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
定价:18.00元
作者:(英)伯林(Berlin,I.) ,潘荣荣,林茂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806578100
字数:240000
页码:3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本书所收录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了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尤其是追溯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伯林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社会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影响,浪漫主义所激起的激进文化革命,俄国的艺术责任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实践。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
目录
编者前言
导言(帕特里克·加迪纳)
现实感
政治判断力
哲学与压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协会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艺术的责任:一份俄国遗产
康德: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主义源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以塞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界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
文摘
序言
《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的著作。译林出版社的出品,更是为这份期待增添了几分稳重与靠谱。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宏大的思想图景:作者将如何串联起“现实感”这一概念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种种显现?我猜想,书中必然会触及到古希腊哲学对“相”与“实”的辩论,那种对表象与真实之间关系的早期探究,至今仍是我们理解“现实感”的重要基石。接着,我期待看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对“神圣实在”的构建,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个体经验和感官世界的重新关注,这些都可能为“现实感”注入新的维度。更进一步,我好奇作者如何处理近代哲学中“心物二元论”的挑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否是对“现实感”的一种内在确证?而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又为“现实感”划定了怎样的界限?我设想,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西方哲学,或许还会涉及东方哲学中关于“虚幻”与“真实”的辩证思考,比如佛教的“空”与“有”的概念,它们是否也影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现实感”的感知方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次横跨哲学、历史,甚至可能触及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探险。
评分《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这个书名,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译林出版社的名字,总是与那些精雕细琢、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联系在一起,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书并非是某个学科的孤立研究,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好奇作者会从“现实感”的哪个侧面展开论述?是它在人类认知史上的起源?还是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古代思想家们如何理解“实在”的本质,比如古希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它们各自是如何构建对“现实”的理解的?再往后,我期待看到中世纪神学框架下,“永恒实在”与“尘世经验”的二元关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主体性和感官经验的重视,这又如何重塑了“现实感”的内涵?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触及到近代以来科学的飞速发展,比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颠覆性的科学发现,是否对我们既有的“现实感”产生了深刻的动摇?甚至,我联想到,本书可能会探讨当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媒体传播等因素,是如何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现实感”体验。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次对“真实”这一古老命题的当代解读,一次对人类感知世界方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从拿到《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散发出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译林出版社的品牌本身就代表着严谨与深度,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想象。我猜测,这并非一本仅仅罗列概念的书,而是一次对“现实感”这一复杂议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入挖掘。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哲学本体论层面的“何为真实”?还是认识论层面“我们如何认识真实”?抑或是社会学、心理学层面“社会构建的现实”与“个体感知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现实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例如,在中世纪,人们的现实感可能更多地与宗教、神学紧密相连;而在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与科学的兴起,又会如何重塑人们对“现实”的定义?我甚至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古希腊的洞穴理论,它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对“现实感”的一种早期隐喻?或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革命(如量子力学的出现)如何颠覆了人们对物理现实的直观认知,进而影响了“现实感”的生成?我设想,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它将带领读者穿梭于思想的迷宫,一步步揭示“现实感”背后那张庞大而精密的知识网络。
评分仅仅是《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强烈的好奇心。译林出版社作为一家享有盛誉的出版机构,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信心。我设想,这一定是一本需要认真对待的书,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掩盖思想的单薄,而是以扎实的论证和清晰的逻辑,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现实感”的深度探索。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现实感”这个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它是否仅仅关乎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物理世界,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心理感知、社会建构,甚至是技术媒介所塑造的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勾勒出“现实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比如,在口述文明时代,人们的“现实感”是怎样的?到了印刷术普及之后,书籍的广泛传播,又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的认知?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现实感”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媒体的过度渲染,虚拟现实的兴起,以及社交网络上碎片化信息的涌现,这些是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真实”的判断和感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次关于“我们为何如此感知世界”的深刻追问,一次对“真实”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复杂变迁的梳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尤其是“观念”这个词,总是让我联想到那些深邃的哲学思辨和思想的流变。译林出版社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一定不会是那种快餐式的、浅尝辄止的读物,它可能像一块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慢慢消化。我会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现实感”这个概念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是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甚至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他们对“现实”和“实在”的界定,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对“现实感”的理解?我还会猜测,书中会不会探讨文学、艺术、科学等不同领域中,“现实感”的呈现方式和演变。比如,早期绘画中的写实主义,到后来的印象派、抽象派,再到现代电影、虚拟现实技术,这些在视觉和感知层面不断挑战和重塑我们对“真实”的认知的过程,是否也包含在“现实感”的研究范畴内?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次对“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的深刻探索,一次对人类思想史中“真实”二字追寻的学术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