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速写基础入门 | ||
| 作者: | 开本: | ||
| YJ: | 2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8 |
| 书号: | 978751703307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前言 3
Part 认识速写
1 . 1 画速写 8
什么是速写 8
速写的作用 9
1 . 2 速写工具简介 1 0
铅笔 1 0
其他画笔 1 2
速写用纸 1 2
Part2 观察方法
2 . 1 盲画法 1 4
不看纸面作画 1 4
练习:画出自己的左手 1 6
为何要进行盲画法练习 1 7
试一试:画常见的物品 1 7
试一试:看到什么画什么 1 8
练习:菠萝 1 9
2 . 2 简化法 2 0
如何将看到的物体转变为图画 2 0
试一试:将自己房间的一角转变为图画 2 0
练习:树木 2 1
将复杂的外形简化 2 2
试一试:将复古胸花用简化法画出来 2 3
练习:松果 2 4
对物体与场景的细节进行简化 2 6
练习:八音盒 2 8
2 . 3 透视与构图规律 3 0
简单的透视 3 0
构图上的注意要点 3 3
试一试:寻找身边好的构图 3 4
练习:行道树 3 5
总结复习:桌上的咖啡 3 6
Part3 线的运用
3.1 怎样处理速写中的线条40结构与轮廓的线条变化40
试一试:平行线练习41
练习:墨水瓶42
练习:可爱的瓶罐43添加物体的细节44
试一试:短线条练习45
练习:蝴蝶结46
练习:山峰47画面中的主次48
练习:郁金香花束50透视感的表现53
练习:街道小景56
3.2 用线条来表现速写中的色调59设置固有色59
试一试:排线练习60
练习:果篮61
练习:火车站台62物体的明暗63
练习:南瓜65突出画面的光影效果66
练习:门栏间的斑驳光影68
3.3 用线条描绘不一样的质感70凹凸的质感70
试一试:交叉线练习71
练习:果蔬组合72
练习:斑驳的墙面73植物的质感75
试一试:弯折线练习76
练习:松树77水面的质感79
试一试:弧线练习80
练习:流动的小溪流81
总结复习:早餐餐桌82
总结复习:花店84
Part4 画身边的静物
4 . 1 静物组合 8 8
4 . 2 一串葡萄 9 0
4 . 3 精美厨具 9 2
4 . 4 多肉盆栽 9 4
4 . 5 陶瓷杯罐 9 6
4 . 6 清新花艺 9 9
4 . 7 文具组合 1 0 2
4 . 8 下午甜点 1 0 5
后院的小猫咪 1 0 8
Part5 画周围的风景
5 . 1 街头转角 1 1 0
5 . 2 校园一景 1 1 3
5 . 3 文艺咖啡馆 1 1 6
5 . 4 午后小巷 1 2 0
5 . 5 秀美梯池 1 2 4
5 . 6 公园小景 1 2 8
5 . 7 宁静的海港 1 3 2
5 . 8 西江苗寨 1 3 6
河岸一隅 1 4 0
附录: 新手问答
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说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绘画书籍中,最具现代感和实验性的。它大量采用了非传统的排版和信息展示方式。例如,在表现光影的复杂变化时,作者不是使用单一的黑白灰渐变图,而是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同一个物体,用多层半透明的图层叠加方式进行展示,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对空间和体感深度的理解。另外,书中对于“留白”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的艺术高度,很多关键的讲解甚至只用几条极其精炼的线条来概括,迫使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解读这些“留白”背后的信息。这种信息密集的排版策略,虽然对初学者可能略有挑战,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绘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设计师和作者之间一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因为文字和图像的咬合度非常高,两者互相成就,共同构建了一个非常紧凑而有力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手感真的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从目录上看,内容覆盖范围相当广,感觉作者在编排上花了不少心思,不是那种随便拼凑出来的资料汇编。我尤其欣赏它对基础理论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怎么画”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画”,这对于想要打好基本功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书中的图例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比如,关于透视原理的讲解部分,我感觉作者运用了一些非常直观的例子,即使是像我这种对几何不太敏感的人,也能很快理解那些看似枯燥的几何概念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绘画中的。而且,书中对不同画材的特性介绍得非常细致,从铅笔的硬度区分到碳素笔的使用技巧,都有详尽的对比和示范,这为我后续选择工具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系统化的艺术教育教材,而非简单的速成指南,对于严肃对待绘画学习的人来说,绝对是值得收藏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非常注重“意图表达”而非仅仅是“形态复制”。作者反复强调,速写的核心价值在于画家在面对对象时,内心活动和主观判断的投射。书中有一部分篇幅专门用来讨论如何筛选信息——哪些是必须保留的、哪些是可以果断舍弃的结构特征,这对于在时间压力下进行创作至关重要。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培养“画家之眼”的指南。作者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我选择用这根线条来表达那个转折”,而不是机械地模仿线条本身。书中对“节奏感”和“速度控制”的探讨尤为独到,它将速写过程比喻为音乐的演奏,强调线条的起承转合中蕴含的情感起伏。这种将抽象的艺术感受力具象化的讲解方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速写中过于追求“准确”而牺牲掉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技术层面的训练,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和感知层面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身边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一点都不端架子。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鼓励试错的氛围,作者似乎并不害怕读者画得“丑”或“错”,反而强调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寻找自己的笔触和节奏。书中很多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比如从对物体的观察训练,自然而然地就引向了对光影关系的理解,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练习过程变得有趣起来。我还注意到,作者在讲解一些经典构图时,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些“完美”的作品,而是展示了大量的“不完美”的草稿和修改过程,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门槛,让人敢于动笔。尤其是在谈到如何捕捉动态时,那种强调“瞬间感”和“情绪表达”的论述,让我对速写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快速记录形体,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捕捉。这本书的亲和力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人体解剖学与动态捕捉相结合的部分感到尤为震撼。它没有陷入传统解剖学的繁琐和僵硬,而是巧妙地将骨骼和肌肉的结构,转化为更具可塑性的“体积块”和“运动轴线”。作者在介绍不同姿势时,非常强调骨盆和脊柱的运动轨迹,这一点在很多速写教材中往往被一带而过。书中通过一系列富有张力的线条示范,清晰地展示了力量是如何在体内传递和累积的,这对于我理解人物的重心和平衡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人体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比如儿童的圆润感和老年人的骨骼特征,这些观察角度非常细腻和到位。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进行一次关于人体运动学的微型研究。章节的编排逻辑性极强,从静态的骨架支撑,到动态的肌肉发力,再到最终如何在快速的速写中提炼这些关键结构,整个过程组织得如同一次精密的工程分析,逻辑严密得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