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

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姬广绪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人类学
  • 网络社会学
  • 数字文化
  • 社会媒体
  • 在线社区
  • 虚拟身份
  • 技术与社会
  • 人类学研究
  • 社会影响
  • 数字民族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890
商品编码:27102783692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作者:姬广绪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7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12089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本书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届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嘉宾的论文集,内容涉及:重点关注互联网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和重塑;围绕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所展示出的区别于真实空间的特征进行的人的行为的文化解释,理解不同主体的网络实践;发现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网络组织及其特征,讨论网络共同体的文化内涵;针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反思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局限,同时展望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延展性和可能。

作者简介

姬广绪 辽宁沈阳人,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 与人类学学院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阿 里研究院活水计划学者。研究领域为都市人类学、 社交媒体研究、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农村电商发 展研究。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 《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 系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阿里研究院活水计划 “农民工返乡电商创业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 学青年学者培育项目“中国互联网电商村的去城 镇化发展路径分析”以及腾讯研究院委托项目“多 主体视角下未成年人互联网行为状况研究”等多 项课题。

目录

互联网的文化影响/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张恩迅】/3
摄影与社会生活:中国网络摄影爱好者的民族志理论提纲【杨云鬯】/18
互联网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以江苏省某淘宝村为例【向 璐】/32
微信朋友圈点赞:网络个体互动的群体性意涵【申玲玲】/42
雾霾文化的网络社会学考察【马向阳】/53
微信红包社交化——基于多个社交圈的人类学考察【肖乙宁】/60

互联网与特殊群体/75
微商妈妈:互联网时代的全职母亲【陈 艺】/77
视障者、互联网与残疾的包容性发展【魏 锦】/86
管控·痴迷·融入——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儿童游戏世界【姚 曼 刘 谦】/97
连接·断裂·演化——网络媒介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社会文化的影响【唐 红】/115

互联网自组织/131
网络共同体的构建——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Q服务总队网络自组织为例【陈媛媛】/133
自组织的二重性分析——以广西灵山县外出务工小团体为例【吴杏兰】/145
“二点五次元”:从中国女仆咖啡厅看网络线下自组织【尚 书】/157
虚实相嵌:城市移民社区广场舞大妈亚文化空间的形塑【杨瑞玲】/168
“我跑我晒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线上“真实”与社交互动【涂 炯】/181

互联网人类学理论展望/203
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王佳煌】/205
网络族群的缘起与发展——族群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周建新 俞志鹏】/218
社交网络与微众文化的兴起【黄雪亮】/235
关系型消费的建构——网红经济的文化解释进路研究【姬广绪】/244
操控、赋权、话语空间:理解社交媒体广告的三个维度
  ——以微信信息流广告为例【牛耀红】/256


《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人类如何重塑世界与被世界重塑》 在这个信息洪流席卷而来的时代,人类与技术的交织关系,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乃至个体认知。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嵌入在一个由数据、算法和连接组成的庞大网络之中。这个网络既是我们表达自我的舞台,也是塑造我们思想的熔炉;既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宝库,也是我们面对挑战的疆场。本书旨在深入探索这一动态互动的本质,剖析数字技术如何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 沉浸于数字洪流:全新的生存图景 首先,我们将考察数字技术如何构建起我们新的生存环境。从清晨醒来便被智能设备唤醒,到通勤路上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再到工作学习中依赖各种在线平台,数字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石。这种“无处不在”的连接,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感知世界、理解现实的机制。 信息的爆炸与重构: 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传播。然而,这种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内容碎片化、虚假信息泛滥等问题。我们如何在这片信息的海洋中辨别真伪,提取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挑战。本书将探讨信息过滤机制、算法推荐系统如何塑造我们的信息茧房,以及个体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主动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社交的重塑与社群的演变: 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社交模式。线上社区的活跃,让人们能够跨越地理障碍,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新的社会联系。然而,虚拟社交的盛行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网络暴力、身份认同危机等负面现象。我们将深入分析网络社群的形成机制、互动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重塑我们的归属感与认同。 身份的流动与表达的自由(与困境): 在数字空间中,个体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虚拟化身、匿名账号、多重身份的管理,使得个人形象的塑造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然而,这种流动性也可能带来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风险。本书将探讨数字身份的构建过程,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身份表达的策略与规范,以及个体如何在虚拟世界中保持真实与安全。 二、 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个体生活,更在宏观层面驱动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经济模式、政治参与、文化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因为数字技术的介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电子商务、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的兴起,正在重塑传统的产业格局和就业形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然而,数字鸿沟的加剧、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数据垄断的风险,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将分析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生产力与分配,以及社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就业结构性变化。 政治参与的新维度: 互联网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重要渠道,网络请愿、线上集会等活动日益增多。然而,网络民粹主义、虚假信息操纵、算法歧视等现象,也对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本书将研究数字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分析公民参与的新模式,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且负责任的数字公共领域。 文化的多元化与同质化: 数字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全球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亚文化、边缘文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然而,强势文化的传播、文化产品的同质化、以及算法对文化偏好的影响,也引发了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担忧。我们将审视数字平台如何影响文化生产的生态,分析不同文化群体在数字时代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三、 人类作为数字时代的行动者:适应、反思与创造 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人类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反思者。我们不断适应新的技术环境,也在反思技术带来的影响,并致力于创造更加人本、更加可持续的数字未来。 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爆炸和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拥有扎实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掌握操作数字工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辨别信息、评估风险、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能力。我们将强调批判性思维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社会倡导,提升全社会的数字素养水平。 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探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技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算法的偏见、隐私的保护、技术的滥用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规范。本书将呼吁关注技术发展的伦理维度,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框架,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带来新的困境。 人机协作与未来社会的想象: 我们正处在一个人与机器日益紧密协作的时代。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并不断拓展人类的能力边界。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定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角色?又该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互利的人机关系?本书将展望人机协作的未来,思考技术如何赋能人类,而非取代人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结语: 《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人类如何重塑世界与被世界重塑》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指南,而是一次关于人类与数字世界深度互动的思想探索。它鼓励读者跳出技术的表层,审视技术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和伦理意涵。我们每个人都是数字时代的构建者和被塑造者,理解这一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明智的选择,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的未来。这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未来,并最终重新定义“人”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给我的感受是作者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他似乎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学或人类学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技术哲学和符号学领域。行文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绵密而又不失灵动的特质,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作者非常善于用生动的案例来支撑抽象的理论框架,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也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对“数字足迹”的论述,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张力,这种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能够熟练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观察之间自如切换,构建起一个既扎实又充满想象力的分析场域。整体感觉是,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的著作,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共生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反而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主题展开的深度对话或田野报告的集合。每一章的切入点都非常独特,仿佛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比如其中关于“虚拟社群的物质性基础”那一章节,我原以为会是一篇关于网络空间构建的理论探讨,结果却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去解构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互动模式和情感联结。这种“由小及大,以物喻理”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此外,作者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时,那种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不是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将每一条引文都用作自己论证链条上关键的一环,使得全书的论证脉络如同精密的齿轮组,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拿到手里就像是握住了知识的重量。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带有纹理的深蓝色调,中央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金色字体印着书名,整体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趣味。翻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是上乘,字迹清晰锐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注意到,排版设计上非常用心,页边距合理,段落划分清晰,很多关键概念或者引文都有特别的格式处理,能让人一眼抓住重点。对于一本探讨前沿研究的书籍来说,这种注重细节的制作工艺,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价值和收藏属性。毫不夸张地说,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那种低调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时常翻阅。

评分

从纯粹的知识密度来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信息量爆炸。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留下几句口号的畅销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和沉淀的学术力作。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或社会事件,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证深度。其中关于信息传播的伦理困境那几章,尤其令人深思,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将复杂的利益攸关方和道德冲突摆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进行艰深的自我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而不是一套既定的答案。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社会结构性变革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份必备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洞察复杂现实所需的精良器械。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成功地“去魅”了一些我们日常接触的网络现象。我们常常把互联网看作一个抽象的、无形的云端,但这本书通过非常细致入微的田野式观察,将那些被算法驱动的、被平台规训的社会实践重新“具象化”了。作者对那些在特定数字空间中形成的亚文化群体行为的描摹,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每一个仪式、每一次语言的变迁,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最虚拟的行为,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逻辑。这种将人类学原有的“在场”精神,成功嫁接到虚拟环境中的尝试,无疑是方法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带着人类学家的敏锐和好奇心,真正“走入”了这些新兴的数字部落进行实地考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