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
定价:28.00元
作者:(德)海德格尔 ,陈嘉映,王庆节 合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10802455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目录
写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前面
中译本修订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五节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第八节 本书纲目的构思
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界划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获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难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十二节 依循“在之中”本身制订方向,从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以一种另有基础的样式为例说明“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第十五节 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节 在世内存在者身上呈报出来的周围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九节 “世界”之被规定为res extensa
第二十节 “世界”的这一存在论规定的基础
第二十一节 用诠释学方法讨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
第二十二节 世内上到手头的东西的空间性
第二十三节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四节 此在的空间性,空间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第二十五节 此在为谁这一生存论问题的着手点
第二十六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与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节 日常自己存在与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第二十八节 专题分析“在之中”的任务
第二十九节 在此——作为现身情态
第三十节 现身的样式之——怕
第三十一节 在此——作为领会
第三十二节 领会与解释
第三十三节 命题——解释的衍生样式
……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二篇 在此与时间性
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第二章 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决心
第三章 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与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五章 时间性与历史性
第六章 时间性以及作为流俗时间概念源头的时间内状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终于把这本沉甸甸的书啃完了,真是如释重负,又有点意犹未尽。说实话,一开始抱着敬畏的心情翻开,那德语哲学特有的晦涩感扑面而来,简直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我得承认,有好几段我真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看着高山仰止,却找不到攀登的路径。那些关于“在世存在”、“此在”的探讨,初读时,更像是一堆精妙但抽象的词藻堆砌,而不是能直接抓住的观点。但随着耐心的推敲,尤其是那些被反复引用的章节,仿佛有一束光穿透了迷雾,让我隐约窥见了作者试图描绘的世界图景——一个关于“时间性”如何构成了我们存在基石的宏大构想。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极大的心力,随时准备好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古怪的术语,并在自己的生命经验中寻找回响。每一次的理解深化,都伴随着一种智识上的颤栗,仿佛世界在你面前被重新解构和塑造了一遍。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时间”、“真实性”,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陌生的审视角度。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远超出了对某个特定哲理的掌握,而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攀登,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阅读耐力),更需要一套精良的装备(对哲学史背景和德语逻辑的理解)。我尤其欣赏翻译者在处理那些极难翻译的德语词汇时所展现出的匠心和勇气。有些句子,直译过去会变得面目全非,但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著的力度,又尽可能地让中文读者可以勉强跟上那个独特的语流。当然,这种平衡是极其脆弱的,有时候你还是会感觉到,有些深层的意蕴,或许只能在德语的母体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这让我不禁思考,哲学经典在跨越语言的鸿沟时,究竟丢失了多少“原味”?但这本译本的质量,无疑是顶级的,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当代思想源头的重要窗口。我建议任何想真正接触此书的人,最好能准备一本辅助参考书或一本详细的导读,否则很容易在术语的迷宫里迷失方向,从而错失了对作者核心洞见的把握。
评分回顾整个阅读旅程,我最大的收获或许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理解”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习惯于用工具理性的方式去“掌握”知识,但海德格尔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是一种存在方式的敞开。这种敞开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必须被容忍,甚至被拥抱。以往那些我认为是“客观真理”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存在被遮蔽的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哲学回声室,它放大了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经验深处的根本性问题,迫使我们停下来,正视我们是如何“度过”生命的。它对于理解后来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乃至解构主义的思潮,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过了一场精神上的“去魅”过程,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更加微妙、也更加沉重,但也因此,带上了一层更深层次的敬畏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我的拷问与重塑,而不是知识的简单获取。它迫使我直面那些我通常会回避的问题:我真正“是”什么?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确定性,在海德格尔的追问下,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陷进了对“前理解”的无休止的探究之中。这种状态是令人疲惫的,因为你不能像读小说那样,让思绪自由驰骋,而是要像个侦探一样,紧紧跟随作者的每一个逻辑推演。每读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对应的“现象”来锚定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当谈到“焦虑”不再是针对某物的恐惧,而是“在世”整体的悬置感时,我才猛然回想起某些特定时刻,那种无名的不安感是如何地真实。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提问的方式。
评分我周围的几位朋友,对这本书的态度两极分化得厉害。有的朋友直接表示,读了跟没读一样,觉得晦涩难懂,浪费时间;而另一批朋友,则视其为开启新视界的圣经,奉为圭臬。在我看来,这本书恰恰就卡在了这个“阈值”上。它不提供安慰,也不迎合读者,它直接要求你做出智识上的投入和牺牲。如果你期待的是清晰的条理和明确的结论,那你一定会感到极度的挫败。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和节奏,接受那种持续的、低沉的思想张力。我个人体验是,它对逻辑思维的考验是巨大的,但一旦跨越了初期的“术语障碍期”,那种结构上的美感和思辨上的严谨性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让人不得不叹服其体系的宏大与精妙。这绝对是一本需要被“完成”的书,而不是“读完”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