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学未来学经典

【后浪直营】《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学未来学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著,高铦 王宏周 魏章玲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未来学
  • 后工业社会
  • 经典著作
  • 后浪
  • 文化研究
  • 经济学
  • 科技
  • 理论
  • 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9215
商品编码:27112296157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3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字数: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名人推荐

社会学领域极少有一项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认识,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做到了这一点。早在1973年首版时,这本著作就已是众人眼中的经典。

——哈佛大学“路易斯与琳达?盖泽尔大学教授” 威廉·J·威尔逊(William J. Wilson)


这本书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同时预示了未来50年世界的新变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丹尼尔·贝尔在本书首版中提出的“后工业技术”,现在已是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词。新增序言言简意赅,不但介绍了这些沿贝尔预见的方向、在过渡阶段获得巨大发展的新技术的鲜明特征,并且对由新技术带来但不能由它完全控制的各种社会影响给出了富有洞见的评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琼?肯尼迪经济学荣休教授 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 Arrow)


这种社会只是初露端倪,尚未成熟到能够给它明确命名(即定义)的程度。因此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是为着强调这些变化的间隙性、过渡性,意即他所讨论的那些趋势已经超过了工业化社会的界线,但还没有完全地成形为边界清晰的一种社会形态。

——丹尼尔·贝尔的中国学生、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 丁学良

作者简介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目录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术轴心时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导 论 1

方法论补记 7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10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30

本书计划 37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理论 43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50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58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74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80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99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107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115

工作部门和职业 121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134

教育与地位 134

黑 人 136

妇 女 137

非营利部门 138

“新”工人阶级 139

变革的限制 145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157

变化的速度 159

规模的变化 162

知识诸方面 165

定义“知识” 165

知识的计量 168

知识的分解 177

技术进步的计量 179

现代化和技术发展 179

经济进步的计量 180

对技术的预测 186

知识社会的结构 202

知识阶级诸方面 203

科学精英和大众 212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未来形象 222

体制结构 232

资源分配 239

结论 251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255

新的批评 259

经济化模式 261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263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67

社会学化模式 269

种种规划 270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273

义务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转折点 276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279

“公司”的含义 280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282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285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293

数字、互动与密度 298

扩散和规模变化 302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304

公共与私人 306

社会结算系统 308

规划工具 312

社会指标是什么? 316

时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321

范 式 323

时间机器 325

初现的年代 326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军人支配物 334

由谁掌权? 337

政治角逐场 342

结语 未来的议程 347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348

科学的未来 355

科学的精神气质 355

科学领域的政治 362

能者统治与平等 383

取消学校教育 394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对能者统治的情况 401

卢梭和人类的虚荣 407

穆勒和代议制的逻辑 410

罗尔斯和公正 414

对能者统治重下定义 420

公正的能者统治 425

匮乏的终结? 429

新的匮乏 439

文化与意识 448

作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国际背景 455

结 论 459

出版后记 461


《时代浪潮:重塑文明的巨变与人类的未来》 一部深刻洞察现代社会转型、预示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史诗级巨著。 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我们身处历史的十字路口。科技的指数级发展、全球化的深度交织、社会结构的剧烈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深刻重塑,共同塑造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这场席卷全球的巨变?我们的文明将驶向何方?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 《时代浪潮:重塑文明的巨变与人类的未来》将带您踏上一场思想的远征,深入剖析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层逻辑,并以前瞻性的视野,描绘出人类文明可能演进的多种图景。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现象,而是致力于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从社会学、经济学、技术哲学、生态学等多元视角,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帮助您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并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深刻的洞见。 第一部分:巨变的齿轮——驱动社会转型的深层力量 本部分将聚焦于驱动当前社会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几个核心引擎: 数字革命的全面渗透: 从人工智能的崛起、大数据分析的威力,到物联网的万物互联,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我们将探讨算法如何成为新的权力结构,信息如何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以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如何日益模糊。本书将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财富分配、社会关系和个人身份认同带来的冲击,并探讨如何在高科技浪潮中保持人性的温度和社会的公平。 全球化的新形态与挑战: 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进程,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不平等、地缘政治的紧张以及文化冲突。我们将审视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背景下的全球化新图景,分析数字鸿沟、供应链重塑、区域性集团化等新趋势,并探讨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与促进全球合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本书还将关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秩序。 资源枯竭与环境危机的严峻考验: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挑战。本书将深入剖析当前环境危机的根源,审视科技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重塑经济模式、能源结构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考察绿色技术、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呼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人口结构的变迁与代际的张力: 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以及大规模人口流动,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的人口结构,并带来新的代际关系、劳动力供给以及社会福利体系的挑战。本书将分析这些人口结构变迁的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构建更具凝聚力的社会。 第二部分:文明的转向——人类社会的新格局 在上述驱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转向。本部分将描绘这些转向带来的新格局: “后”时代的社会特征: 随着工业文明的边界逐渐模糊,我们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书将深入探讨“后工业社会”的核心特征,如知识经济的崛起、服务业的主导地位、非物质化需求的增长、个体主义的深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社会分化加剧、意义的失落以及新的不确定性。 权力结构的重塑与治理的挑战: 传统的国家权力、资本权力以及宗教权力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民社会的力量、非政府组织的运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机制变得愈发重要。本书将分析网络平台、跨国企业、以及新兴的社会运动如何影响权力格局,并探讨如何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社会中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 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意义的追寻: 传统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冲击和个体主义兴盛的背景下面临挑战。人们对生活意义、幸福感以及个人价值的追寻变得更加迫切。本书将探讨后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分析消费主义、社群主义、以及新兴的 spiritual movement 等现象,并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帮助个体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 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与城乡关系的再定义: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节点,其形态与功能正在不断演变。本书将审视超大城市、智慧城市、以及“零工经济”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并探讨城乡之间日益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三部分:未来的航向——人类的抉择与可能性 面对奔腾而来的时代浪潮,人类文明并非被动地随波逐流,而是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和责任。本部分将聚焦于未来的可能走向,并启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科技的双刃剑:伦理、风险与人类的未来: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在带来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伦理困境和潜在的风险。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对人类存在本身的挑战,例如“奇点”的到来、人类增强的可能性、以及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问题。我们将呼吁审慎的态度和前瞻性的规划,确保科技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走向失控。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的路径: 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性下降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成为紧迫的课题。本书将考察 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教育公平、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等政策建议,并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创新和制度设计,减少社会分化,提升全体公民的福祉。 全球治理的重构与文明的对话: 面对全球性挑战,单打独斗已难以为继。本书将审视现有国际秩序的局限性,并探讨构建更具效率、公正和韧性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可能路径,包括改革联合国、加强区域合作、以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对话。 “韧性文明”的构建: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构建“韧性文明”——一种能够适应变化、抵御风险、并持续演进的文明形态——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社区建设、技术创新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提升社会整体的韧性,为人类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时代浪潮:重塑文明的巨变与人类的未来》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人类命运、渴望理解当下、并积极塑造未来的读者的恢宏史诗。它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思想洞察、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您一同穿越迷雾,洞见未来。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更是一次行动的召唤——召唤我们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开放的心态、更负责任的态度,去迎接并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社会学、未来学、科技哲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理解当前世界变革的动因和趋势的学者、学生和政策制定者。 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并思考个人在其中角色的普通读者。 任何渴望提升认知水平,洞察时代机遇与挑战的思考者。 准备好与我们一同扬帆起航,迎接那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了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偏向宏大叙事的作品,我总担心会陷入空泛的说教或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中无法自拔。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手持精密的工具,将那些散落在我们周围,但我们不曾注意的社会“碎屑”——那些被技术进步快速边缘化的群体、那些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的个体精神状态——一一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去描绘它们的生存图景。这种关注微观现实、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而非冰冷的理论推演。我尤其钟情于作者对“意义消解”这一现象的描述,他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种社会思潮,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技术与经济范式转换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无疑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阈值都被提高了,以前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现在都带上了一层需要被审视和解读的“新皮肤”。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一定是“重塑”。它彻底重塑了我对“进步”一词的理解。过去,我总以为技术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平滑向上的曲线,是不可逆转的“进化论”式的胜利。然而,本书通过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案例和深思熟虑的理论构建,揭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实际上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潜藏的断裂点。作者对信息泛滥和注意力稀缺之间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妙,他没有陷入“信息焦虑”的窠臼,而是将其提升到了社会控制和主体性瓦解的层面来讨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花费在屏幕上的时间,不再仅仅是娱乐或工作,而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关于“存在方式”的角力。这本书的排版和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概念被处理得十分得体,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使得我们得以专注于作者思想的精髓,而不是被晦涩的文字所阻碍。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作品,它不像快餐式的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反而像一瓶陈年的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品尝出新的层次和风味。不同于某些流行趋势类的书籍,本书的论述明显根植于扎实的学术传统,但又极其警惕地避免了学术语言的自说自话,成功地在象牙塔的深度与公共领域的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自动化幽灵”的描摹,那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机器人叛变,而是更微妙、更日常的——是人类技能的系统性贬值,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读到此处,我甚至感到了一种历史的重量压在肩上,意识到我们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上,而对这个转折点的深刻理解,正是这本书所能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生存指南”,提醒着我们保持清醒、拒绝麻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接近于一场思想上的“搏击”。它并非那种读完后能让人立刻感到轻松愉悦的作品,相反,它会不断地挑战你的舒适区,逼迫你面对一些不太愿意承认的社会真相。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有力,句子结构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节奏感,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先知口吻,但这种力量感并非源于傲慢,而是源于其论证的无懈可击。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对照书中的观点,试图寻找反例或漏洞,但最终发现,那些看似极端的论断,往往都能在现实的某个角落找到坚实的注脚。特别是关于“加速主义”与“停滞性矛盾”的辩证分析部分,逻辑链条之长、跨学科引证之广,看得我大呼过瘾。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精良的“问题生成器”,它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用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解构日常经验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历史惯性。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直是打开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脉搏的一扇新窗户。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种洞察未来的敏锐和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剖析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一种记录,更像是一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乃至价值体系的彻底“去魅”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的那种严谨又不失文采的笔法,他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自己已经抓住了某个概念的本质时,再抛出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视角,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比如,书中对“效率至上”原则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异化出新的不平等现象的探讨,就让我深思了许久。那种潜藏在高速运转的系统背后的逻辑黑箱,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揭示出来,让人在惊叹于人类创造力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走向产生一种审慎的敬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逻辑递进自然流畅,即便涉及到一些深奥的哲学或社会学理论,作者也能用非常贴近日常经验的例子去佐证,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理解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