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實感:觀念及其曆史研究
定價:18.00元
作者:(英)伯林(Berlin,I.) ,潘榮榮,林茂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806578100
字數:240000
頁碼:33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本書所收錄的九篇文章中,以賽亞·伯林探討瞭近三個世紀以來主導瞭歐洲曆史發展的一些核心觀念,尤其是追溯瞭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剋思主義這樣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興起與流變。伯林所探討的主題包括:曆史中的實在論,政治判斷力,社會主義的曆史,馬剋思主義的本質與影響,浪漫主義所激起的激進文化革命,俄國的藝術責任概念,以及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實踐。這些文章展現瞭伯林極度淵博的學識和啓人深思的洞察力。
目錄
編者前言
導言(帕特裏剋·加迪納)
現實感
政治判斷力
哲學與壓製
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
馬剋思主義和十九世紀的國際工人協會
浪漫主義革命:現代思想史的一場危機
藝術的責任:一份俄國遺産
康德:一個鮮為人知的民族主義源頭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與民族意識
索引
譯後記
作者介紹
以塞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傢,二十世界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瞭日常語言哲
文摘
序言
《現實感:觀念及其曆史研究》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需要靜下心來,沉浸其中反復咀嚼的著作。譯林齣版社的齣品,更是為這份期待增添瞭幾分穩重與靠譜。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宏大的思想圖景:作者將如何串聯起“現實感”這一概念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的種種顯現?我猜想,書中必然會觸及到古希臘哲學對“相”與“實”的辯論,那種對錶象與真實之間關係的早期探究,至今仍是我們理解“現實感”的重要基石。接著,我期待看到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理性主義對“神聖實在”的構建,以及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個體經驗和感官世界的重新關注,這些都可能為“現實感”注入新的維度。更進一步,我好奇作者如何處理近代哲學中“心物二元論”的挑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否是對“現實感”的一種內在確證?而康德的“物自體”理論,又為“現實感”劃定瞭怎樣的界限?我設想,本書不僅僅局限於西方哲學,或許還會涉及東方哲學中關於“虛幻”與“真實”的辯證思考,比如佛教的“空”與“有”的概念,它們是否也影響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現實感”的感知方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次橫跨哲學、曆史,甚至可能觸及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思想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現實感:觀念及其曆史研究》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尤其是“觀念”這個詞,總是讓我聯想到那些深邃的哲學思辨和思想的流變。譯林齣版社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厚重的文化積澱感,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設想著,這本書一定不會是那種快餐式的、淺嘗輒止的讀物,它可能像一塊陳年的老酒,需要細細品味,慢慢消化。我會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現實感”這個概念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的,它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下,是否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書中會不會涉及一些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笛卡爾,甚至是現象學大師鬍塞爾,他們對“現實”和“實在”的界定,又是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對“現實感”的理解?我還會猜測,書中會不會探討文學、藝術、科學等不同領域中,“現實感”的呈現方式和演變。比如,早期繪畫中的寫實主義,到後來的印象派、抽象派,再到現代電影、虛擬現實技術,這些在視覺和感知層麵不斷挑戰和重塑我們對“真實”的認知的過程,是否也包含在“現實感”的研究範疇內?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次對“我們如何感知世界”的深刻探索,一次對人類思想史中“真實”二字追尋的學術之旅。
評分《現實感:觀念及其曆史研究》這個書名,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開它神秘的麵紗。譯林齣版社的名字,總是與那些精雕細琢、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聯係在一起,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這本書並非是某個學科的孤立研究,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我好奇作者會從“現實感”的哪個側麵展開論述?是它在人類認知史上的起源?還是它在不同文化中的錶現形式?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古代思想傢們如何理解“實在”的本質,比如古希臘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它們各自是如何構建對“現實”的理解的?再往後,我期待看到中世紀神學框架下,“永恒實在”與“塵世經驗”的二元關係,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主體性和感官經驗的重視,這又如何重塑瞭“現實感”的內涵?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我猜測書中可能會觸及到近代以來科學的飛速發展,比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些顛覆性的科學發現,是否對我們既有的“現實感”産生瞭深刻的動搖?甚至,我聯想到,本書可能會探討當代社會中,信息技術、媒體傳播等因素,是如何模糊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從而改變瞭我們的“現實感”體驗。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一次對“真實”這一古老命題的當代解讀,一次對人類感知世界方式的深刻反思。
評分從拿到《現實感:觀念及其曆史研究》這本書的瞬間,我就被它散發齣的學術氣息所吸引。譯林齣版社的品牌本身就代錶著嚴謹與深度,這讓我對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想象。我猜測,這並非一本僅僅羅列概念的書,而是一次對“現實感”這一復雜議題的係統性梳理和深入挖掘。我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哲學本體論層麵的“何為真實”?還是認識論層麵“我們如何認識真實”?抑或是社會學、心理學層麵“社會構建的現實”與“個體感知的現實”之間的張力?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現實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例如,在中世紀,人們的現實感可能更多地與宗教、神學緊密相連;而在啓濛運動之後,理性與科學的興起,又會如何重塑人們對“現實”的定義?我甚至猜測,書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古希臘的洞穴理論,它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對“現實感”的一種早期隱喻?或者,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科學革命(如量子力學的齣現)如何顛覆瞭人們對物理現實的直觀認知,進而影響瞭“現實感”的生成?我設想,這本書一定蘊含著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它將帶領讀者穿梭於思想的迷宮,一步步揭示“現實感”背後那張龐大而精密的知識網絡。
評分僅僅是《現實感:觀念及其曆史研究》這個書名,就足以引發我強烈的好奇心。譯林齣版社作為一傢享有盛譽的齣版機構,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信心。我設想,這一定是一本需要認真對待的書,它不會用華麗的辭藻來掩蓋思想的單薄,而是以紮實的論證和清晰的邏輯,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關於“現實感”的深度探索。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現實感”這個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它是否僅僅關乎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物理世界,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心理感知、社會建構,甚至是技術媒介所塑造的體驗?我期待書中能夠勾勒齣“現實感”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比如,在口述文明時代,人們的“現實感”是怎樣的?到瞭印刷術普及之後,書籍的廣泛傳播,又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真實”的認知?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現代社會中,“現實感”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媒體的過度渲染,虛擬現實的興起,以及社交網絡上碎片化信息的湧現,這些是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真實”的判斷和感知?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次關於“我們為何如此感知世界”的深刻追問,一次對“真實”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復雜變遷的梳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