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苏兆征文集—中国党先驱文库
定价:60.00元
作者:苏兆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010121178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苏兆征先生的《苏兆征文集(精)》收录在《中国党先去文库丛书》中,本文库所称先驱,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义或逝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均为中国党早期革命运动,或为党的创始人,或为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他们与毛、、、等一道共同组成了我党早期群体,为党的发展壮大,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与发扬。
目录
致函广东
(一九二二年三月五日)
致某国海员信
(一九二四年六月)
论海员团结之意义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八日)
反帝国主义的策略
(一九二五年七月六日)
组织工人义勇队
(一九二五年八月七日)
肃清内奸
(一九二五年八月七日)
在招待军政商各界代表招待会上的演讲
(一九二五年八月十四日)
香港总督撤任了!
(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九日)
欢迎苏俄全国总工会代表团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本会为特许证撤销事致四商会函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宣布取消特许证之善后办法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
关于省港罢工工人北上代表团活动情况
(一九二五年九月三日)
欢迎旅港各邑商会联合会代表团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日)
在欢迎港侨恳团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欢迎国民党全国代表之欢迎词
(一九二六年一月三日)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报告
——向中国海员次代表大会之报告
(一九二六年一月五日)
罢工委员会欢迎出狱同志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告商界同胞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五日)
对于英领抗议之感想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九日)
欢宴海外华侨实业团
(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
我们今后之希望
(一九二六年二月)
香港运输工人联合会的意义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九日)
勖代表大会代表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省港罢工经过报告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悼列炳、陈桂琛两同志
(一九二六年四月六日)
在香港运输工会联合会欢迎香港金属业总工会代表会上的演讲-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
祝香港总工会成立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慰问省港罢工工人
(一九二六年五月四日)
与英前工党议员迈朗的谈话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五日)
北方铁路工友参加反奉反吴战争之感言
(一九二六年六月一日)
今日援助英罢工大会
(一九二六年六月七日)
欢迎苏俄全国总工会代表团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本会为特许证撤销事致四商会函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宣布取消特许证之善后办法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
关于省港罢工工人北上代表团活动情况
(一九二五年九月三日)
欢迎旅港各邑商会联合会代表团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日)
在欢迎港侨恳团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欢迎国民党全国代表之欢迎词
(一九二六年一月三日)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报告
——向中国海员次代表大会之报告
(一九二六年一月五日)
罢工委员会欢迎出狱同志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告商界同胞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五日)
对于英领抗议之感想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九日)
欢宴海外华侨实业团
(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
我们今后之希望
(一九二六年二月)
香港运输工人联合会的意义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九日)
勖代表大会代表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省港罢工经过报告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悼列炳、陈桂琛两同志
(一九二六年四月六日)
在香港运输工会联合会欢迎香港金属业总工会代表会上的演讲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
祝香港总工会成立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慰问省港罢工工人
(一九二六年五月四日)
与英前工党议员迈朗的谈话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五日)
北方铁路工友参加反奉反吴战争之感言
(一九二六年六月一日)
今日援助英罢工大会
(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
死难纠察队之悲壮
(一九二六年六月八日)
欢迎北上外交代表团回粤
(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关于省港罢工的报告
(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去年今日
(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省港罢工中之中英谈判》序言
(一九二六年)
纪念廖仲恺先生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日)
在黄埔军校军民联欢及欢迎国民军代表大会上的演讲
(一九二六年八月三十日)
关于七军六旅枪决梧州吴凌李三工友事
(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六日)
在武汉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讲
(一九二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在湖北省市党部欢迎会上的演讲
(一九二七年四月五日)
致广州政治分会及广东省的公开信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致省港罢工委员会暨罢工工人的公开信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在太平洋劳动会议上的开幕词
(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日)
就任劳工部长宣誓电
(一九二七年五月三十日)
敬谢来宾
(一九二七年五月三十一日)
劳工部布告
(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七日)
在全国四次劳动大会上的开幕词
(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九日)
谭平山、苏兆征辞职书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报告
——在泛太平洋劳动会议秘书处第二次会议上
(一九二八年二月四日)
给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的信
(一九二八年三月七日)
关于中国宣传鼓动工作的谈话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给联共(布)中央的信
(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
广州工人阶级的新战线
(一九二八年五月六日)
致国际执行委员会
(一九二八年五月七日)
给红色工会国际执行局的信
(一九二八年五月七日)
给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信
(一九二八年六月五日)
告广东工人
(一九二八年六月)
在国际“六大”上的贺词
(一九二八年七月十七日)
在国际“六大”的发言(一)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在国际“六大”的发言(二)
(一九二八年八月四日)
给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信
(一九二八年八月十八日)
出席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大会的报告
(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七日)
逝世前的遗言
(一九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录
苏兆征生平大事简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文集提供了极佳的“沉浸式”体验。排版清晰,注释详实,这对于理解那些带有特定历史术语的段落至关重要。我关注到其中有一部分关于早期党章和纲领草拟过程的文字,这些材料的公开,对于我们理解党在创立之初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选择困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作者在这些关键文献中的贡献,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其对方向的坚定把握。特别是那些涉及组织原则的探讨,显示出作者对现代政治组织规律有着超前的理解。阅读这些早期文献,仿佛能听到历史发出的微弱而坚定的回响,让人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自身肩负的责任的清晰认知。每一次合上书卷,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挖掘更多关于这些奠基人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故事。这是一套需要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珍贵史料集。
评分初翻开这套文集,首先吸引我的是其装帧设计所透露出的那种肃穆与敬意。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庄重,字体选择也颇有讲究,读起来便有一种对历史保持谦卑态度的感觉。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早期组织建设和理论探索的论述,文字虽带有明显的时代风格,但其蕴含的逻辑推演和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那些关于如何将先进思想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探讨,显示出作者非凡的理论构建能力和极强的现实关怀。我花了很长时间细读那些关于社会结构分析的文章,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犀利,能轻易地穿透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这种穿透力,绝非是后世整理的二手资料所能比拟的。每一次翻页,都能从中咂摸出那个年代先行者们筚路蓝缕的艰辛,那种将“探索”本身视为一种伟大事业的信念,令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一本政治文献的汇编,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史诗。
评分我带着一种审视者的心态来阅读这批文集,试图从中发掘那些未被主流叙事充分强调的细节和侧面。令我惊喜的是,文集中收录了一些早期论辩中的往来书信片段,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相比于官方定论的宏大叙事,这些私人化的文字往往更能展现人物的真实性、犹豫与转变的过程。比如,有几篇关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长文,探讨了如何在思想启蒙与阶级斗争之间找到平衡点,其论述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真理的执着探求,不回避矛盾,敢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今天很多理论著作中难以寻觅的宝贵品质。阅读下来,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看过去,更是在反思我们当下如何对待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这套文集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品味的“慢阅读”材料,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绝不是那种可以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就能消化的书。
评分这套文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文字的韧性和穿透力。尽管年代久远,但作者的思考框架和论证方式展现出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基层动员和群众路线的一些早期论述,它们不像后来的某些总结那样概念化,而是充满了现场感和切实的经验总结。比如,对于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传播新的观念,作者提出的那些具体方法,其巧妙之处至今仍值得借鉴。这种将宏大理想落地到具体实践层面的能力,是真正的“先驱”所具备的素质。我花了两周时间反复研读了其中几篇关于策略选择的分析,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跨越时代的管理学或社会学案例分析。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当时资源的稀缺性、环境的险恶性,从而更加敬佩作者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保持思想的清晰和论述的严密。这套文集,无疑是研究那一群体思想演变轨迹的不可或缺的里程碑。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特意找来这本书,是想更深入地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砥砺前行的人物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文集的选篇眼光独到,似乎不仅仅是罗列了重要的文章,更像是精心策划了一场思想的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文字,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作者的笔触时而激昂澎湃,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时而又沉静内敛,对现实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那种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书写方式,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了那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论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先驱”二字有了更具象、更立体的理解。这本书对于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发展脉络,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