 著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革命
  • 中国道路
  • 历史
  • 政治
  • 理论
  • 萧武
  • 中信出版社
  • 马克思主义
  • 社会发展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5540
商品编码:26835373068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具体描述


书名: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定价:43.00元

作者:萧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27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5540


出入文史之间,追踪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脉络,所论往往直指要害;文字往往能够穿透媒体和学院的主流论述的帷幕,直逼历史的真相和世道人心。从自媒体的短章,到如今的系统论述,萧武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的独特声音。


近年来在有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较少有人提及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革命,本书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认为中国道路恰恰是在中国革命的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中国道路。因此,本书首先讨论了中国革命留下的遗产,及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萧武分别批判了两个常见的论调,一个是对中国道路的保守主义解释,一个是新儒家。保守主义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新儒家则认为,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解释面向未来,解释意味着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本书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欧美道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重要的遗产,也是改革所坚持的方向。


序 不只是正名/ Ⅴ

部分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001

中国改革的前提条件: 革命红利/ 005

改革的逻辑: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021

国家与市场/ 071

第二部分 基层社会的革命: 土地制度变迁与民族区域

治理/ 080

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意义/ 081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与土地制度变迁/ 092

包产到户与乡村政治秩序重构/ 112

基层重建: 从争夺领导权开始/ 130

第三部分 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从甘阳谈起/ 135

启蒙领袖出走/ 137

保守主义归来/ 148

通三统/ 164

三统与中国道路/ 177

文化与政治/ 187

第四部分 新儒家的“政治” 与“心性” / 196

新儒家与旧儒家/ 198

中国道路与儒家复兴/ 207

选贤任能与官僚主义/ 214

儒家复兴与阶层固化/ 222

乡土重建与儒家/ 228

基层重建与儒家复兴/ 233

儒家复兴意味着什么/ 239

后记/ 241

萧武, 1979年生,甘肃庆阳人,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院,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现为观察者网新闻总监、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经略》网刊创办人之一,其研究兴趣包括历史、政治、边疆、三农等领域,擅长时政及历史评论。曾在《读书》《天涯》《经济导刊》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篇。


今天中国的成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忘记了关于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初心也就谈不上使命。

——北京大学  潘维

萧武是我接触过的少有的具有深刻思考能力的青年学者。他涉猎广泛,不盲从,文字洗练。他写的所有文字都值得品读。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贺雪峰

萧武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的梳理是重要的。借助历史距离提供的透视,他令我们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中肯的判断。

——北京大学  朱苏力


《古今中外文化史纲要》 作者: 王洪涛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简介: 《古今中外文化史纲要》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通识性学术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旨在勾勒出一部清晰、立体、富有洞察力的世界文化演变图景。本书不仅关注政治、经济等硬性结构对文化形态的塑造作用,更着重挖掘思想、艺术、宗教、科学等软性力量在不同文明交汇与冲突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全书大致分为“文明的曙光与古典的辉煌”、“中古的沉寂与多元的萌芽”、“近代的转型与思想的激荡”、“当代的融合与未来的展望”四个宏观部分,内部细分为二十余个专题章节。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古典的辉煌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谷以及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作者并未简单罗列各地的文化成就,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早期社会组织形式如何催生出特定的宇宙观和价值体系。 在“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与律法构建”一章中,详细分析了城市国家的兴起如何推动了书写系统的标准化,以及《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早期社会契约精神。而在对古希腊文明的论述中,本书特别强调了“城邦理性”的形成过程,剖析了从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对“理想城邦”的构建,以及亚里士多德对自然与逻辑的系统性划分,如何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石。 对于东方文明,本书将其置于一个平行的叙事框架中。在论述古印度时,不仅阐述了种姓制度对社会结构和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发展的深刻影响,还细致描绘了奥义书思想中“梵我合一”的形而上学内涵。对先秦中国的探讨,则着重分析了“礼乐文明”的构建,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到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特别是儒家“人伦秩序”与道家“自然无为”之间的张力与互补,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内核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中古的沉寂与多元的萌芽 本阶段的讨论围绕着古典文明衰落后,新形态文化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中重塑自身。欧洲的中世纪被描绘为一个“信仰主导”的时代,天主教会如何通过对知识的垄断和对教义的阐释,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尽管内部冲突不断)精神世界。本书特别关注了修道院在保存古典遗产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的兴起如何预示着世俗理性的回归。 与此同时,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被置于突出的位置。作者详尽分析了巴格达“智慧宫”在吸收、整合希腊、波斯、印度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代数学、医学和光学领域的突破,这些成就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 对于东亚,本书探讨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的适应与创新,特别是禅宗如何与本土的道家思想进行深度融合,并对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溯源,将其视为对魏晋玄学和唐代佛学回应的集大成之作。 第三部分:近代的转型与思想的激荡 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之一,集中探讨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至启蒙运动的剧烈变革。文艺复兴被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回归,它不仅是艺术的复兴,更是对中世纪神学束缚的反叛。宗教改革则被解读为一次深刻的“个人信仰主权”的宣示,它如何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并间接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参见韦伯的观点)。 启蒙运动是本书论述的重中之重。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政治哲学,如何从自然法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君主专制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作者将法国大革命视为启蒙思想付诸实践的残酷试验场,分析了其理念的先进性与其实施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在科学领域,本书详细梳理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科学革命,强调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如何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并为工业革命奠定了认知基础。 第四部分:当代的融合与未来的展望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近两百年来的全球化进程与文化景观的重塑。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生产力的飞跃,如何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以及尼采对传统道德价值的“重估”。现代主义艺术(如印象派、立体派)被视为对工业化和传统美学双重异化的反应。 本书对二战后文化思潮的变化给予了充分关注,包括存在主义的兴起(对个体自由与荒谬感的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焦虑与重构。 最后,作者并未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议题:在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础在哪里?本书以一种审慎而充满敬意的态度,引导读者反思——在全球碎片化和加速变迁的时代,理解过去文化成就中的共通价值,对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至关重要。 全书语言凝练,逻辑清晰,引证丰富,适合对世界文化史有系统性了解需求的普通读者、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它不是一部堆砌史实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旨在揭示文化动力与演进规律的思辨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梳理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从辛亥革命的开端,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而连贯的叙事脉络。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逻辑,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推动中国走向今天的道路。尤其是在分析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曲折时,作者的态度是客观而审慎的,既肯定了革命者的伟大成就,也指出了其中的艰难和付出。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史诗般的叙事,很容易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理想和牺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描摹,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他们的性格和决策,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评分

这本书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道路”的解读。他没有将这条道路简单地定义为某种主义或模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通过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回顾,他揭示了这条道路的独特性,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创新。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式,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洞见。这让我意识到,中国道路并非一条预设的轨道,而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充满韧性和智慧的独特选择。这种解读,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关于“选择”和“必然”的思考。作者在梳理中国革命的历程时,反复强调了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一步步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石。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的国情、人民的愿望,以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革命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的辩证分析,他能够看到不同力量的博弈,不同道路的权衡,以及最终走向“中国道路”的必然性。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中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有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理解,也为我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革命的了解,大多是碎片化的,或者停留在一些宏大叙事的层面。而这本书,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勾勒出了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作者在阐述历史进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故事,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例如,书中对某个战役的描写,或者对某个政策出台背景的分析,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同时,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语言驾驭能力极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吸引力。他能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复杂的历史现象,并将其与“中国道路”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能力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大气,用色沉稳,书名“大路朝天”四个字有力道,同时“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的副标题也清晰地指明了主题,给人一种庄重而引人深思的感觉。拿到手里,分量也很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比较舒适,这对于一本内容厚重的书来说,是基本的阅读体验保障。作者萧武的名字虽然不一定家喻户晓,但中信出版社的品牌效应是毋庸置疑的,这让我对书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通常这类书籍,要么是深刻的学术研究,要么是充满洞见的普及读物,我期待它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过于枯燥,能够吸引普通读者去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者对一些已被广泛讨论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阐释,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知的东西。

评分

为作者喝彩!

评分

书已收到,尚未细看,感觉还不错

评分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

评分

另一个视角,看待中国发展基础。

评分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

评分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已收到,尚未细看,感觉还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