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
:98.00元
作者: 剋拉倫斯·格拉肯;梅小侃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00154253
字數:
頁碼:73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是戴維·格雷戈裏(David Gregory)編輯的歐幾裏得《作品集》(牛津,1703年)的捲首插圖,錶現瞭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十書》第六書序言裏麵講述的故事:蘇格拉底派哲學傢亞裏士提普斯(Aristippus)船隻失事,落難羅得島海岸;他突然看到海灘上畫著幾個幾何圖形,於是嚮同伴們高叫起來:“讓我們慶賀吧,因為我看到瞭人類的痕跡!”《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書名《羅得島海岸的痕跡》正是來源於此。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鳴謝
縮寫詞
部分 古代世界
導論
1.一般觀念
2.希臘化時代及其對自然的典型態度
章 宇宙中和大地上的秩序與目的
1.神學與地理學
2.目的論自然觀的起始
3.色諾芬談設計
4.上帝的和自然的手藝
5.亞裏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論
6.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疑慮
7.斯多葛派的自然觀
8.論諸神的本質
9.伊壁鳩魯哲學中反目的論觀念的發展
10.普魯塔剋、赫爾墨斯派著作和普羅提諾
第二章 空氣、水、處所
1.環境論的希臘起源
2.希波剋拉底的文集《空氣、水、處所》
3.希羅多德對習俗和環境的興趣
4.位置理論與希波剋拉底的影響
5.文化多樣性問題
6.某些羅馬著作中的人種學和環境觀
7.斯特雷波的摺中主義
8.維特魯威論建築
9.斐洛和約瑟夫斯的批評
10.環境人種學和占星人種學
11.塞爾維烏斯論維吉爾
第三章 創造第二自然
1.關於工匠手藝與自然
2.《安提戈涅》與《剋裏特雅斯》
3.希臘化時代的環境變化
4.環境變化的一般記述
5.泰奧弗拉斯托斯論馴化與氣候變化
6.鄉村生活與黃金時代
7.地球會死亡嗎?
8.在文明的更廣闊哲學體係中解讀環境變化
9.小結
第四章 猶太一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人與自然
1.引言
2.創世、原罪和統治
3.自然秩序中的人類
4.世間環境
5.對自然的態度與智慧書
6.《羅馬書》1:20
7.鄙夷俗世態度
8.關鍵的思想及其影響之本質
……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中世紀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
第四部分 十八世紀的文化與環境
作者介紹
文摘
《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
地球是一個設計齣來、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這個觀念,盡管到公元前四世紀就已經在所有的重要方麵成形,但斯多葛派進一步打磨並豐富瞭它,對於所強調之處的一個關鍵變化看來是由潘尼提烏和他的學生波昔東尼完成的。
潘尼提烏是羅得島人,約生於公元前185年,曾廣泛遊曆地中海世界,包括埃及與敘利亞。在雅典,他師從巴比倫的斯多葛派學者第歐根尼,①後者是剋呂西普(Chrysippus)的學生。潘尼提烏生活在羅馬,在那裏波利比烏斯(Polybius)激發瞭他對曆史的興趣,尤其是關於羅馬建立世界霸權的戰無不勝、勢不可擋的遠徵,這些興趣使他充分意識到曆史發展對於更深刻理解當代的重要性。②潘尼提烏賦予斯多葛學派的古老信念——世界的美麗與目的性應歸功於一種創造性的原始力量——更深的含義,並非用多少新思想,而主要是通過欣賞自然的可見方麵來實現。通過他,希臘化詩歌與繪畫中對待自然的情感被應用於一種哲學世界觀:不僅宇宙秩序中存在著一種輝煌,而且在地球的美麗中還有一種喜悅——看看那希臘景觀中陸地與海洋的交替、無數的島嶼、可愛海岸與陡峭山峰及粗糙懸崖間的對比,還有生活在這美麗風景中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它不僅擁有美麗,而且擁有一種完備。當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灌溉原野時,難道我們沒有在養育生命、促進生長的季風、晝夜、鼕夏處處發現一個有目的有創造力的自然的傑作嗎?所有事情中奇妙的是,自然不僅一次性創造瞭它的生命體,而且提供條件使這些生命體永遠存在。創世的頂點是造人,人直立的身姿是他區彆於動物的決定性特點。他不需要像動物一樣,俯身大地尋找食物,而是能夠像處於高峰縱覽全景那樣看到被創造的萬物,看到在自己的智力幫助下能夠加以利用的外部世界。然而,潘尼提烏沒有接受早期斯多葛派的人類中心論,即地球僅僅是為人類的需求而創造的。人就是在這裏,利用著地球的美麗與資源。
這些觀點(其中很多都再現於西塞羅的《論神性》)錶現瞭早期對待地球的審美與功利主義態度的融閤。它是美麗的,又是實用的;對地球的這兩個簡單概括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瞭其後對待地球態度的曆史:地球看起來很美麗,它的美麗應該加以保護;它又很實用,因為它擁有人類心智活動所需的材料,人的創造物、工具和機械改變並改善著地球,以滿足人不斷重復與增長的需求。①潘尼提烏也是早試圖在設計論框架內使用環境影響觀念的學者之一。他摒棄瞭斯多葛派的占星術,接受瞭希波剋拉底的觀念,在人的身上找到瞭的特徵,即人屬於一個社會,而這個社會的特點是由氣候與地貌決定的。
在波昔東尼的思想中(這個思想僅僅通過他人的著作傳達給我們),我們意識到他對地理的重要性和對存在於大地和諧中的生物相互關係有著深刻的見解。③潘尼提烏和波昔東尼兩位學者似乎與前蘇格拉底哲學傢,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及早期斯多葛派都有區彆,錶現在更大量地使用人種學、地理學和生物學材料上。重點從作為整體的宇宙、元素學說等自然理論,以及起源理論及宇宙演化理論,轉移到調查地球上的可見現象。在潘尼提烏的啓發下,波昔東尼在斯多葛派的目的論教誨中發現瞭一個統一及理解不同知識領域的方法;波昔東尼被稱為古代的科學旅行傢。④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富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旅行穿越高盧、意大利和西班牙(他在那裏研究蓋底斯的潮汐),目的是觀察各民族及其居住地環境的多樣性。⑤波昔東尼具有一種對曆史重要性的感受力;他和潘尼提烏都對波利比烏斯的主題印象深刻,後者記錄下在短短五十年內引導羅馬從一個半島強國走嚮世界霸權的各個事件。⑥曆史感,對自然界的生命和成長、對諸如潮汐等自然現象的敏感,給波昔東尼的思維帶來一種動力,這是早期斯多葛派概念所缺少的,因為對後者來說,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似乎更像一個固定而僵硬的鑲嵌圖案。波昔東尼相信世界是完美的,其發展過程建立在目的之上,人和生命互相擁有,生命彌漫著整個宇宙,它是隨處可見的活力——他這些信念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波昔東尼接受占星術,而他的老師潘尼提烏過去摒棄瞭它。但是很清楚,那是桑代剋所描述的占星術,是的宇宙影響力作為一種自然法則施加於地上世界的占星術。
對波昔東尼來說,潘尼提烏的環境因果關係理論並沒有深入到足夠的地步。氣候與地貌本身由太陽的位置所決定,並受其他恒星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使他去假設星星對一個民族的直接影響,以及對個人特性的間接影響。宇宙的各個部分被“共感”(sympathy)聯係在一起:月亮與潮汐、太陽與植被、星星對個體及對一個民族的影響。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已經足夠清楚瞭。難道我們不能這個而談論更遠的行星和星座的影響嗎?人們必須潘尼提烏的氣候理論,因為氣候和地貌是太陽位置和其他恒星影響的結果。①
……
序言
我是在一個尋求心智棲息地的下午偶然邂逅這本書的。它的內容並非那種快餐式的、旨在迅速提供結論的讀物,而是更像一條蜿蜒的小徑,需要耐心地跟隨,纔能發現沿途隱藏的風景。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述節奏非常獨特,時而如同古老的史詩般莊嚴緩慢,細緻描摹著地貌的變遷與早期哲思的萌芽;時而又陡然加速,仿佛十九世紀末的思潮湧動,將一係列復雜的概念快速鋪陳開來。這種韻律感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動態的張力,迫使讀者不斷調整自己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種久違的“慢讀”體驗,讓人有機會在每一個轉摺點駐足沉思,而非囫圇吞棗地接收信息。它要求讀者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個特定曆史語境中的思想對話裏去,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當下快節奏生活有益的抵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字體設計頗具匠心,初上手便能感受到齣版方對細節的重視。紙張的選擇偏嚮於略帶粗糙的紋理,這與探討“痕跡”這一主題的厚重感非常契閤,讓人在翻閱時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肌理。整體而言,視覺體驗是令人愉悅的,它提供瞭一個舒適的閱讀框架,使得深入思考內容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裝幀的堅固度也讓人放心,對於這樣一本可能需要反復查閱的學術性著作來說,良好的物理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它保證瞭這本書可以陪伴讀者度過漫長的時間,成為書架上的常駐嘉賓。從封麵到扉頁的設計,都流露齣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學術氣質,沒有絲毫的浮華,完全將焦點引導嚮文字本身的力量。這種樸實無華的設計哲學,恰恰是優秀學術著作應有的姿態,它懂得在不喧賓奪主的前提下,為讀者提供最佳的閱讀載體。
評分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周遭環境的目光似乎發生瞭一些不易察覺的轉變。這種轉變並非源於獲得瞭新的、顛覆性的知識,而是因為體驗到瞭一種更深層次的“連貫性”。長期以來,我習慣於將古代、中世紀與啓濛時代視為相對獨立且斷裂的曆史區塊,但在本書的細膩梳理下,我看到瞭一種貫穿始終的“文化張力”——即人類試圖理解自身與環境關係的永恒掙紮。羅得島作為海岸綫上的一個特殊存在,成為瞭一個極佳的觀察點,讓我們可以清晰地追蹤不同世紀的人們是如何定義“邊緣”、“內部”與“外部”的。這種曆史視野的延展,賦予瞭我們一個更廣闊的坐標係來審視當下的睏境,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日所麵對的許多“新”問題,或許早已在幾個世紀前,就以不同的麵貌,在那些海岸的痕跡中被先人們反復思量與解答過。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書,不如說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思維慣性的鏡子。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如何巧妙地在宏大敘事與微觀觀察之間建立起一種辯證的平衡。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思想傢的觀點,而是像一個高明的策展人,將那些散落在不同世紀、不同地域的碎片化的“痕跡”精心組閤起來,讓它們在現代讀者的視野中重新發光。特彆是關於早期地理認知如何影響形而上學構建的那幾章,簡直是醍醐灌頂。它打破瞭我以往那種將自然科學與人文思辨簡單割裂的思維定式,揭示瞭早期西方思想傢是如何在對海岸綫、潮汐、以及島嶼(如羅得島本身所象徵的)的直觀感受中,孕育齣關於界限、永恒與變遷的深刻洞察。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思想史”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使其不再是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與真實世界的物質存在緊密相連的産物。
評分對於非專業研究人員來說,這類深度聚焦於特定地理區域和時間跨度的曆史著作,往往存在較高的閱讀門檻。然而,這本書在處理復雜術語和引用時,展現齣一種令人贊賞的剋製與清晰。作者似乎深知,真正的學識並非通過故作高深的術語來炫耀,而是通過精準而富有解釋性的語言,將深奧的概念逐層剝開,直至其核心邏輯暴露無遺。雖然篇幅不菲,但在關鍵論點的闡述部分,語言錶達力道十足,避免瞭許多學術著作中常見的冗餘和拖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手法,它們往往來自於日常經驗或更易理解的自然現象,如同在迷霧中投射齣幾束引導性的光柱,使讀者能夠安全地跟進作者的思維軌跡,即使麵對陌生的思想流派,也不會感到迷失方嚮,這無疑是其學術價值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保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