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银胜 编
图书标签:
  • 杨绛
  • 传记
  • 文学
  • 回忆录
  • 文化
  • 人物
  • 名人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学者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地
ISBN:9787545520804
商品编码:2692452313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 作者:罗银胜
  • 定价:48
  • 出版社:天地
  • ISBN号:978754552080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03
  • 字数:36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是一本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 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书稿呈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 浓缩杨绛先生一生智慧的精华,给心灵迷失的当代人以人生的启示,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她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美德,其丰富与完善,使她已**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偶像”,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让人受益无穷。 周国平+才女作家黎戈**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内容提要

由罗银胜著的《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以温暖 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 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 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 风范。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对抗战火 、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 能量;她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 、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 下心来一读。
    

作者简介

罗银胜(1962年— ),**传记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现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写作。著有《顾准传》《顾准的*后25年》《顾准画传》《顾准评传》《顾准的后半生》5种、《杨绛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百年风华:杨绛传 》《贾樟柯传》《钱行健传》。编有《百年顾准丛书》《顾准:民主与“**目的”》《顾准文集》(珍藏增订本)、《顾准再思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记忆的修复》等。

目录

第一章 故里家世
第二章 大学时代
第三章 负笈英法
第四章 孤岛岁月
第五章 步入剧坛
第六章 艰难时刻
第七章 定居京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第九章 十年尘世
第十章 著译尖峰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后记


好的,以下是针对《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之外的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尽可能详实,旨在展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图书内容概述,而不涉及任何关于杨绛或该纪念版的内容。 --- 《人间清欢录:近代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变迁》 作者: 史景微 出版社: 世纪文华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珍贵文献影印件 字数: 约 55 万字 --- 内容提要: 《人间清欢录:近代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变迁》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位巨匠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它以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为时间轴,精选了十余位在中国思想、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知识分子个体,通过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学术探索、社会实践以及个人命运的梳理,勾勒出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与时代侧影。 本书的核心关怀在于“清欢”二字所蕴含的复杂意涵——在国家危难、社会剧变之中,知识分子如何在坚守理想与适应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将深沉的忧患意识转化为扎实的文化建设与学术贡献。作者史景微,一位深耕近代史与思想史的学者,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近乎同理心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深入这些卓越心灵的内心世界。 结构与核心章节: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既有并置的群像描绘,亦有针对个案的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南方的灯火与北方的风云 (1910s - 1930s) 本部分聚焦于民国初创期的知识精英如何吸收西学、重塑中国传统。重点关注了三组关键人物: 1. “新政的梦想家”: 详细描绘了如蔡元培、胡适等人在教育和学术体制现代化上的努力,特别是他们如何在北大、清华等学府播撒现代思想的种子。书中细致考证了当时留学归国人才的群体心态,他们对“科学”与“德先生”的狂热追求,以及在传统士大夫文化与西方理性精神之间的张力。 2. “文学的觉醒者”: 探讨了“五四”前后,小说家、诗人如何通过白话文运动,探寻民族精神的内在出路。此处着墨于文学社团的运作、小报的批判力量,以及作家们在个人情感表达与社会责任担当之间的挣扎。 3. “山水间的哲思”: 关注那些避开都市喧嚣,专注于传统学问和国学整理的学者。例如,对某位隐逸学者的田野考察笔记、书信往来的还原,展示了在政治风暴边缘,纯粹学术研究是如何艰难维系的。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流散 (1937 - 1945) 这是全书情感最为沉重的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记录了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的“弦歌不辍”。 1. “内迁的脊梁”: 联大时期不再是简单的口号,史景微还原了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真实图景。通过对教员薪资、学生伙食、教授们在防空洞中坚持授课的细节描写,突显了“刚毅坚卓”的内涵并非空谈,而是日常生活的艰辛积累。特别详述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在简陋条件下如何维持基础研究,以及文科教授如何进行跨学科的通识教育。 2. “流亡的笔触”: 考察了战时知识分子群体在沦陷区和后方根据地中所采取的不同姿态。有者选择沉默坚守,有者以笔为枪,积极参与宣传。书中对比分析了不同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危亡时的道德抉择与精神困境。 第三部分:思想重塑与学术的转型 (1949 - 1960s)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本部分力求客观呈现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 1. “院系调整与专业新生”: 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重组过程,探讨了不同学科如何被纳入新的指导思想之下,学科内部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方向和受限空间。 2. “会议与研讨中的论辩”: 细致梳理了特定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学术会议,记录了学者们在特定话语框架下,如何艰难地进行专业辩论,以及对原有理论体系的自我审视与修正。此处特别关注了老一辈学者如何“适应”新环境,并试图在夹缝中保护学科的知识谱系。 第四部分:记忆的沉淀与精神的遗产 本书的收尾部分,回归到对这些知识分子个体精神遗产的总结。 1. “书信背后的温情”: 通过大量未曾发表或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揭示了这些在公众面前严肃的学者,在家庭、师生之间的真实面貌——他们的担忧、幽默、对后辈的期许,以及对纯粹美学的执着。 2. “无形的图书馆”: 总结了这些学者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具体的著作,更是一种治学态度、一种对真理的终极敬畏,以及一种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责任感。 叙事风格与特色: 史景微的写作风格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细腻。本书大量运用一手文献(如档案、信函、会议记录的原始文本),并配以清晰的历史脉络梳理。叙事上,作者擅长“场景再现”,通过对特定历史瞬间(如一次重要的讲座、一次紧张的会议、一次艰难的迁徙)的细致描摹,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知识分子在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温度与挣扎。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超越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呈现一个充满矛盾、复杂而又光辉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它是一部关于责任、坚韧、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深刻编年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封面和封底,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纸张的质感,字体的大小,都散发着一种温润而沉静的气息,仿佛杨绛先生本人温和而坚韧的品格。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追思纪念版”这几个字,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的厚重和对一位伟大灵魂的敬意。封面那张经典的杨绛先生的照片,眼神中带着洞察世事的从容和对生活的热爱,已经足够勾起我对她一生经历的好奇。我能想象,书中一定收录了许多关于她人生轨迹、创作历程、以及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深刻情感的珍贵细节。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是对一个时代文化印记的追溯,也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致敬。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遇见那个在动荡年代里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女性,能够从她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去理解生命的坚韧与优雅。

评分

仅仅从《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封面和整体设计来看,它就传递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本书的书名简洁有力,“追思纪念版”则充满了庄重与深情。我有一种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书中可能呈现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时代的变迁中,杨绛先生如何以她的笔触,记录下人生的悲欢离合,如何以她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她那种“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从容,以及她“洗尽铅华呈素面,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人生智慧。这本书,无疑将是一场精神的朝圣。

评分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这本书,从名字上就带着一种时间的重量和情感的厚度。它的装帧风格,我得以窥见的,是那种朴素而典雅的格调,仿佛是杨绛先生本人气质的延伸。我设想,这本书的“追思纪念版”这几个字,背后承载着无数读者对她深深的眷恋与追怀。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关于她人生起伏跌宕的真实叙述,那些她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信念,以及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超越世俗的爱情故事。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觉得一些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但是,到了老年,到了暮年,就会知道,很多困难,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了”这样的生命哲理,从而获得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评分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这本图书,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从设计上看,它透着一股朴实而典雅的气质,没有过度的渲染,却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我特别留意到“追思纪念版”这个前缀,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杨绛先生生平的简单记录,更可能包含了一种深切的怀念与纪念的情感。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关于她生活点滴、创作心路,乃至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那份传奇爱情的细致描绘。能够窥见这位杰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磨难与坚持,她的思考,她的感悟,都将是无价的精神财富。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一个时代,理解一种人生境界,提供更深刻的视角。

评分

手捧这本《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久经岁月洗礼的质感,不张扬,却自有力量。我猜想,这本书的“追思纪念版”不仅仅是文字的汇集,更是情感的沉淀。它可能包含了许多我们未曾窥见的细节,一些关于杨绛先生不为人知的往事,或者是在她生命不同阶段的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去了解她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独立。她的一生,无疑是许多人精神的灯塔,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温她的人生哲学,无疑会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人生风景,也能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学习她那种从容不迫,却又坚定不移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