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生产管理工具箱(含光盘) | ||
| 作者: | 张友源 | 开本: | |
| YJ: | 8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 书号: | 9787113196516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精彩导读 目录 D一章 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都属于上乘,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鼻气味,这在长时间阅读时是一个加分项。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章节与我目前正在负责的项目进行对照,试图寻找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模板”或“现成方案”。例如,在谈到生产计划的制定时,我期待能看到更详尽的数学模型或者S&OP(销售与运营规划)流程的详细拆解,包括数据输入、敏感性分析的步骤和决策矩阵的构建方法。书里提到了“拉动式系统”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因为我们车间长期受制于“推式”生产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但是,当我翻到关于看板(Kanban)应用的章节时,我发现它停留在看板的原理介绍,比如看板的种类和基本规则,却鲜有关于如何确定看板数量、如何处理看板丢失或损坏后的应急预案等细节讨论。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如何更好”的感觉贯穿了全书,它提供了蓝图,却吝啬于提供修路的工具和沥青。对于资深管理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提供的知识增量有限,但对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或新入行的工程师来说,它无疑是一份扎实的入门指南,能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整体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吸引人,封面上印着一些简洁的图标,像是齿轮、流程图和一些数据分析的图表,整体色调是冷静的蓝色和灰色,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一开始是冲着“工具箱”这个名字来的,希望能找到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来梳理我工作中遇到的生产流程问题。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内容涵盖了从需求预测、物料计划到车间执行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结构组织得相当清晰。书中的文字表达方式偏向于教科书式的严谨,对于初次接触生产管理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精益生产的部分,期望能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施步骤,比如如何通过价值流图识别浪费,或者如何推行5S管理。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概念的介绍虽然准确,但在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时,深度稍显不足。比如,在讲到JIT(准时制生产)时,更多的是对理论模型的阐述,而对于如何克服供应链波动、如何与供应商建立有效协同的实战技巧,描述得相对笼统,这让我这个渴望落地实践的读者感到有些意犹未尽。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概念普及和框架搭建手册,为理解整个生产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用量化指标来驱动绩效改进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章节布局也似乎暗示了这方面的深度挖掘。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可以直接嵌入到ERP系统或高级计划与排程(APS)软件中的KPI设置逻辑,例如OEE(设备综合效率)的细分维度如何关联到具体的设备维护策略,或者交货准时率(OTD)的统计口径如何与库存周转率进行联动分析。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确实强调了数据驱动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一些常用的生产指标,如周期时间、在制品(WIP)水平等。然而,这些指标的介绍更像是名词解释,缺少了“如何校准数据源的准确性”或者“当某个指标异常时,排查问题的标准SOP是什么”这样的实操指导。比如,在讨论供应链风险管理时,我期待看到更复杂的场景模拟,例如,如果主要供应商的交货期突然延长两周,系统应如何自动调整生产计划的优先级,以及相应的缓冲策略应该如何动态调整。这本书更侧重于描述“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详细指导“如何一步步做到”。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论框架,而不是一套可以直接在生产线上运行的代码或脚本。
评分从内容组织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非常传统的,章节之间循序渐进,适合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我尤其喜欢它对“人机工程学”在生产环境中的应用有所提及,这方面的内容在很多生产管理书籍中常被忽略。然而,我对企业文化与生产效率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关注,认为这是决定任何管理工具能否有效落地的“软性基石”。我本以为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授权体系和激励措施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自发地进行持续改进。书中虽然提到了“员工参与”的重要性,但描述非常简短,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员工提案系统、如何进行跨部门冲突管理的具体工具或流程图。读完后,我感觉这本书在“硬科学”——流程、计划、控制——方面的论述是全面的,但在处理“软科学”——组织行为、变革管理、文化塑造——方面显得相对单薄和保守。它是一本教你如何设计机器的说明书,但对于如何让操作机器的人们心甘情愿、高效协同地工作,给出的指导性建议略显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背景似乎非常学术化,这使得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规范,逻辑推导严密,很少出现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陈述。这对于追求精确性的读者来说是优点。我个人对生产系统的柔性化设计一直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客户需求的小批量、多批次特性对生产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通过SMED(快速换模)技术来缩短设置时间,以及如何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工位布局的优化(比如U型线或柔性单元)来实现多品种混线生产。书中提到了“灵活调度”的概念,但其阐述更多地停留在了对柔性制造系统(FMS)优势的理论性赞美,缺少了具体的工装设计调整、人员技能矩阵的培养机制,以及如何在现有固定设备基础上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类似效果的“低成本柔性化”策略。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优秀的参考词典,涵盖了生产管理领域的主流术语和基本框架,但缺乏对那些真正能让生产效率产生质变的“黑科技”或“土法炼钢”般实战经验的深入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