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辞典》 辽海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三国演义辞典》 辽海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宝林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人物辞典
  • 文化
  • 辽海出版社
  • 文学
  • 参考工具书
  • 古代史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ISBN:9787806694237
商品编码:269121185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演义辞典

定价:21.00元

作者:杨宝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01

ISBN:9787806694237

字数:254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 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本书收集与三国演义有关词条近3000条,分人物、情节、职官、礼俗、骏马、兵器等部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有指导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鉴古知今:一部深度解析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综合性工具书 《中华文明通鉴: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史学研究共同体]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通鉴: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并非一部简单的断代史著作,而是一部旨在全面、立体、多维度展现中国文明自源头至中古转折期(约公元420年)的宏大知识体系构建之作。本书汇集了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以清晰的脉络和翔实的资料,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思想变迁、制度演进及文化艺术高峰的壮丽图景。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超越传统编年体叙述的局限,着重于结构性分析与跨领域关联。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力求揭示“中国”这一复杂文明共同体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塑造其核心价值、伦理规范和治理模式的。 --- 卷目结构与核心内容详述 全书共分为八卷,力求覆盖从传说时代到南北朝统一前夜的全部关键要素。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史前至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1. 史前文化光谱: 详尽梳理了仰韶、马家窑、龙山、良渚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域分布、社会复杂性提升及其特有的礼器系统。重点阐释了玉文化在早期社会权力构建中的作用。 2. 青铜时代的权力结构: 深入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态。对“家国同构”的早期政治体制,以及殷墟祭祀体系与王权神授观念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文本与考古印证分析。 3. 礼乐制度的构建: 重点分析了西周“封建”制度(分封制)的运作机制、宗法制度对后世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以及礼乐制度如何成为早期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意识形态工具。 4. 文字与早期思想: 通过甲骨文、金文的符号学解读,探讨了早期书写系统如何记录历史、确立信仰,并初步勾勒出先秦诸子思想萌芽前的宇宙观。 第二卷:思想的爆发与多元格局——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轴心时代”。本卷的核心在于对“百家争鸣”现象的深度剖析。 1. 社会剧变与思想诉求: 分析了铁器应用、井田制瓦解、兼并战争加剧如何直接催生了对社会秩序重塑的迫切需求。 2. 诸子百家精要: 不仅概述了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法家(商韩)、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概念,更着重于比较其在治国方略、伦理道德、个体价值方面的异同,并探讨了墨家在战国中期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3. 军事技术与纵横捭阖: 考察了战争形态的改变(如车战向骑兵的过渡)如何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并分析了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策略背后的国家利益计算。 4. 区域文化差异: 探讨了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在思想、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及其对统一后中华文化融合的贡献。 第三卷:中央集权的初创与制度定型——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本卷聚焦于秦汉帝国如何将战国时期的理论转化为高效的统治机器。 1. 大一统的制度工程: 详细解析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以及其效率与高压统治的内在矛盾。 2. 汉承秦制与儒家独尊: 分析了汉代在继承秦制基础上的“柔性化”改革,特别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成功地为中央集权披上了合法性的道德外衣。 3. 帝国官僚体系的成熟: 深入研究了察举制、太尉、御史大夫等关键职位的职能演变,以及豪强地主对地方权力的渗透。 4. 丝绸之路与世界体系: 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河西走廊的军事和贸易路线的考察,展现了汉代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周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四卷:帝国末期的危机与转型——东汉中后期 着重探讨了帝国盛世下潜藏的结构性危机。 1.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博弈: 分析了皇权衰弱背景下,特定群体对政治资源的争夺如何侵蚀了中央权威。 2. 党锢之祸与士人群体的觉醒: 探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以及士大夫阶层对政治腐败的反思与行动,为后来的魏晋风度埋下伏笔。 3. 谶纬之学与社会思潮: 考察了迷信与神学思想在社会底层和上层统治中的流行,及其对政治稳定性的削弱作用。 4. 黄巾起义与地方军阀的崛起: 论述了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矛盾如何总爆发,以及州牧制度的过度授权如何导致帝国解体。 第五卷:玄学的兴起与魏晋风度 本卷是思想史与社会生活史的交叉点,探讨了乱世中知识精英的精神出路。 1. 玄学的哲学内核: 深入解读了王弼、何晏对《老子》《周易》的注释,阐释了“有”与“无”、“名”与“实”的思辨,以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2. 清谈与社交伦理: 分析了竹林七贤等名士的形象构建,探讨了“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如何在知识分子的日常行为、服饰审美、饮酒风尚中得到体现。 3. 文学与艺术的解放: 探讨了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开创的文学新风,以及顾恺之、竹林画家在审美上对魏晋风度的物化表现。 第六卷: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互动——三国鼎立(220年—263年) 聚焦于三个政权(曹魏、蜀汉、东吴)在文化、制度、人才战略上的差异化竞争。 1. 曹魏的“法家”继承与士族平衡: 分析了曹操对汉末人才的整合策略,以及九品中正制初期的运作逻辑。 2. 蜀汉的“儒家理想国”构建: 考察了诸葛亮在蜀地的政治理想、后勤管理和对外战略(北伐)。 3. 东吴的地域性与“江左文化”的初步形成: 探讨了孙吴政权如何凭借长江天险和地方士族力量维系统治,以及其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第七卷:短暂的统一与制度的僵化——西晋与八王之乱(265年—316年) 西晋的短暂统一是观察士族政治成熟与崩溃的关键时期。 1. 士族政治的顶峰: 详细梳理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大家族的社会势力、联姻网络及其对中央决策的实际控制力。 2. 九品中正制的异化: 分析了该制度如何从人才选拔工具迅速沦为门第划分的工具,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3. 永嘉之乱与中原的沦陷: 探讨了西晋统治者奢侈腐化、战略失误以及与少数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如何共同导致了北方防线的崩溃。 第八卷:文化的南渡与格局重塑——十六国与东晋(304年—439年) 本卷重点在于探讨中国文明在动荡中如何实现关键的地理和文化重构。 1. 衣冠南渡与文化基因的移植: 考察了东晋政权如何将中原的典章制度、士族精英和儒学传统带到南方,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 2. 佛教的全面发展: 分析了石虎、苻坚等统治者对佛教的支持,以及道安、鸠摩罗什等高僧对佛经汉译和义理学发展的贡献,佛教如何开始挑战儒家的主流地位。 3. 北方政权的“汉化”与融合: 选取若干代表性政权(如前秦、北魏前期),分析其统治者在采纳汉族制度、文化、军事技术方面的尝试与阻力,为最终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历史背景。 4. 书法艺术的成熟: 以王羲之为中心,分析了魏晋书法在章草、行书、楷书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展示了乱世中国精神气质的艺术化表达。 --- 学术价值与读者定位 《中华文明通鉴: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以严谨的史学态度,结合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经典文献注释,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创造力的古代世界。 本书特别适合历史专业学生、对先秦哲学感兴趣的研究者、古代艺术史爱好者以及致力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普通读者。它不仅提供知识框架,更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面对剧变时,一个成熟的文明体系是如何自我调适、延续和创新的。本书是理解中国古典文明体系的权威性入门与进阶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辞典》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但每次重读,总会遇到一些不甚理解的词汇、典故,或是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过去,我只能通过查阅各种零散的资料来解决这些疑惑,过程既耗时又费力。《三国演义辞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式。它以一种系统、权威的方式,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我尤其喜欢它对战役的分析,比如“汉中之战”,书中不仅详述了双方的战前准备、兵力调动,更深入剖析了刘备是如何抓住张郃失误,最终取得胜利的。这种详细的解析,让我对《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各种地名、物产的介绍也相当细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真切的感受。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条目清晰,检索方便,无论是对三国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是像我这样普通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三国演义辞典》真的是太棒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通往三国世界的钥匙,让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去探索这部伟大作品。我一直以来都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斗争深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详细梳理了各大家族、各方势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让我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举个例子,书中对“五虎上将”的条目,不仅介绍了他们的赫赫战功,还详细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让我对这几位传奇将领有了更立体化的认知。而且,这本书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也相当有意思,比如对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中《三国演义》的演绎,都有所提及,展现了这部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和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内容详实,考证严谨,而且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是所有三国迷不可错过的珍品。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惊艳了!作为一名深耕三国历史多年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三国演义》中人物、事件、地名、官职、兵器、战役乃至各种典故的权威工具书。终于,我的等待在《三国演义辞典》这里得到了圆满的解答。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目录,更是惊喜连连。从耳熟能详的“桃园结义”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地名,从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到一些细枝末节的军事策略,几乎涵盖了《三国演义》的方方面面。最让我赞赏的是,书中对每一个条目的解释都极为详尽,不仅阐述了词条本身的含义,还深入挖掘了其在小说中的来龙去脉、人物关系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例如,对于“貂蝉”这个人物,辞典不仅介绍了她的身世和美貌,更详细解析了她如何在“连环计”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及其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许多过去似懂非懂的细节豁然开朗。而且,辞典的编纂严谨,引用可靠,参考文献也标注得非常清晰,足以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同时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遨游于三国世界的浩瀚海洋。

评分

这本《三国演义辞典》简直是给所有喜爱三国故事的人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谋略和人生哲理。然而,要完全理解其中的精髓,绝非易事。这本书的出现,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而有趣。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的挖掘。比如,书中对各种古代官职的解释,让我对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各种兵器的介绍,则让我对战场上的厮杀有了更生动的想象。我还注意到,辞典里对许多成语典故的溯源也做得非常到位,很多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成语,原来都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某个故事情节。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耐心地为我讲述着三国世界的点点滴滴,让我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是一本辞书,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体味三国文化、学习古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

拿到《三国演义辞典》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将成为我案头的常备之物。我一直对《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零散的阅读总有些意犹未尽,缺乏一个系统的、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的工具。这本辞典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内容之丰富,足以让我惊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物的条目,不仅列出了他们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更详细地描绘了他们在小说中的性格特征、主要事迹、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最终的结局。比如,对于诸葛亮,辞典不仅回顾了他“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还细致分析了他“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经典桥段的深意,甚至连他所使用的羽扇、綸巾等也做了有趣的考据。此外,辞典对战役的解读也堪称一绝,它会详细列出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运用,甚至还配有地图,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战况。我曾尝试用它来复习“官渡之战”,结果发现,书中对曹操如何以少胜多,许攸献计的细节,以及袁绍兵败的原因都解释得鞭辟入里,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资料都要清晰透彻。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检索方便,无论是想查阅某个特定的人物,还是某个具体的事件,都能迅速找到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