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社会学领域极少有一项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认识,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做到了这一点。早在1973年首版时,这本著作就已是众人眼中的经典。
——哈佛大学“路易斯与琳达?盖泽尔大学教授” 威廉·J·威尔逊(William J. Wilson)
这本书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同时预示了未来50年世界的新变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丹尼尔·贝尔在本书首版中提出的“后工业技术”,现在已是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词。新增序言言简意赅,不但介绍了这些沿贝尔预见的方向、在过渡阶段获得巨大发展的新技术的鲜明特征,并且对由新技术带来但不能由它完全控制的各种社会影响给出了富有洞见的评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琼?肯尼迪经济学荣休教授 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 Arrow)
这种社会只是初露端倪,尚未成熟到能够给它明确命名(即定义)的程度。因此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是为着强调这些变化的间隙性、过渡性,意即他所讨论的那些趋势已经超过了工业化社会的界线,但还没有完全地成形为边界清晰的一种社会形态。
——丹尼尔·贝尔的中国学生、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 丁学良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术轴心时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导 论 1
方法论补记 7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10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30
本书计划 37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理论 43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50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58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74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80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99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107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115
工作部门和职业 121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134
教育与地位 134
黑 人 136
妇 女 137
非营利部门 138
“新”工人阶级 139
变革的限制 145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157
变化的速度 159
规模的变化 162
知识诸方面 165
定义“知识” 165
知识的计量 168
知识的分解 177
技术进步的计量 179
现代化和技术发展 179
经济进步的计量 180
对技术的预测 186
知识社会的结构 202
知识阶级诸方面 203
科学精英和大众 212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未来形象 222
体制结构 232
资源分配 239
结论 251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255
新的批评 259
经济化模式 261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263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67
社会学化模式 269
种种规划 270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273
义务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转折点 276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279
“公司”的含义 280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282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285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293
数字、互动与密度 298
扩散和规模变化 302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304
公共与私人 306
社会结算系统 308
规划工具 312
社会指标是什么? 316
时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321
范 式 323
时间机器 325
初现的年代 326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军人支配物 334
由谁掌权? 337
政治角逐场 342
结语 未来的议程 347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348
科学的未来 355
科学的精神气质 355
科学领域的政治 362
能者统治与平等 383
Ⅰ
取消学校教育 394
Ⅱ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对能者统治的情况 401
Ⅲ
卢梭和人类的虚荣 407
穆勒和代议制的逻辑 410
罗尔斯和公正 414
对能者统治重下定义 420
Ⅳ
公正的能者统治 425
匮乏的终结? 429
新的匮乏 439
文化与意识 448
作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国际背景 455
结 论 459
出版后记 461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偏向宏大叙事的作品,我总担心会陷入空泛的说教或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中无法自拔。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手持精密的工具,将那些散落在我们周围,但我们不曾注意的社会“碎屑”——那些被技术进步快速边缘化的群体、那些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的个体精神状态——一一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去描绘它们的生存图景。这种关注微观现实、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而非冰冷的理论推演。我尤其钟情于作者对“意义消解”这一现象的描述,他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种社会思潮,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技术与经济范式转换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无疑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阈值都被提高了,以前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现在都带上了一层需要被审视和解读的“新皮肤”。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一定是“重塑”。它彻底重塑了我对“进步”一词的理解。过去,我总以为技术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平滑向上的曲线,是不可逆转的“进化论”式的胜利。然而,本书通过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案例和深思熟虑的理论构建,揭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实际上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潜藏的断裂点。作者对信息泛滥和注意力稀缺之间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妙,他没有陷入“信息焦虑”的窠臼,而是将其提升到了社会控制和主体性瓦解的层面来讨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花费在屏幕上的时间,不再仅仅是娱乐或工作,而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关于“存在方式”的角力。这本书的排版和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概念被处理得十分得体,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使得我们得以专注于作者思想的精髓,而不是被晦涩的文字所阻碍。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作品,它不像快餐式的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反而像一瓶陈年的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品尝出新的层次和风味。不同于某些流行趋势类的书籍,本书的论述明显根植于扎实的学术传统,但又极其警惕地避免了学术语言的自说自话,成功地在象牙塔的深度与公共领域的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自动化幽灵”的描摹,那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机器人叛变,而是更微妙、更日常的——是人类技能的系统性贬值,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读到此处,我甚至感到了一种历史的重量压在肩上,意识到我们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上,而对这个转折点的深刻理解,正是这本书所能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生存指南”,提醒着我们保持清醒、拒绝麻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接近于一场思想上的“搏击”。它并非那种读完后能让人立刻感到轻松愉悦的作品,相反,它会不断地挑战你的舒适区,逼迫你面对一些不太愿意承认的社会真相。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有力,句子结构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节奏感,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先知口吻,但这种力量感并非源于傲慢,而是源于其论证的无懈可击。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对照书中的观点,试图寻找反例或漏洞,但最终发现,那些看似极端的论断,往往都能在现实的某个角落找到坚实的注脚。特别是关于“加速主义”与“停滞性矛盾”的辩证分析部分,逻辑链条之长、跨学科引证之广,看得我大呼过瘾。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精良的“问题生成器”,它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用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解构日常经验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历史惯性。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直是打开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脉搏的一扇新窗户。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种洞察未来的敏锐和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剖析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一种记录,更像是一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乃至价值体系的彻底“去魅”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的那种严谨又不失文采的笔法,他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自己已经抓住了某个概念的本质时,再抛出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视角,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比如,书中对“效率至上”原则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异化出新的不平等现象的探讨,就让我深思了许久。那种潜藏在高速运转的系统背后的逻辑黑箱,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揭示出来,让人在惊叹于人类创造力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走向产生一种审慎的敬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逻辑递进自然流畅,即便涉及到一些深奥的哲学或社会学理论,作者也能用非常贴近日常经验的例子去佐证,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理解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