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学 冯晓青 杨利华 中国大百科全书

知识产权法学 冯晓青 杨利华 中国大百科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法
  • 法学
  • 法律
  • 冯晓青
  • 杨利华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著作权
  • 专利
  • 商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79002
商品编码:27192081478
丛书名: 知识产权法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知识产权法学
作者:冯晓青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时间:2008-8-1
ISBN:9787500079002
字数:670000
页数:585
开本:16
定价:68元

 


▼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二编  著作权法
第三编  专利法
第四编  商标法
第五编  反不正当竞争与其他知识产权
第六编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比较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制度演进与前沿课题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为宏观视角,深入剖析了不同法域和国家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差异性、趋同性及其历史演进逻辑。全书聚焦于知识产权法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争议、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不同法系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制度选择与创新实践。研究方法上,本书综合运用比较法学、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及实证研究方法,力求在宏大的国际视野下,对知识产权体系的内在结构、价值取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与论证。 第一部分: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的再审视与比较 第一章 知识产权客体范围的拓展与界限重划 本章首先回顾了传统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法理基础与核心构成要件,重点探讨了在全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客体范围的边界如何被不断拉伸与重塑。 1.1 数据产权的法理困境与国际实践: 分析了数据作为新型经济要素,在法律上应归属于何种知识产权范畴(如新型邻接权、数据库保护或新的物权化尝试)。比较了欧盟《数据库指令》、美国“事实聚合”保护模式与中国对特定数据要素的行政监管与激励机制的差异。深入探讨了“数据主权”与“数据自由流动”之间的张力。 1.2 实用新型与设计保护的效率考量: 比较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对低技术含量创新(如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保护的强度、审查标准(实质性审查与形式审查)的选择,探讨了此差异对中小企业创新激励和市场竞争秩序的影响。 1.3 知识产权的公共利益边界: 考察了知识产权制度在保障创新激励与维护公共利益(如公共卫生、信息自由获取)之间的平衡点。重点分析了强制许可制度在专利法中的适用条件与国际贸易规则(TRIPS协议)的约束,特别是针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机制。 第二章 知识产权的权利基础与价值哲学比较 本章超越单纯的规范分析,进入知识产权法的哲学根基。比较了激励说、人格权说、自然权利说等主要学说在不同法系中的主导地位,并分析了这些学说对具体制度设计(如合理使用制度、著作权保护期)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数字时代“作者中心主义”向“使用者权利”倾斜的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产权制度目的性的哲学反思。 第二部分:核心知识产权制度的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专利制度的全球化冲突与趋同 3.1 专利授权标准的国际协调与分歧: 重点比较了“新颖性”、“创造性(非显而易见性)”和“实用性”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具体认定标准,特别是对“单一性”和“清楚性”要求的差异性分析。考察了欧洲专利局(EPO)、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在处理复杂技术领域(如软件、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时的审查倾向性。 3.2 专利有效性挑战与无效程序比较: 详细对比了各国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如美国的行政复审程序IPR、欧洲的异议程序)的启动门槛、程序效率和对专利权人“一击制胜”可能性的影响,评估这些程序在优化专利质量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 著作权法在数字环境下的重构 4.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塑与跨境适用: 探讨了在云计算、流媒体和P2P技术背景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构成要件和地域限制问题。比较了《WIPO版权条约》框架下各国对“临时复制”、“避风港原则”及“技术保护措施”的立法差异。 4.2 合理使用/合理对待制度的能动性比较: 深入分析了美国判例法驱动的“合理使用”四要素与大陆法系中封闭性较强的“合理范围”或“法定许可”制度的内在差异。研究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传统“独创性表达”概念的冲击,以及各国在鼓励二次创作与保护原作者权益之间的制度张力。 第五章 商标制度的功能异化与反淡化保护 5.1 商标的识别功能与价值功能扩张: 研究了商标从单纯的识别商品来源的工具,如何演变为具有强大价值和文化符号意义的资产。比较了驰名商标的跨界保护范围(如特许经营、跨类别保护)在不同法域的法律限制。 5.2 反淡化与显著性稀释的制度构建: 重点比较了美国商标法中成熟的“稀释理论”与欧盟及其他国家在反淡化立法上的探索,分析了如何平衡商标权人对商誉的独占要求与社会公众对公共符号的合理使用空间。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与新兴议题应对 第六章 商业秘密保护的范式转变 本章认为,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化和人才流动加速,商业秘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保护对象。比较了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UTSA)与欧盟《商业秘密指令》在“合理保密措施”的认定标准、举证责任分配以及“不当获取”与“独立研发”的界限划分上的差异。强调了跨境证据收集和司法互助在商业秘密保护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知识产权的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 7.1 TRIPS协议的执行困境与未来展望: 考察了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公共利益豁免”的呼声。 7.2 区域知识产权一体化实践: 分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欧盟内部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在推动区域内标准统一化方面的经验与局限,特别是对专利局和法院的协同要求。 结论: 本书最终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传统基于工业革命时代思维构建的法律框架,在应对数字经济、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颠覆性创新时,面临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双重挑战。未来知识产权法的健康发展,需要更精细化的比较分析,鼓励制度的“适应性创新”,并在激励垄断与促进知识扩散之间找到动态的、具有文化适应性的平衡点。本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实务工作者以及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批判性的参考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知识产权在当代经济活动中角色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法条”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价值”和“创新驱动力”的论著。在探讨商业秘密保护时,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视角独特且富有社会经济学色彩。它将冰冷的法律条文置于复杂的商业生态中进行审视,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如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稳定器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整本书的讨论维度大大拓宽,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法条解释,而是上升到了战略层面,这对于理解未来科技竞争与法律监管的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本厚重的法学专著,初翻时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气息。装帧设计简洁大气,可见出版社对内容质量的信心。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知识产权基本原则时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比如,在探讨著作权合理使用边界时,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条文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司法辖区在平衡创作者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时的微妙差异,引用的案例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的最新发展,书中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融入了大量实务操作中的痛点与难点,为我们这些希望在实务中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人士,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导航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放慢速度,去体会那些精妙的逻辑转折,仿佛跟随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知识产权的迷宫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这种深度和广度,确实配得上“百科全书”的定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是专业学术著作,但内文的字体选择、行距间距的处理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预期。更重要的是,书中大量引用的判例和立法背景的注释系统做得极其详尽,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都有可靠的出处支撑。这使得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学习资料,更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查阅。比如在查找某项专利侵权认定要素的立法沿革时,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的历史文件和司法解释,查找效率极高。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编纂团队对知识精确性的不懈追求,也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深感赞赏,它展现了编纂者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能力。不同于市面上一些侧重某一分支的教材,此书成功地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多个领域,有机地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精彩的是它处理国际条约与国内法衔接的部分,那种对比分析的力度,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的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章节,它不仅详述了《里斯本协定》等国际框架,还穿插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地域性知识如何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商业价值。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国际到本土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效率。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但对知识产权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结构化的学习路径,避免了知识点散落和碎片化。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学者气质,遣词造句精准而有力,绝无浮夸之词。它更像是与一位沉静的智者进行对话,而非被动接受灌输。在分析一些争议性极强的法律概念时,例如“创造性高度”的判断标准,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克制力,既清晰地呈现了主流观点,也审慎地引入了具有批判性的声音,保持了评价的客观性。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判断一本法律书籍的价值,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你进一步研究的欲望,这本书显然做到了。每一次我以为自己理解透彻时,随后的某个脚注或引文,总会指向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课题,让人在合书时,总会带着一丝意犹未尽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