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 2018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定价:¥89.00
作者:解江坤;康士廷
I S B N :978-7-111-59410-9
条码书号:9787111594109
上架日期:2018/4/8
出版日期:2018/4/1
版 次:2-1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丛 书 名: CAD/CAM/CAE 工程应用丛书
内容简介
《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 2018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重点介绍了Autodesk Inventor 2018中文版的新功能及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Autodesk Inventor 2018入门、辅助工具、绘制草图、草图特征、放置特征、钣金设计、曲面造型、部件装配、表达视图、创建工程图、应力分析和运动仿真。在介绍该软件的过程中,《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 2018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注重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各章节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关联。编者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及学习者的心理,及时给出总结和相关提示,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 2018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实例丰富,可以作为相关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初学者的自学指导书。
目 录
第1章 Inventor 2018入门
1.1 Inventor 2018概述
1.2 Inventor 2018的安装与卸载
1.2.1 安装Inventor的注意事项
1.2.2 安装Autodesk Inventor 2018的步骤
1.2.3 更改或卸载安装
1.3 Inventor 2018工作界面
1.3.1 应用程序主菜单
1.3.2 功能区
1.3.3 快速工具
1.3.4 导航工具
1.3.5 浏览器
1.3.6 状态栏
1.3.7 绘图区
1.4 常用工具
1.4.1 鼠标的使用
1.4.2 全屏显示模式
1.4.3 快捷键
1.4.4 直接操纵
1.4.5 信息中心
1.5 工作界面定制与系统环境设置
1.5.1 文档设置
1.5.2 系统环境常规设置
1.5.3 用户界面颜色设置
1.5.4 显示设置
第2章 辅助工具
2.1 定位特征
2.1.1 工作点
2.1.2 工作轴
2.1.3 工作平面
2.1.4 显示与编辑定位特征
2.2 模型的显示
2.2.1 视觉样式
2.2.2 观察模式
2.2.3 阴影模式
2.3 零件的特性
2.4 设置模型的物理特性
2.4.1 材料
2.4.2 外观
第3章 绘制草图
3.1 草图特征
3.2 草图环境
3.2.1 新建草图环境
3.2.2 定制草图工作区环境
3.3 草图绘制工具
3.3.1 绘制点
3.3.2 直线
3.3.3 样条曲线
3.3.4 圆
3.3.5 椭圆
3.3.6 圆弧
3.3.7 矩形
3.3.8 槽
3.3.9 多边形
3.3.10 投影
3.3.11 倒角
3.3.12 圆角
3.3.13 实例——角铁草图
3.3.14 创建文本
3.4 草图工具
3.4.1 镜像
3.4.2 阵列
3.4.3 实例——棘轮草图
3.4.4 偏移
3.4.5 移动
3.4.6 复制
3.4.7 旋转
3.4.8 拉伸
3.4.9 缩放
3.4.10 延伸
3.4.11 修剪
3.5 草图几何约束
3.5.1 添加草图几何约束
3.5.2 显示草图几何约束
3.5.3 删除草图几何约束
3.6 标注尺寸
3.6.1 自动标注尺寸
3.6.2 手动标注尺寸
3.6.3 编辑草图尺寸
3.6.4 计算尺寸
3.6.5 尺寸的显示设置
3.7 草图插入
3.8 综合实例——连接片草图
第4章 草图特征
4.1 基本体素
4.1.1 长方体
4.1.2 圆柱体
4.1.3 实例——垫圈
4.1.4 球体
4.1.5 圆环体
4.2 特征创建
4.2.1 拉伸
4.2.2 实例——液压杆1
4.2.3 旋转
4.2.4 实例——圆柱连接
4.2.5 扫掠
4.2.6 实例——扳手
4.2.7 放样
4.2.8 实例——液压缸1
4.2.9 螺旋扫掠
4.2.10 实例——阀盖
4.2.11 凸雕
4.2.12 实例——表盘
4.2.13 加强筋
4.2.14 实例——支架
4.3 综合实例——阀芯
第5章 放置特征
5.1 圆角
5.1.1 边圆角
5.1.2 面圆角
5.1.3 全圆角
5.1.4 实例——液压缸2
5.2 倒角
5.2.1 倒角边长
5.2.2 倒角边长和角度
5.2.3 两个倒角边长
5.2.4 实例——连杆3
5.3 孔
5.3.1 操作步骤
5.3.2 选项说明
5.3.3 实例——阀体
5.4 抽壳
5.4.1 操作步骤
5.4.2 选项说明
5.4.3 实例——锅盖
5.5 拔模斜度
5.5.1 操作步骤
5.5.2 选项说明
5.5.3 实例——表壳
5.6 螺纹特征
5.6.1 操作步骤
5.6.2 选项说明
5.6.3 实例——螺栓
5.7 镜像
5.7.1 镜像特征
5.7.2 镜像实体
5.7.3 实例——铲斗支撑架
5.8 阵列
5.8.1 矩形阵列
5.8.2 实例——铲斗
5.8.3 环形阵列
5.8.4 实例——滚轮
5.9 综合实例——主件
第6章 钣金设计
6.1 设置钣金环境
6.1.1 进入钣金环境
6.1.2 钣金默认设置
6.2 创建简单钣金特征
6.2.1 平板
6.2.2 凸缘
6.2.3 卷边
6.2.4 轮廓旋转
6.2.5 实例——花盆
6.2.6 钣金放样
6.2.7 异形板
6.2.8 实例——仪表面板
6.3 创建高级钣金特征
6.3.1 折弯
6.3.2 折叠
6.3.3 实例——校准架
6.3.4 剪切
6.3.5 实例——硬盘固定架
6.3.6 拐角接缝
6.3.7 冲压工具
6.3.8 接缝
6.4 展开和折叠特征
6.4.1 展开
6.4.2 重新折叠
6.4.3 实例——电气支架
6.5 综合实例——硬盘支架
第7章 曲面造型
7.1 编辑曲面
7.1.1 加厚
7.1.2 延伸
7.1.3 边界嵌片
7.1.4 实例——葫芦
7.1.5 缝合
7.1.6 实例——牙膏盒
7.1.7 修剪
7.1.8 实例——旋钮
7.1.9 替换面
7.1.10 灌注
7.1.11 删除面
7.2 自由造型
7.2.1 长方体
7.2.2 圆柱体
7.2.3 球体
7.2.4 圆环体
7.2.5 四边形球体
7.2.6 编辑形状
7.2.7 细分自由造型面
7.2.8 桥接自由造型面
7.2.9 删除
7.3 综合实例——塑料焊接器
第8章 部件装配
8.1 Inventor的装配概述
8.2 装配工作区环境
8.2.1 进入装配环境
8.2.2 配置装配环境
8.3 零部件基础操作
8.3.1 添加零部件
8.3.2 创建零部件
8.3.3 替换零部件
8.3.4 移动零部件
8.3.5 旋转零部件
8.4 约束零部件
8.4.1 部件约束
8.4.2 运动约束
8.4.3 过渡约束
8.4.4 约束集合
8.4.5 编辑约束
8.5 复制零部件
8.5.1 复制
8.5.2 镜像
8.5.3 阵列
8.5.4 实例——球阀装配
8.6 装配分析检查
8.6.1 部件剖视图
8.6.2 干涉分析
8.6.3 面分析工具
8.6.4 实例——球阀装配检查
第9章 表达视图
9.1 表达视图概述
9.2 进入表达视图环境
9.3 创建表达视图
9.4 调整零部件位置
9.5 创建动画
9.6 实例——创建滚轮架表达视图
第10章 创建工程图
10.1 工程图环境
10.1.1 进入工程图环境
10.1.2 工程图模板
10.2 视图的生成
10.2.1 基础视图
10.2.2 投影视图
10.2.3 斜视图
10.2.4 剖视图
10.2.5 实例——创建滚轮剖视图
10.2.6 局部视图
10.3 修改视图
10.3.1 打断视图
10.3.2 局部剖视图
10.3.3 断面图
10.3.4 修剪
10.3.5 实例——创建阀盖工程视图
10.4 尺寸标注
10.4.1 尺寸
10.4.2 中心标记
10.4.3 基线尺寸和基线尺寸集
10.4.4 同基准尺寸和同基准尺寸集
10.4.5 孔/螺纹孔尺寸
10.4.6 实例——标注阀盖尺寸
10.5 符号标注
10.5.1 表面粗糙度标注
10.5.2 基准标识标注
10.5.3 几何公差标注
10.5.4 文本标注
10.5.5 实例——完成阀盖工程图
10.6 添加引出序号和明细栏
10.6.1 引出序号
10.6.2 明细栏
10.7 综合实例——球阀装配工程图
第11章 应力分析
11.1 Inventor 2018 应力分析模块概述
11.1.1 进入应力分析环境
11.1.2 应力分析设置
11.2 边界条件的创建
11.2.1 指定材料
11.2.2 固定约束
11.2.3 销约束
11.2.4 无摩擦约束
11.2.5 力和压力
11.2.6 轴承载荷
11.2.7 力矩
11.2.8 体载荷
11.3 生成网格
11.4 模型分析结果
11.4.1 运行分析
11.4.2 查看分析结果
11.4.3 分析报告
11.4.4 动画制作
11.5 综合实例——支架应力分析
第12章 运动仿真
12.1 Inventor 2018的运动仿真模块概述
12.1.1 进入运动仿真环境
12.1.2 运动仿真设置
12.2 构建仿真机构
12.2.1 插入运动类型
12.2.2 添加力和转矩
12.2.3 添加未知力
12.2.4 动态零件运动
12.3 仿真及结果的输出
12.3.1 运动仿真设置
12.3.2 运行仿真
12.3.3 仿真结果输出
12.4 综合实例——球摆运动仿真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实用”!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空谈概念的书,而是把每一个功能都落到了实处,并且告诉你这个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作为一个有一定Inventor使用经验的设计工程师,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设计问题,比如如何高效地管理大型工程图,如何在装配体中快速定位和修改出错的组件,如何在进行材料力学分析前正确地定义载荷和约束。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的帮助非常大。在工程图部分,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基本的视图创建和尺寸标注,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自动化工具,生成BOM表、物料清单,以及如何进行零件和装配体的明细表设置,这极大地节省了我制作图纸的时间。尤其是在讲解运动仿真时,书中通过一个汽车悬挂系统的案例,演示了如何添加各种动力学组件,如何设置驱动条件,如何进行碰撞检测,以及如何分析仿真结果,这对于我进行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估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还涉及了Inventor与PDM/PLM系统集成的内容,这对于企业级的设计流程管理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之前一直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东西,但这本书把它讲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合实际工作需求,让我能够快速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的日常设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深度”和“精细”。很多其他的教程可能仅仅是罗列一下命令和基本操作,但这本书则更像是把我带入了一个Inventor的设计工作坊,让我不仅仅是学会“怎么做”,更是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作者在讲解每一个高级功能时,都会从其背后的原理讲起,比如在讲解扫描曲面时,不仅仅是教你如何选择引导线和截面线,还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扫描曲面(如单轨扫描、双轨扫描)的适用场景和对曲面质量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建模策略,避免了盲目操作。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讲解高级装配时,作者用一个非常复杂的齿轮减速器作为案例,详细地演示了如何进行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如何通过关键点的连接来确定装配顺序,以及如何利用“干涉检查”和“间隙分析”来规避潜在的设计缺陷。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装配设计不仅仅是把零件拼凑起来,更需要深入理解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和运动规律。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很多“技巧”和“窍门”,这些都是作者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比如如何快速修改模型、如何批量处理文件、如何优化性能设置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却能极大地提升我的工作效率。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信息量巨大,而且讲解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都非常高,我感觉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真正让我感受到了“精通”的含义。
评分要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那绝对是它对Inventor生态系统的全面展现。我之前使用Inventor,更多的是停留在零件和装配的设计层面,很少去关注它与其他模块的联动。而这本书则打破了我的认知局限,它不仅详尽地介绍了Inventor核心的三维设计功能,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诸如Inventor Nastran、Inventor CAM、Inventor Tolerance Analysis等扩展模块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Inventor的强大潜力,它不仅仅是一个CAD软件,更是一个集成了仿真分析、加工制造、公差分析等一体化的设计解决方案。例如,在介绍Inventor Nastran时,作者通过一个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案例,清晰地演示了如何从Inventor模型导入到Nastran进行有限元分析,如何设置材料属性、载荷和边界条件,如何查看变形和应力云图,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优化设计。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设计即仿真,仿真即设计”的理念。同样,在CAM部分,书中也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自动生成刀具路径,进行三轴和五轴加工的仿真,以及如何输出NC代码,这对于我了解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看到,Inventor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建模工具,而是能够与其他工程软件无缝衔接,形成完整的数字工程解决方案。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Inventor的整体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CAD软件的书籍浩如烟海,能真正做到“精通”的少之又少。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特别是深入到零件建模的高级技巧部分时,我立刻改变了看法。作者在讲解复杂曲面造型和高级装配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操作演示,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程逻辑。比如,在介绍创成式设计时,作者用一个非常实际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设计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强大的分析工具,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优化材料的使用,达到轻量化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教授,更是设计思维的启迪。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建模工具,创建出流畅、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造型,以及如何通过装配约束的层层递进,构建出复杂机械系统的运动仿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装配关系时,不仅列举了同心、重合等基本约束,还详细介绍了“限制”和“驱动”等更高级的应用,这些对于我理解大型装配体的协同设计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Inventor API编程的入门介绍,这为我打开了自动化设计的新大门,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脚本来提升设计效率,避免重复劳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本帮助我提升工程设计能力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技术学习生涯中的一股清流!作为一名刚刚接触3D建模的新手,我本以为会面对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但事实证明我完全多虑了。书的开篇就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把Inventor的界面和基本操作讲解得淋漓尽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手把手教你一样。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没有上来就甩出一大堆高难度的指令,而是从最基础的草图绘制开始,一步步引导你理解参数化建模的精髓。每一个小节都配有详实的截图和清晰的步骤说明,让我即使在独自摸索时,也不会感到迷茫。尤其是在讲解草图约束的章节,我以前总觉得这些约束很抽象,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如何精确控制曲线的曲率,如何利用对称性来简化建模过程,都让我豁然开朗。甚至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命令,比如“倒圆角”和“倒角”,作者都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这让我受益匪浅,避免了以后在实际操作中走弯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讲解循序渐进,逻辑性极强,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让我对Invento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零件设计,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