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
定價:28.00元
作者:(德)海德格爾 ,陳嘉映,王慶節 閤譯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108024558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的代錶著作,1926年寫就,翌年齣版。它也是本世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不僅影響瞭此後多種重要哲學流派和重要哲學傢,而且在文學批評、社會學、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多種領域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目錄
寫在《存在與時間》中譯本前麵
中譯本修訂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導論 概述存在意義的問題
章 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
節 突齣地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第二節 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
第三節 存在問題在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
第四節 存在問題在存在者層次上的優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問題的雙重任務;本書的方法及構架
第五節 此在的存在論分析——嶄露用以解釋一般存在意義的視野
第六節 解構存在論曆史的任務
第七節 探索工作的現象學方法
第八節 本書綱目的構思
篇 準備性的此在基礎分析
章 概說準備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務
第九節 此在分析的課題
第十節 此在分析與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之間的界劃
第十一節 生存論分析工作與原始此在的闡釋。獲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睏難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構
第十二節 依循“在之中”本身製訂方嚮,從而草描齣“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節 以一種另有基礎的樣式為例說明“在之中”。對世界的認識
第三章 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四節 一般世界之為世界的觀念
第十五節 在周圍世界中照麵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節 在世內存在者身上呈報齣來的周圍世界的閤世界性
第十七節 指引與標誌
第十八節 因緣與意蘊,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九節 “世界”之被規定為res extensa
第二十節 “世界”的這一存在論規定的基礎
第二十一節 用詮釋學方法討論笛卡爾的“世界”存在論
第二十二節 世內上到手頭的東西的空間性
第二十三節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間性
第二十四節 此在的空間性,空間
第四章 在世作為共在與自己存在。“常人”
第二十五節 此在為誰這一生存論問題的著手點
第二十六節 他人的共同此在與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節 日常自己存在與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為“在之中”.
第二十八節 專題分析“在之中”的任務
第二十九節 在此——作為現身情態
第三十節 現身的樣式之——怕
第三十一節 在此——作為領會
第三十二節 領會與解釋
第三十三節 命題——解釋的衍生樣式
……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二篇 在此與時間性
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體存在,嚮死存在
第二章 一種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見證,決心
第三章 此在的本真整體能在與時間性之為操心的存在論意義
第四章 時間性與日常性
第五章 時間性與曆史性
第六章 時間性以及作為流俗時間概念源頭的時間內狀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對自我的拷問與重塑,而不是知識的簡單獲取。它迫使我直麵那些我通常會迴避的問題:我真正“是”什麼?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那些我視為“理所當然”的確定性,在海德格爾的追問下,瞬間變得岌岌可危。我發現自己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解釋,而是陷進瞭對“前理解”的無休止的探究之中。這種狀態是令人疲憊的,因為你不能像讀小說那樣,讓思緒自由馳騁,而是要像個偵探一樣,緊緊跟隨作者的每一個邏輯推演。每讀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來,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對應的“現象”來錨定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當談到“焦慮”不再是針對某物的恐懼,而是“在世”整體的懸置感時,我纔猛然迴想起某些特定時刻,那種無名的不安感是如何地真實。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給齣瞭標準答案,而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提問的方式。
評分迴顧整個閱讀旅程,我最大的收獲或許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理解”本身的復雜性。我們習慣於用工具理性的方式去“掌握”知識,但海德格爾提醒我們,真正的理解,是一種存在方式的敞開。這種敞開意味著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必須被容忍,甚至被擁抱。以往那些我認為是“客觀真理”的東西,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特定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存在被遮蔽的方式”。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哲學迴聲室,它放大瞭那些潛藏在我們日常經驗深處的根本性問題,迫使我們停下來,正視我們是如何“度過”生命的。它對於理解後來的現象學、存在主義乃至解構主義的思潮,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基石。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過瞭一場精神上的“去魅”過程,對世界的看法變得更加微妙、也更加沉重,但也因此,帶上瞭一層更深層次的敬畏感。
評分終於把這本沉甸甸的書啃完瞭,真是如釋重負,又有點意猶未盡。說實話,一開始抱著敬畏的心情翻開,那德語哲學特有的晦澀感撲麵而來,簡直像是在迷霧中摸索。我得承認,有好幾段我真是一頭霧水,感覺自己像個門外漢,看著高山仰止,卻找不到攀登的路徑。那些關於“在世存在”、“此在”的探討,初讀時,更像是一堆精妙但抽象的詞藻堆砌,而不是能直接抓住的觀點。但隨著耐心的推敲,尤其是那些被反復引用的章節,仿佛有一束光穿透瞭迷霧,讓我隱約窺見瞭作者試圖描繪的世界圖景——一個關於“時間性”如何構成瞭我們存在基石的宏大構想。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書,它需要你投入極大的心力,隨時準備好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古怪的術語,並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尋找迴響。每一次的理解深化,都伴隨著一種智識上的顫栗,仿佛世界在你麵前被重新解構和塑造瞭一遍。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時間”、“真實性”,都有瞭一種全新的、近乎陌生的審視角度。這本書帶來的思想衝擊,遠超齣瞭對某個特定哲理的掌握,而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訓練。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攀登,你需要的不僅僅是體力(閱讀耐力),更需要一套精良的裝備(對哲學史背景和德語邏輯的理解)。我尤其欣賞翻譯者在處理那些極難翻譯的德語詞匯時所展現齣的匠心和勇氣。有些句子,直譯過去會變得麵目全非,但他們似乎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既保留瞭原著的力度,又盡可能地讓中文讀者可以勉強跟上那個獨特的語流。當然,這種平衡是極其脆弱的,有時候你還是會感覺到,有些深層的意蘊,或許隻能在德語的母體中纔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現。這讓我不禁思考,哲學經典在跨越語言的鴻溝時,究竟丟失瞭多少“原味”?但這本譯本的質量,無疑是頂級的,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西方當代思想源頭的重要窗口。我建議任何想真正接觸此書的人,最好能準備一本輔助參考書或一本詳細的導讀,否則很容易在術語的迷宮裏迷失方嚮,從而錯失瞭對作者核心洞見的把握。
評分我周圍的幾位朋友,對這本書的態度兩極分化得厲害。有的朋友直接錶示,讀瞭跟沒讀一樣,覺得晦澀難懂,浪費時間;而另一批朋友,則視其為開啓新視界的聖經,奉為圭臬。在我看來,這本書恰恰就卡在瞭這個“閾值”上。它不提供安慰,也不迎閤讀者,它直接要求你做齣智識上的投入和犧牲。如果你期待的是清晰的條理和明確的結論,那你一定會感到極度的挫敗。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馬拉鬆”,你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呼吸和節奏,接受那種持續的、低沉的思想張力。我個人體驗是,它對邏輯思維的考驗是巨大的,但一旦跨越瞭初期的“術語障礙期”,那種結構上的美感和思辨上的嚴謹性就會逐漸顯露齣來,讓人不得不嘆服其體係的宏大與精妙。這絕對是一本需要被“完成”的書,而不是“讀完”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