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课程论问题
定价:23.50元
作者:丛立新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5-01
ISBN:9787504120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课程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休中体现,也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国民素质,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力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和研究,十分活沃,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状况与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关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我国课程理论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较薄弱的环节。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势必影响甚至制约我国课程和教材改革的进程。
本丛书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共同承担的*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课程论的定义、发展史、在中国的应用、理论基础以及课程的的本质、功能、内部关系、基本机构、基本范畴等。全书内容翔实,论述系统,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目录
章 课程与课程论
节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二、课程定义的科学化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第二节 什么是课程论
一、课程论的两个层面
二、两个层面的相互联系及相对独立
第二章 课程论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节 前科学时期
一、古代中国的课程及理论
二、古代西方的课程及理论
第二节 形成系统理论的时期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二、形成系统理论时期的特点
第三节 成为独立的专门学科时期
一、巴比特的课程理论
二、查特斯的课程理论
三、泰勒的课程论
第四节 当代课程论的发展
一、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二、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三、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四、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论
五、斯滕豪斯的课程论
六、课程论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 课程论在中国
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课程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课程论
一、社会和教育制度中缺少课程论产生和发展的直接需求
二、学术传统上的原因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课程论的发展
一、课程论的迅速发展
二、课程论发展的原因
三、课程论发展必须解决的历史任务
第四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节 课程本质观的研究
一、问题的性质
二、关于课程本质的三种不同看法
三、课程的种差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一、经验的不同含义
二、经验在课程、教学领域的使用
三、知识本位的课程本质观在中国——双基论
四、经验本位的课程观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 课程的功能
一、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
二、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第五章 课程及其内部关系
节 课程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观点
二、有关研究的主要缺陷
第二节 课程是由自身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的
一、课程的发展变化有自身的内在动力
二、课程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是决定课程的根本因素
第六章 影响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节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一、由来及对立
二、对这一基本关系的理解及意义
第二节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一、人文主义及其课程传统
二、科学主义及其课程传统
三、两种传统的对立与冲突
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关系在中国
第三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一、由来及对立
二、对于这一关系的基本理解
三、这一基本关系在中国
第四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儿童与社会)
一、由来及对立
二、代表人物及有关思想和理论
三、对于这一关系的几点认识
四、个人与社会本位课程在中国
第五节 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一、由来及对立
二、对于分化与综合的理解
三、综合课程的依据
四、综合课程的种类
五、关于综合与分科的几个基本观点
第七章 课程的基本结构
节 什么是课程的结构
第二节 课程的纵向结构
一、常见、一般的纵向结构
二、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三、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四、关于课程的具体和微观结构的探讨
第三节 课程的横向结构
一、课程类别的演变和发展
二、课程类别的不同研究和划分标准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
第四节 课程结构的研究与课程论的发展
一、课程结构的研究将促进课程论的发展
二、课程结构的研究有待深化
第八章 课程论的几个基本范畴
节 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二、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三、课程设计的主体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国内关于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国外课程设计模式的介绍
第三节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分类研究
二、课程目标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研究
三、课程的内容
第四节 课程的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别及其工具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评价的几个问题
第九章 课程论的理论基础
节 课程论与哲学
一、哲学与课程论的关系
二、哲学对课程论的影响方式
第二节 课程论与心理学
一、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学科的主要条件
二、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三、从关注认知过程到关注人的整体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的双重关系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分离的原因
三、课程论的发展与教学论
附录
《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部分)
英国5—16岁数学教学大纲(部分)
法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部分)
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部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任何一个真正关心教育发展的人来说,理解“课程”这两个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绝非易事。它不仅仅是学校教授的学科清单,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国民素质的无形之手。《课程论问题》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的意味,暗示着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值得反复推敲、深入辨析的难题。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触及课程设置的哲学基础、课程目标的多元取向、课程内容的权衡选择,甚至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实践困境等等。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出品,我一向是信赖的,其编辑和出版质量往往能保证书籍的学术价值。因此,我对《课程论问题》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通过它,对课程的本质、功能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个长久以来对教育理论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引发深刻思考、触及教育本质的书籍。这次偶然翻阅《课程论问题》这本书,虽然未能深入其中探讨具体内容,但从其厚重的篇幅和精炼的标题中,我已然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它似乎并非一本轻描淡写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对课程理论复杂肌理的深入剖析。我预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将是一场智力与认知的严峻挑战,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去理解那些可能深邃晦涩的理论框架和学派纷争。教育科学出版社向来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著称,此次推出的《课程论问题》,想必也秉持了这一传统,在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的深度上,应有不俗的表现。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课程理论前沿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教育领域那些尚未被充分解答的根本性议题。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在教育一线耕耘的教师,抑或是对教育理念有深入探索的学者而言,课程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设计一门有意义的课程?如何让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对课程提出的挑战?这些都是萦绕在脑海中的疑问。《课程论问题》这本书,恰恰触碰了这些最根本的议题。我猜想,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更可能深入到课程实践的具体困境,并提供一些分析的工具和可能的解决思路。教育科学出版社在教育类书籍出版方面的声誉,我一直非常看好。因此,《课程论问题》这本书,对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一本摆在书架上的书,更可能是一次与教育智慧的深度对话,一次对课程领域前沿思想的探索之旅,一次帮助我更深刻理解教育的“为何”与“如何”的重要契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为什么”和“是什么”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我们所做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怎样的人?以及,我们应该教授些什么内容?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课程”这一核心要素。当我看到《课程论问题》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它仿佛直接点出了当下教育领域最核心的困惑与挑战。我设想,书中可能囊括了不同学派关于课程的争鸣,对历史上的课程思想进行梳理,并对当下的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教育科学出版社作为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的重镇,其出版的书籍往往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和理论价值。我相信,《课程论问题》一定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我们所面临的那些亟待解决的课程难题。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改革的理论根基充满好奇的观察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机制的书籍。教育,尤其是课程的改革,往往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博弈、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前沿的理论探索。《课程论问题》这个名字,极具吸引力,它直接指向了课程领域的核心矛盾和争议。我猜测,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会对课程理论中的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辨析、比较,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对经典理论的批判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份专业和权威。因此,我坚信《课程论问题》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课程的演变历程,理解不同课程模式背后的逻辑,并最终帮助我形成自己对课程本质的独立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