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定价:29.00元
作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0-06-01
ISBN:9787101023145
字数:436000
页码:4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g0年代,质的发展才真正在长江三角洲农村出现,并使农民的收入相当程度地超过了维持生存的水平。本书旨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农民糊口农业长期延续的过程和原因,及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将着重分析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不是整个经济的毛收入或全部人口的人均收入。重点在于一个特定地域和社会阶层的发展与不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总体、以及对农民社会和经济的各派学术理论的意义。
目录
中文版序
章 导论
编 1949年以前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系统
第三章 商品化与家庭生产
第四章 商品化与经营式农业
第五章 商品化与过密型增长
第六章 农民与市场
第七章 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过密化
第八章 两种类型的村社
第二编 1949年以后
第九章 旧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
第十章 集体、家庭与副业生产
第十一章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第十二章 乡村工业化
第十三章 乡村发展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
第十四章 半农半工的村庄
第三编 结语
第十五章 一个总结
第十六章 几点思考
附录A 长江三角洲8个村庄的社会经济轮廓
附录B 长江三角洲的人口与耕地面积
附录C 明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镇市的形成与演变
附录D 华阳桥种耔场大队的农业外就业(1950一1985)
附录E 华阳桥公社以及中国乡村总产值构成的变化
附录F 集体、联户和个体企业的收入
引用资料
访问座谈
约谈村民
引用书刊目录
附表目录
正文袭
附录表
地图目录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让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本书,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江南水乡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以及那世代耕耘于土地的淳朴农人。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于中国乡村最深切的关怀。我尤其关注的是,“小农家庭”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传统的小农家庭模式究竟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着?是依然坚守着土地,还是已经开始多元化发展?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代际关系、婚姻模式又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重塑?而这一切,又如何与“乡村发展”这个更宏大的命题联系起来?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个体与集体、微观与宏观层面的互动。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乡村发展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是否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或者,它是否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例如土地流转、人口外迁、文化断裂等?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这些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帮助我们理解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所经历的阵痛与希望?我深信,通过对小农家庭的细致观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洞察乡村发展的本质。
评分《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本书的书名,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刻思考。长三角,这片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其乡村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而“小农家庭”,则是构成这一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长三角地区小农家庭的独特之处。它是否仍然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模式,还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融入了非农产业,甚至成为城市经济的补充?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经济决策、以及社会支持网络,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小农家庭是如何努力适应、寻求出路,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乡村发展”这个宏大的议题,在作者笔下,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图景?它是否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还是包含了社会资本的积累、文化传统的延续、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长三角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中华书局的出品,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和内容的深度充满信心,相信这会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能够深化我对中国乡村现实的认知。
评分初拿到《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本书,就被书名所吸引。长三角,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经济活力的土地,总是能够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而“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则指向了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结构性议题。我一直对传统农业社会如何转型,小农经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家庭变迁和文化传承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书名似乎直接触及了这些核心问题,让我对阅读它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与历史积淀,如何勾勒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维系并发展的“小农家庭”的图景。他们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家庭结构、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整个乡村的发展轨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更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长三角乡村的脉动与温情,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努力与智慧。中华书局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有了更高的信心,相信这将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乡村变迁的绝佳机会。
评分当我看到《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本书时,我的思绪立刻飘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小农经济。在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小农家庭在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生存的挑战,而中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其小农家庭的命运轨迹,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本书的题目,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核心议题。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出长三角地区小农家庭的具体生存状态?他们的收入来源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分配、子女的教育和就业选择,以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这些都是构成小农家庭日常生活的关键要素,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论述。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农家庭的个体选择和集体行动,最终是如何汇聚成“乡村发展”的洪流?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面临的阻碍又是什么?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它是否会探讨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留住人才,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中华书局的信誉,让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份兼具学术深度和现实关怀的研究成果,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本书的标题,犹如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缩影。我一直对经济史和农业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关于普通人如何在历史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叙事。这本书的题目,恰好将“小农家庭”这一微观主体与“乡村发展”这一宏观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张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小农家庭”的,是基于经济收入、土地占有,还是某种生活方式?在长三角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小农家庭的发展模式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性?是否会与内陆地区有显著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小农家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应对资本下乡,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文化特色和社群凝聚力。同时,“乡村发展”的维度也让我充满遐想。它是否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增长,还是包含了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更广泛的含义?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长三角乡村发展的全景图,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生动景象?中华书局的出版,也预示着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我很期待能从中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的案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