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 書名: |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 |
| 作者: | 曹雨真 | 開本: | |
| YJ: | 62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 =CY部 | 齣版時間 | 2015-04-01 |
| 書號: | 9787302394068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MPA,從事文化傳播與交流工作。曾為聯閤早報網和新華網相關頻道撰寫專欄,通過細節處的城市觀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觀察,為讀者提供多維視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務實理念。作品主要為2012—2013年專欄文章和研究隨筆的結集。 精彩導讀 一道書香的誘惑
【2012-11-12】
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泡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於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
有人說,SJ上Z壯麗的宮殿,是藏書Z多的圖書館。對於南洋理工大學的同學,校園Z美的宮殿,應是李偉南圖書館。它位於校園坡地的高處,上下貫通五層。弧狀造型,D特而大氣,巨型空間,充盈而明亮。坐在環形落地窗前,校園蔥蘢盡收眼底。這裏是寜靜的處所,閱讀修習處連咳嗽一聲都不好意思;這裏也是動感的地帶,在電子區域,除瞭上百颱普通電腦,還有供多人同時瀏覽的三屏聯機,有供小組討論的視頻投影角落,和偌大屏顯的電子報刊。這裏的空調溫度低得足以讓人清醒無眠,而不間斷供應的熱水和緊鄰餐廳熱乎乎的飯菜又足以讓人留得下來。盡管無緣這裏的英文理工科藏書,我還是慢慢成為它的常客,像彆人泡吧一樣,泡上瞭圖書館。
常去李偉南圖書館,帶著從中文圖書館藉來的書。中文圖書館J在教學樓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感受之後也頗為吃驚。一是沒想到書可以放這麼多。空間不大,書量不小,圖書架一個挨著一個,沒有常規的間距。人們找書怎麼辦,先開方嚮盤,原來圖書架下有活動軌道。二是沒想到藉書還書都自己動手。先在網上查閱,通過作者、書名和關鍵詞等搜索,找到書的編碼後依次對應書架位置。還書時,扔進圖書館外牆上帶有自動掃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沒想到圖書這麼離不開電腦。藉書前可上網查閱,書不在可網上預約,藉書後臨限未還,會收到提示郵件,選擇還書或續藉。令人汗顔的是,在掌握這套操作係統前,常需請教年紀不輕的圖書管理員,一頭花白的頭發,運用起電腦來得心應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歲的圖書管理員焦靈花成為SJ麻將GJ,曾為解放軍某部圖書管理員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圖書管理員這個職業,韆萬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LGY先生的《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文版麵世後,媒體紛紛報道,老師大力推薦。如此熱門書籍,能在中文圖書館藉到嗎?不齣所料,館存的幾本都已藉齣。D一次嘗試網上預約,做好瞭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令人驚喜的是,半月後的YT,打開郵箱,便跳齣圖書館的通知,請去辦理藉閱手續。捧著這本被管理員特地加上保護膜的圖書,一邊感受它的熱度,一邊慨嘆它的流轉效益。它在我處的藉閱周期稍長瞭點,感興趣的同學又讓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來不易也倍加珍惜,D它迴到圖書館時,完璧如初。
正D我為身在校園擁有美妙宮殿而深感慶幸時,外齣考察更見識瞭這個城市的宮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國傢圖書館,位於市中心,高16層,樓層中建有花園,據說其運行比普通建築節省約80%的能源,以其環保、美觀和低成本的結閤,獲得新加坡綠色建築認證Z高的“白金奬”。其實,它的ZY更在於主業領域,XJ的信息技術,高水準的人性化服務,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隊伍,提供瞭完美的讀者體驗。自動化更進一籌,圖書館大廳一字排開的電腦供藉書人掃描,電腦自動識彆圖書並作記錄,讀者藉一本書平均隻需二三秒鍾。上文提到的還書體驗,也是來自它耗費巨資引進的射頻技術,圖書館外牆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書一丟J行瞭,讓整個還書過程在瞬間完成。如此一來,不論圖書館是否開館,讀者YT24小時都可還書。而且不論在哪裏藉的書,可以還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傢圖書館。
任何一傢,是指這個城市擁有的5個區域圖書館、23個社區圖書館、10個社區兒童圖書館、10個學校和學術館、14個政府特彆服務館,和計劃中的100所鄰裏圖書館。它們多位於地鐵站附近、商業中心和鬧市區,人們信步可至。這些社區和專業圖書館得到瞭眾多網友的贊嘆,“太有親和力瞭”,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樂享其中。
圖書館無疑是一個公共文化項目,可是獅城的圖書館體係卻有媲美成功商業項目的業績,並入選哈佛MBA案例。圖書館遍布島國,與人們近在咫尺;XJ的科技手段,藉還書方便到Z簡;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在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於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這個項目的CEO,那麼經營戰略和目標是什麼?打造SJYL的公共圖書館與信息谘詢係統,鼓勵人民終身學習,“知識的積聚和交流將産生新的知識,新知識的運用將創造齣無限的可能,從而使新加坡在D代知識經濟中分享收益”。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來,國人皆尚讀書。但是有媒體報道,中國也在成為SJ上年人均讀書量Z少的國傢之一。近年來,GN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級圖書館不乏宏偉建築,有的成為醒目的城市地標,不同程度造福瞭D地百姓。不過著眼持續發展,有一些問題如,圖書館是否承載更大的價值意義,在民生工程中體現投資未來;圖書館是否CY它的物質呈現,在建築體外有更重要的網絡體係;圖書館是否發揮政府投入的Z大效益,用成熟的商業理念實現擁有讀者的公共目標,值得管理者深思。
…… 目錄 D一部分 細節處的城市觀察
細節處的城市觀察
行走獅城“一卡通”
美哉百萬“綠巨人”
沒有蚊子的夏日
德士是您的車隊
為何行人是老大
為何行人是老大(續)
一道書香的誘惑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一)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二)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三)
機場Z愛是樟宜(一)
機場Z愛是樟宜(二)
GJ名校麵麵觀(一)
GJ名校麵麵觀(二)
GJ名校麵麵觀(三)
小販中心大民生
文明其實很簡單
吞雲吐霧的代價
陽光總在風雨後
體育引導健KS活
在那蘭花盛開的地方
小有小的發展邏輯
東西兼容的樂齡社會
求人不如求己
D二部分 公共治理特色觀察
關於務實的故事--新加坡公共決策的特色觀察
如果政策是不受歡迎的--新加坡公共政策執行的特色觀察
像“瑞士腕錶”一樣運轉--新加坡公共部門的執行力觀察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目錄
。。。。。。。。。。
獅城治理的脈絡:一本關於新加坡發展邏輯的探索 新加坡,這個位於東南亞的彈丸小國,以其高效的治理、蓬勃的經濟和令人矚目的社會秩序,長久以來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然而,在這份輝煌的背後,隱藏著一套獨特的運行邏輯和治理智慧。本文並非一本關於具體政策法規的詳盡手冊,亦非一份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次深入獅城肌理的微觀觀察,旨在揭示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深層原因。它試圖跳脫宏大敘事的束縛,從細微之處著手,捕捉那些往往被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發展脈絡。 本書的起點,並非是一個冰冷的理論框架,而是對新加坡社會真實肌理的細緻描摹。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構築起城市麵貌的微小細胞:從清晨的地鐵車廂裏,匆匆趕路的上班族,到組屋樓下的社區活動,再到夜市裏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一個場景都蘊藏著新加坡社會的溫度和節奏。我們試圖理解,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個體如何與集體互動,又如何在製度的框架內找到自己的位置。 “善治”二字,在新加坡的語境下,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滲透進城市治理的每一個環節。本書將深入剖析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公共服務、社會凝聚力構建等方麵的實踐。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新加坡政府齣颱瞭哪些政策,而是追溯這些政策的齣颱背景、設計思路,以及它們如何在現實中落地並産生影響。例如,在城市規劃方麵,新加坡是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巧妙地平衡發展需求與生活品質?在公共服務方麵,高效的交通係統、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其背後是否存在著不為人知的精細化管理和技術支撐?在社會凝聚力方麵,新加坡如何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維係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而非陷入族群矛盾的泥潭? 本書特彆強調“微觀察”的視角。宏觀的數據和統計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理解往往來自於對細節的捕捉。我們將走進新加坡的政府部門,觀察其運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我們將與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對話,傾聽他們的工作體驗和生活感受;我們將走訪各類社區組織,瞭解其在彌閤社會裂痕、促進公民參與方麵的努力。這些微觀的“切片”,如同顯微鏡下的細胞,摺射齣新加坡治理體係的活力和韌性。 例如,在探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時,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低稅收”、“吸引外資”等標簽上。我們將深入到具體的産業園區,觀察其如何吸引高科技企業入駐,如何為本地企業提供孵化支持。我們將探究新加坡在人力資本培養上的長期投入,其教育體係如何與産業需求緊密對接,如何培養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纔。我們還將關注其在創新驅動方麵的努力,政府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和技術突破。這一切,都是新加坡經濟成功的“微觀注腳”。 再者,新加坡的治理並非是鐵闆一塊的“威權”模式,而是展現齣一種高度的“務實”和“適應性”。在本書的觀察中,我們會發現,新加坡的政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根據社會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不斷地調整和優化。這種“迭代式”的治理,使得新加坡能夠有效地應對挑戰,並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我們會審視其在處理社會矛盾時,如何在維護秩序的同時,也給予民眾錶達意見的空間,盡管這種空間可能與西方民主模式有所不同。 本書還將觸及新加坡在社會公平與包容方麵的努力。雖然新加坡的貧富差距並非不存在,但其政府在教育、住房、醫療等基礎公共服務方麵的均等化投入,有效地為社會底層提供瞭嚮上流動的機會。我們將觀察其在住房政策上的獨到之處,組屋製度如何成為保障大多數公民基本居住權的關鍵。同時,我們也會審視其在應對老齡化、維護傢庭結構等社會議題上的策略。 此外,新加坡的“跨代傳承”與“長遠規劃”的理念,也是本書試圖深入挖掘的內容。新加坡的領導者似乎總是著眼於未來,將政策的製定置於更長的時間維度上。這種超越短期利益的考量,使其能夠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改革、環境保護等領域進行長遠的戰略布局。我們希望通過對新加坡發展邏輯的微觀觀察,來理解這種“未雨綢繆”的治理哲學。 最後,本書並非要為新加坡的治理模式貼上“最優解”的標簽。我們承認,任何治理模式都存在其局限性,新加坡也不例外。然而,通過對新加坡治理“脈絡”的梳理和“肌理”的剖析,我們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框架。這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新加坡,更是為瞭從中汲取啓示,思考我們自身在發展道路上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有效、更包容、更可持續的社會。 本書將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各種“微觀觀察”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幅新加坡治理的生動圖景。它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傢,去感受其獨特的發展節奏,去理解其治理智慧的根源,去探索其“善治”的真實內涵。它是一次開放式的探索,而非一篇封閉式的定論,鼓勵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