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姬广绪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7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12089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届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嘉宾的论文集,内容涉及:重点关注互联网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和重塑;围绕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所展示出的区别于真实空间的特征进行的人的行为的文化解释,理解不同主体的网络实践;发现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网络组织及其特征,讨论网络共同体的文化内涵;针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反思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局限,同时展望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延展性和可能。
姬广绪 辽宁沈阳人,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 与人类学学院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阿 里研究院活水计划学者。研究领域为都市人类学、 社交媒体研究、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农村电商发 展研究。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 《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 系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阿里研究院活水计划 “农民工返乡电商创业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 学青年学者培育项目“中国互联网电商村的去城 镇化发展路径分析”以及腾讯研究院委托项目“多 主体视角下未成年人互联网行为状况研究”等多 项课题。
互联网的文化影响/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张恩迅】/3
摄影与社会生活:中国网络摄影爱好者的民族志理论提纲【杨云鬯】/18
互联网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以江苏省某淘宝村为例【向 璐】/32
微信朋友圈点赞:网络个体互动的群体性意涵【申玲玲】/42
雾霾文化的网络社会学考察【马向阳】/53
微信红包社交化——基于多个社交圈的人类学考察【肖乙宁】/60
互联网与特殊群体/75
微商妈妈:互联网时代的全职母亲【陈 艺】/77
视障者、互联网与残疾的包容性发展【魏 锦】/86
管控·痴迷·融入——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儿童游戏世界【姚 曼 刘 谦】/97
连接·断裂·演化——网络媒介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社会文化的影响【唐 红】/115
互联网自组织/131
网络共同体的构建——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Q服务总队网络自组织为例【陈媛媛】/133
自组织的二重性分析——以广西灵山县外出务工小团体为例【吴杏兰】/145
“二点五次元”:从中国女仆咖啡厅看网络线下自组织【尚 书】/157
虚实相嵌:城市移民社区广场舞大妈亚文化空间的形塑【杨瑞玲】/168
“我跑我晒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线上“真实”与社交互动【涂 炯】/181
互联网人类学理论展望/203
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王佳煌】/205
网络族群的缘起与发展——族群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周建新 俞志鹏】/218
社交网络与微众文化的兴起【黄雪亮】/235
关系型消费的建构——网红经济的文化解释进路研究【姬广绪】/244
操控、赋权、话语空间:理解社交媒体广告的三个维度
——以微信信息流广告为例【牛耀红】/256
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给我的感受是作者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他似乎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学或人类学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技术哲学和符号学领域。行文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绵密而又不失灵动的特质,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作者非常善于用生动的案例来支撑抽象的理论框架,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也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对“数字足迹”的论述,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张力,这种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能够熟练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观察之间自如切换,构建起一个既扎实又充满想象力的分析场域。整体感觉是,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的著作,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共生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反而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主题展开的深度对话或田野报告的集合。每一章的切入点都非常独特,仿佛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比如其中关于“虚拟社群的物质性基础”那一章节,我原以为会是一篇关于网络空间构建的理论探讨,结果却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去解构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互动模式和情感联结。这种“由小及大,以物喻理”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此外,作者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时,那种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不是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将每一条引文都用作自己论证链条上关键的一环,使得全书的论证脉络如同精密的齿轮组,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拿到手里就像是握住了知识的重量。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带有纹理的深蓝色调,中央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金色字体印着书名,整体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趣味。翻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是上乘,字迹清晰锐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注意到,排版设计上非常用心,页边距合理,段落划分清晰,很多关键概念或者引文都有特别的格式处理,能让人一眼抓住重点。对于一本探讨前沿研究的书籍来说,这种注重细节的制作工艺,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价值和收藏属性。毫不夸张地说,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那种低调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时常翻阅。
评分从纯粹的知识密度来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信息量爆炸。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留下几句口号的畅销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和沉淀的学术力作。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或社会事件,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证深度。其中关于信息传播的伦理困境那几章,尤其令人深思,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将复杂的利益攸关方和道德冲突摆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进行艰深的自我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而不是一套既定的答案。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社会结构性变革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份必备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洞察复杂现实所需的精良器械。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成功地“去魅”了一些我们日常接触的网络现象。我们常常把互联网看作一个抽象的、无形的云端,但这本书通过非常细致入微的田野式观察,将那些被算法驱动的、被平台规训的社会实践重新“具象化”了。作者对那些在特定数字空间中形成的亚文化群体行为的描摹,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每一个仪式、每一次语言的变迁,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最虚拟的行为,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逻辑。这种将人类学原有的“在场”精神,成功嫁接到虚拟环境中的尝试,无疑是方法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带着人类学家的敏锐和好奇心,真正“走入”了这些新兴的数字部落进行实地考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