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美] 克拉伦斯·格拉肯;梅小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美] 克拉伦斯·格拉肯;梅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罗德岛海岸
  • 自然与文化
  • 西方思想史
  • 美国思想史
  • 环境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克拉伦斯·格拉肯
  • 梅小
  • 十八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253
商品编码:2683844025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98.00元

作者: 克拉伦斯·格拉肯;梅小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00154253

字数:

页码:73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是戴维·格雷戈里(David Gregory)编辑的欧几里得《作品集》(牛津,1703年)的卷首插图,表现了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第六书序言里面讲述的故事: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亚里士提普斯(Aristippus)船只失事,落难罗得岛海岸;他突然看到海滩上画着几个几何图形,于是向同伴们高叫起来:“让我们庆贺吧,因为我看到了人类的痕迹!”《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书名《罗得岛海岸的痕迹》正是来源于此。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鸣谢
缩写词

部分 古代世界
导论
1.一般观念
2.希腊化时代及其对自然的典型态度
章 宇宙中和大地上的秩序与目的
1.神学与地理学
2.目的论自然观的起始
3.色诺芬谈设计
4.上帝的和自然的手艺
5.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
6.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疑虑
7.斯多葛派的自然观
8.论诸神的本质
9.伊壁鸠鲁哲学中反目的论观念的发展
10.普鲁塔克、赫尔墨斯派著作和普罗提诺
第二章 空气、水、处所
1.环境论的希腊起源
2.希波克拉底的文集《空气、水、处所》
3.希罗多德对习俗和环境的兴趣
4.位置理论与希波克拉底的影响
5.文化多样性问题
6.某些罗马著作中的人种学和环境观
7.斯特雷波的折中主义
8.维特鲁威论建筑
9.斐洛和约瑟夫斯的批评
10.环境人种学和占星人种学
11.塞尔维乌斯论维吉尔
第三章 创造第二自然
1.关于工匠手艺与自然
2.《安提戈涅》与《克里特雅斯》
3.希腊化时代的环境变化
4.环境变化的一般记述
5.泰奥弗拉斯托斯论驯化与气候变化
6.乡村生活与黄金时代
7.地球会死亡吗?
8.在文明的更广阔哲学体系中解读环境变化
9.小结
第四章 犹太一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人与自然
1.引言
2.创世、原罪和统治
3.自然秩序中的人类
4.世间环境
5.对自然的态度与智慧书
6.《罗马书》1:20
7.鄙夷俗世态度
8.关键的思想及其影响之本质
……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中世纪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
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的文化与环境

作者介绍


文摘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地球是一个设计出来、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这个观念,尽管到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在所有的重要方面成形,但斯多葛派进一步打磨并丰富了它,对于所强调之处的一个关键变化看来是由潘尼提乌和他的学生波昔东尼完成的。
  潘尼提乌是罗得岛人,约生于公元前185年,曾广泛游历地中海世界,包括埃及与叙利亚。在雅典,他师从巴比伦的斯多葛派学者第欧根尼,①后者是克吕西普(Chrysippus)的学生。潘尼提乌生活在罗马,在那里波利比乌斯(Polybius)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罗马建立世界霸权的战无不胜、势不可挡的远征,这些兴趣使他充分意识到历史发展对于更深刻理解当代的重要性。②潘尼提乌赋予斯多葛学派的古老信念——世界的美丽与目的性应归功于一种创造性的原始力量——更深的含义,并非用多少新思想,而主要是通过欣赏自然的可见方面来实现。通过他,希腊化诗歌与绘画中对待自然的情感被应用于一种哲学世界观:不仅宇宙秩序中存在着一种辉煌,而且在地球的美丽中还有一种喜悦——看看那希腊景观中陆地与海洋的交替、无数的岛屿、可爱海岸与陡峭山峰及粗糙悬崖间的对比,还有生活在这美丽风景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它不仅拥有美丽,而且拥有一种完备。当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灌溉原野时,难道我们没有在养育生命、促进生长的季风、昼夜、冬夏处处发现一个有目的有创造力的自然的杰作吗?所有事情中奇妙的是,自然不仅一次性创造了它的生命体,而且提供条件使这些生命体永远存在。创世的顶点是造人,人直立的身姿是他区别于动物的决定性特点。他不需要像动物一样,俯身大地寻找食物,而是能够像处于高峰纵览全景那样看到被创造的万物,看到在自己的智力帮助下能够加以利用的外部世界。然而,潘尼提乌没有接受早期斯多葛派的人类中心论,即地球仅仅是为人类的需求而创造的。人就是在这里,利用着地球的美丽与资源。
  这些观点(其中很多都再现于西塞罗的《论神性》)表现了早期对待地球的审美与功利主义态度的融合。它是美丽的,又是实用的;对地球的这两个简单概括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其后对待地球态度的历史:地球看起来很美丽,它的美丽应该加以保护;它又很实用,因为它拥有人类心智活动所需的材料,人的创造物、工具和机械改变并改善着地球,以满足人不断重复与增长的需求。①潘尼提乌也是早试图在设计论框架内使用环境影响观念的学者之一。他摒弃了斯多葛派的占星术,接受了希波克拉底的观念,在人的身上找到了的特征,即人属于一个社会,而这个社会的特点是由气候与地貌决定的。
  在波昔东尼的思想中(这个思想仅仅通过他人的著作传达给我们),我们意识到他对地理的重要性和对存在于大地和谐中的生物相互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③潘尼提乌和波昔东尼两位学者似乎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早期斯多葛派都有区别,表现在更大量地使用人种学、地理学和生物学材料上。重点从作为整体的宇宙、元素学说等自然理论,以及起源理论及宇宙演化理论,转移到调查地球上的可见现象。在潘尼提乌的启发下,波昔东尼在斯多葛派的目的论教诲中发现了一个统一及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方法;波昔东尼被称为古代的科学旅行家。④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富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旅行穿越高卢、意大利和西班牙(他在那里研究盖底斯的潮汐),目的是观察各民族及其居住地环境的多样性。⑤波昔东尼具有一种对历史重要性的感受力;他和潘尼提乌都对波利比乌斯的主题印象深刻,后者记录下在短短五十年内引导罗马从一个半岛强国走向世界霸权的各个事件。⑥历史感,对自然界的生命和成长、对诸如潮汐等自然现象的敏感,给波昔东尼的思维带来一种动力,这是早期斯多葛派概念所缺少的,因为对后者来说,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似乎更像一个固定而僵硬的镶嵌图案。波昔东尼相信世界是完美的,其发展过程建立在目的之上,人和生命互相拥有,生命弥漫着整个宇宙,它是随处可见的活力——他这些信念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波昔东尼接受占星术,而他的老师潘尼提乌过去摒弃了它。但是很清楚,那是桑代克所描述的占星术,是的宇宙影响力作为一种自然法则施加于地上世界的占星术。
  对波昔东尼来说,潘尼提乌的环境因果关系理论并没有深入到足够的地步。气候与地貌本身由太阳的位置所决定,并受其他恒星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去假设星星对一个民族的直接影响,以及对个人特性的间接影响。宇宙的各个部分被“共感”(sympathy)联系在一起:月亮与潮汐、太阳与植被、星星对个体及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已经足够清楚了。难道我们不能这个而谈论更远的行星和星座的影响吗?人们必须潘尼提乌的气候理论,因为气候和地貌是太阳位置和其他恒星影响的结果。①
  ……

序言



书籍简介 《迷雾中的航标: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艺术、宗教与社会变迁》 作者: 艾莉森·霍尔姆斯 译者: 李明远 出版社: 历史之页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概要 《迷雾中的航标: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艺术、宗教与社会变迁》是一部深入探讨公元1300年至1550年间,欧洲社会结构、精神生活和视觉文化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世纪的衰落与文艺复兴的曙光交汇,瘟疫的阴影与信仰的重塑并存。作者并非采取传统的断代史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社会动荡与技术革新(如印刷术的早期影响)的背景下,艺术创作如何成为反映和塑造集体心理与个人信仰的重要载体。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世纪晚期并非一个停滞不前的“黑暗时代”的尾声,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创新与深刻焦虑的转型期。艺术家、神学家和世俗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艺术主题的选择、材料的使用以及赞助体系的运作模式。 第一部分:信仰的重塑与物质的显现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分析了“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主题在中世纪晚期兴盛的原因及其文化意义。通过考察法国和德意志地区的绘画、版画以及口头诗歌,作者探讨了黑死病对社会等级制度的冲击,以及艺术如何被用来调和面对无常死亡的集体恐惧。 1. 图像的道德训诫与现实恐惧: 分析了视觉艺术如何从传统的圣像崇拜转向更具个人化、更强调个体救赎的叙事模式。例如,对乔托(Giotto)晚期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细致解读,揭示了早期文艺复兴对人性描绘的敏感度如何开始超越纯粹的神学教条。 2. 修道院体系的衰落与城市艺术的崛起: 探讨了城市市民阶层,特别是富有的商人阶层,如何开始成为艺术赞助的主导力量。这导致了对肖像画和私人祭坛画需求的增加,反映了财富积累与个人虔诚的结合。与古典时期或早期中世纪不同,此时的艺术品开始承载更强烈的世俗化标记,尽管其功能仍根植于宗教语境。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感知世界的转变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技术进步对艺术生产和知识传播的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版画技术的成熟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去中心化”效应。 1. 铜版画与手抄本的较量: 详细比较了昂贵的手抄本装饰艺术与新兴的木刻版画在传播宗教文本和世俗故事上的差异。版画的普及使得图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渗透到社会更广泛的群体中。这不仅改变了艺术的传播速度,也促使艺术语言更加直接和符号化。 2. 空间感的实验: 考察了透视法概念在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接受和演变。作者认为,对“客观”空间再现的追求,并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与彼时对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紧密相关。书中对比了意大利半岛上严格的几何透视,与尼德兰地区更侧重于光影、气氛和细节描绘的写实主义倾向,指出地域文化对科学与艺术结合方式的影响。 第三部分:世俗权力与艺术的交织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深入剖析了世俗统治者(君主和封建领主)如何利用艺术来巩固其新兴的政治合法性,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的背景下。 1. 宫廷艺术的风格化: 阐述了“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以其优雅的线条、对细节的痴迷和对贵族生活场景的描绘,服务于展示统治者的精致品味和高贵血统。这种艺术风格往往淡化了宗教的严峻性,转而强调现世的辉煌。 2. 法律文本与象征主义: 研究了法律手册、外交文件和王室印章上的图像学。作者揭示了“狮子”“鹰”等传统符号在中世纪晚期如何被重新编码,用以表达君主的绝对权威,这与教皇权力的相对衰落形成了鲜明对比。艺术在此时成为一种隐秘的政治话语,在不直接挑战教会权威的前提下,巩固了世俗君主的地位。 学术价值与特色 《迷雾中的航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巧妙地融合了艺术史、宗教人类学和早期社会经济史的视角。作者避免了将中世纪晚期简单视为文艺复兴的“前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自身内在逻辑和深刻矛盾的成熟时期。本书对材料科学(如颜料的来源和混合技术)的考察,也为理解当时工匠阶层的地位提供了新的线索。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欧洲从信仰主导社会向更世俗、更个体化社会过渡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详尽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图像资料,并附有详尽的注释和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这类深度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和时间跨度的历史著作,往往存在较高的阅读门槛。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术语和引用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赏的克制与清晰。作者似乎深知,真正的学识并非通过故作高深的术语来炫耀,而是通过精准而富有解释性的语言,将深奥的概念逐层剥开,直至其核心逻辑暴露无遗。虽然篇幅不菲,但在关键论点的阐述部分,语言表达力道十足,避免了许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冗余和拖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手法,它们往往来自于日常经验或更易理解的自然现象,如同在迷雾中投射出几束引导性的光柱,使读者能够安全地跟进作者的思维轨迹,即使面对陌生的思想流派,也不会感到迷失方向,这无疑是其学术价值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

评分

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环境的目光似乎发生了一些不易察觉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源于获得了新的、颠覆性的知识,而是因为体验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连贯性”。长期以来,我习惯于将古代、中世纪与启蒙时代视为相对独立且断裂的历史区块,但在本书的细腻梳理下,我看到了一种贯穿始终的“文化张力”——即人类试图理解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永恒挣扎。罗得岛作为海岸线上的一个特殊存在,成为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点,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追踪不同世纪的人们是如何定义“边缘”、“内部”与“外部”的。这种历史视野的延展,赋予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来审视当下的困境,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许多“新”问题,或许早已在几个世纪前,就以不同的面貌,在那些海岸的痕迹中被先人们反复思量与解答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书,不如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思维惯性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之间建立起一种辩证的平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思想家的观点,而是像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将那些散落在不同世纪、不同地域的碎片化的“痕迹”精心组合起来,让它们在现代读者的视野中重新发光。特别是关于早期地理认知如何影响形而上学构建的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打破了我以往那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思辨简单割裂的思维定式,揭示了早期西方思想家是如何在对海岸线、潮汐、以及岛屿(如罗得岛本身所象征的)的直观感受中,孕育出关于界限、永恒与变迁的深刻洞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思想史”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使其不再是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与真实世界的物质存在紧密相连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颇具匠心,初上手便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细节的重视。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略带粗糙的纹理,这与探讨“痕迹”这一主题的厚重感非常契合,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整体而言,视觉体验是令人愉悦的,它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阅读框架,使得深入思考内容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装帧的坚固度也让人放心,对于这样一本可能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性著作来说,良好的物理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这本书可以陪伴读者度过漫长的时间,成为书架上的常驻嘉宾。从封面到扉页的设计,都流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质,没有丝毫的浮华,完全将焦点引导向文字本身的力量。这种朴实无华的设计哲学,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应有的姿态,它懂得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载体。

评分

我是在一个寻求心智栖息地的下午偶然邂逅这本书的。它的内容并非那种快餐式的、旨在迅速提供结论的读物,而是更像一条蜿蜒的小径,需要耐心地跟随,才能发现沿途隐藏的风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节奏非常独特,时而如同古老的史诗般庄严缓慢,细致描摹着地貌的变迁与早期哲思的萌芽;时而又陡然加速,仿佛十九世纪末的思潮涌动,将一系列复杂的概念快速铺陈开来。这种韵律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动态的张力,迫使读者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久违的“慢读”体验,让人有机会在每一个转折点驻足沉思,而非囫囵吞枣地接收信息。它要求读者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思想对话里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当下快节奏生活有益的抵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