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中国战略传统丛书)
定价:42.00元
作者:门洪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101685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代是中华民族的关键转变期,*终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唐代中国与亚洲内陆的关系密切,与当时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关系*其复杂,其处理方式凸显了中央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认同在其中扮演了*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体系就是其基本体现。这本由班茂燊*、耿协峰译的《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引述政治文献、宗教论述乃至文学作品,探究唐帝国与周边民族的认同变化,分析朝廷如何寻求吸纳其他民族,以确保其帝国影响力。作者指出,从儒家精英、佛教徒到蛮族将领,唐代各团体都力图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唐王朝寻求吸收各民族,以确保帝国的团结,同时力争确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赞扬。本书总结了唐代如何实现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新界定,并*终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
目录
导论章 中国人的族群性第二章 模糊的非汉族——偏见与划分 忠诚与信任 野蛮与无知 贪婪第三章 外来的宗教——佛教 佛教在中国以及反佛教论战 论战话语中的佛教外来性 傅奕:道家独立派 韩愈:儒学理论家 佛教的外来起源 佛教的外来教义与仪式 非汉族僧人:有权势且很危险 佛教地理学和宇宙起源论第四章 深目高鼻——少数族群的体貌 唐代的相术与人的举止 对非汉人的相貌塑造与描摩:面部特征和动物本能 体型与行为 解释非汉人的体貌:地域和“气” 相貌与遗传第五章 族群的地缘政治学 空间的内外结构 非汉人地域 边疆分析:区划、分层和“羁縻制” 合法地给外族定界:移居、定居和“公” 非汉人在帝国中的法律地位 奴隶制度和族群差异 国家批准的非汉人社群 国家意识形态:隔离与同化第六章 族群变迁的多样性 亲族和婚姻 文化 社会经济组织和内部活动 族群变迁的模式 迁徙和国界 国家和族群文化变迁结论 “华心”和汉族自我意识的兴盛 族群性与中国历史叙事附录A 中国朝代名录附录B 隋唐皇帝名录参考文献索引致谢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古朴,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息,烫金的书名在深邃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一家严谨的出版社。我翻开扉页,看到“中国战略传统丛书”这个系列名称,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要知道,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战略思想一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将战略传统与“族群认同”这样一个概念相结合,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深度的视角。我尤其对“唐代中国”这个时代背景充满期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多元、繁荣的时代,民族融合和社会变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探讨族群认同,定然能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社会动态。我设想作者一定对唐代的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官方文献、文人笔记,还是出土的碑铭、壁画,都可能成为其论证的基石。想到这里,我不禁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民族政策、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它能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唐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其对“中国战略传统”这一概念与“族群认同”之间关系的独特解读。在我的认知里,“战略”往往与军事、政治、地缘政治等硬性指标挂钩,而“族群认同”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历史、心理层面的议题。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联系起来,揭示了在唐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族群认同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国家战略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族群认同。作者通过分析唐朝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所采取的策略,比如“羁縻政策”、“和亲政策”以及军事征伐等,深入阐释了这些战略背后所蕴含的关于如何管理多元族群、如何维护国家统一的智慧。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制定这些国家战略时,对不同族群的认知和理解,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族群关系,也为我们思考当今世界族群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评分这本书在对唐代族群认同的探讨上,其学术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史料之详实,考证之细致,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注意到他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时,总是能兼顾不同的学派观点,并用扎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述,而非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在分析突厥、回纥等北方游牧民族与唐朝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敌人”或“盟友”,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利益纠葛、政治博弈以及文化吸收的过程。他通过对唐朝对外政策的细致梳理,以及对边疆地区社会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历史图景。读到此处,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关于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边塞诗中的壮丽景象,这些都因为作者的阐述而变得更加鲜活和富有深意。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乐趣。
评分我非常赞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在讲述枯燥的历史事实时,能够运用多种叙事技巧,让整个故事引人入胜。他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史料,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来串联起唐代族群认同的主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安史之乱”前后族群认同变化的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后不同族群在国家存亡之际所扮演的角色,深刻地展现了族群认同在危机中的重塑与变迁。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族群的士兵,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作战,也看到了战乱之后,一些族群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让我认识到,族群认同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研究课题,更是与每一个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息息相关的深刻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简直被作者的细腻笔触和宏大视野所折服。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唐朝时期存在的各种族群,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族群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去探寻其族群认同的根源和演变。我特别被其中关于“胡汉融合”的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史实,比如唐朝的服饰、饮食、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景象。我仿佛能看到来自西域的乐师在长安的街头奏响悠扬的乐曲,也能想象到唐朝的士人穿着胡服,在宴会上吟诵着带有异域风情的诗篇。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梳理这些文化现象的同时,还巧妙地将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关系联系起来,揭示了族群认同并非是静态的概念,而是动态发展的产物,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让我对“族群认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血缘,而是上升到了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维度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